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2550期 】
任何艰难和险阻,都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平时尚是吃早餐的时间,我们已经行驶在再次进发楼兰古城的路上。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滩,连生命卑微的骆驼刺也看不到丝毫踪迹。
车辆过后,漫天的黄沙腾空而起,似乎在彰显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殊不知,单调的色彩让寂寞瞬间涌上了心头。
然而,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当车到达进出楼兰古城的路口时,才发现已有地方人员推出了一条简易的路。三辆推土机散落在栉比鳞次的雅丹地貌之间,还在不停地挥舞着长长的臂膀。
借着会车时车辆缓缓而前的工夫,我环顾左右,形态各异的雅丹地貌千姿百态,或大鹏展翅,或猛虎下山,或羊羔跪乳,或夸父逐日……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让我看到了超乎想象的力量。目视远方,瞬间我竟然有种浑然不知自我的感觉。
后来经百度查阅显示:雅丹在维吾尔语中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之意,是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的地貌组合。
“雅丹”一词,由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于1903年正式提出,后来逐渐为地质工作者所接受。
也许是考虑清晨的戈壁还在熟睡的缘故,也许是害怕打扰形态各异的雅丹地貌还陶醉在自我欣赏中的原因,比起昨天而言,罗布泊的风温顺了不止一星半点。
徐徐拂过推土机上高高的彩旗后,风就像是个丹青高手,瞬间就把如金秋时节棉花白般的朵朵白云撒在了碧空,在苍穹中完成了一幅精美绝伦的画卷。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微拂的秋风,让人内心顿时生出无尽的遐想。
这一刻,真的可以与静坐于窗前,手持一杯香茗或一觞美酒,闲看庭前花开花落、远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景象相媲美。只是不知道即使真的如此了,内心深处会不会又生出“一切都是浮云”的感慨。
十多公里的土路尽头,是几间简易的板房。门前搭起的黑色丝网,尽管早已被罗布泊的风吹得散落在地,但依旧在风的淫威下抖个不停,像极了电视剧里突发自然灾害后亲人的生死离别,紧紧地抓住对方,一刻不愿松手,一刻也不敢松手。这种场景,让我感觉这里已经很久没有人居住了。
尽管如此,可还没等车停稳,两只肥硕的狗就冲到了车前。刹那间,我的心里陡然生出一道阴影:好久没有人居住的地方怎么会有狗,而且还是两只肥硕的狗!
难道是野狗?野狗又怎么可能这样肥硕?
我是不大喜欢狗的!
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幼年曾被狗伤过的缘故,其次是因为看到恩养多年的狗老去时母亲伤心欲绝的情景,再加上狗可能还会传播疾病之故,所以我从内心深处对狗有种天然的抵触。正是这些原因,在下车的时候我稍微慢了些。
看到没有人理会它们,两只狗顿时摇头摆尾地朝我冲来。让我身上刹那间就起了一层鸡皮疙瘩,感觉五脏六腑也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尽管心中有点害怕,但在犹豫了片刻后,我还是把多功能围巾包在了手上,装作和它们十分亲热的样子,伸出手去热情地抚摸它们,只是不敢让它们舔到我的肌肤。
趁着两只狗摇头摆尾的空档,放眼望去,高高低低、起起伏伏的雅丹地貌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在层峦叠嶂、形态各异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之间,我隐隐约约地看到了孤寂的“三间房”和佛塔。
我终于站在了期盼已久的楼兰古城面前。
关于楼兰,千百年来可谓是众说纷纭。
有关楼兰的最早记载,是太史公的《史记》。在这本书里,司马迁这样写道:“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出玉,多葭苇、柽柳、胡杨、白草,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囊驼”。
从文字记载我们不难想象,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驿站,两千多年前的楼兰城是何等的热闹非凡,这里一定是商贾云集,商铺连片,使者、客商不绝于道,驼队、驼铃不绝于城,歌声、舞曲不绝于耳。
再翻阅《汉书·西域传》,也有楼兰的相关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一万四千一百。”从详细的数字看,此时的楼兰(鄯善国)依旧属于中央政府(汉王朝)控制,在西域依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嗅着微风中弥漫的浓浓土味,我暗暗沉思:不知道有多少人了解从太史公笔下的楼兰到《汉书·西域传》中记载的鄯善国,其间究竟走失了多少平民贵胄,发生了多少悲欢离合,演绎了多少爱恨情仇,离散了多少家庭庄园?
但我可以想到,从最初的设都护、置军候、开井渠到后来的更国名、请驻军、行屯田,这其间既有背井离乡的酸楚,也有刀光剑影的苦痛,更有浓黑的血腥滴落在国破家亡一路南迁的道路上……要不,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诗人为它赋诗填词、直抒胸臆呢?
你看,李白“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岑参“都护楼兰返,将军疏勒归”、王昌龄“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的诗句,不是让我们再次看到了这里的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吗?
那一刻,我禁不住思潮翻滚,不知道盛极一时的楼兰到底还能存在多久?望着此起彼伏的雅丹地貌和尽显沧桑的楼兰古城,更不知道究竟谁才是戈壁滩的王者?
来源 | 《神剑》2024年第2期
作者 | 孟凡号
图片 | 网络
专栏主笔 | 姚杜纯子
组稿编辑 | 刘心继
校对 | 杨阳
主编 | 张文军
邮箱 | ourspace04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