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多名知情人士14日透露,欧洲联盟委员会已开始向赴美官员发放一次性手机和基础款手提电脑,以防范美方情报人员窃密。

舆论认为,这一罕见举措表明欧盟已将美国视作潜在安全风险,并将美欧关系推向新低点。自美国总统特朗普今年上任以来,从贸易争端到安全分歧,跨大西洋联盟的裂痕正不断扩大。

“特殊指导”

4月21日,分管贸易和经济安全事务的欧盟委员马罗什·谢夫乔维奇将赴美国首都华盛顿会见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和贸易代表格里尔,以期缓解欧美间正在升级的贸易争端。

同期,还有三名欧盟委员将在华盛顿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世界银行春季年会。

据悉,这四位高层官员均收到了来自欧洲联盟委员会的“特殊指导”:在美期间必须使用一次性手机和基础款笔记本电脑,过境时需关闭手机并放入特制防窃听袋。

外界认为,在特朗普重返白宫的背景下,美欧关系正在恶化,还有欧盟官员直言:“跨大西洋同盟已经结束了。”

还有分析指出,当前美欧正就关税等敏感议题进行博弈,任何一方都有动机想要获取对方信息。比如,为应对特朗普钢铝关税,欧盟早前批准对价值210亿欧元的美国产品施加25%的反制关税。在特朗普9日宣布暂缓实施所谓“对等关税”后,欧盟也宣布将关税措施延后实施90天,以进行谈判。

“额外风险”

当下,赴美旅行的“额外风险”正在升高。

据欧盟内部文件显示,美国边境官员不仅有权扣押入境人员的电子设备,还可能对设备内容进行审查——一条社交媒体留言中的“不当言论”,都可能成为拒绝入境的理由。

法国政府给出一个案例。上月,一名法国学者入境美国时遭拒并被遣返,因为美国移民官员在检查他的手机时发现了批评特朗普政府的聊天记录,并认为这些信息“可以被定性为恐怖主义”。

移民律师辛迪·斯威策观察到,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原本仅针对毒贩的设备检查,如今已演变成“无差别的电子搜身”。

斯威策建议,近期赴美人士应考虑携带备用手机,或在入境前对常用手机恢复出厂设置,且不安装社交软件等应用,并关闭云同步功能。另外,电子设备要采用安全删除方式并清空回收站,搜索引擎的历史痕迹也需要全面清理。

外界指出,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持续收紧移民和入境政策,大批来自欧洲和加拿大的游客在入境时遭受美国边防警卫的敌意。

目前,英国、德国、丹麦等多个欧洲国家已更新了旅行警告。芬兰外交部还强调,特朗普政府新颁布的性别政策可能会给跨性别及非二元性别者入境美国“设置障碍”。

美国国际贸易管理局的数据也凸显了“特朗普效应”下欧洲对赴美旅游态度的转变——3月份赴美海外游客总数同比下降12%;在美国至少停留一晚的西欧游客数量同比下降17%,其中来自爱尔兰、挪威和德国的游客数量跌幅超过了20%。

监听无论敌友

欧盟的警惕并非无从考据。在外界眼中,从一战后的“黑箱计划”、二战后的“三叶草行动”到冷战时期的“梯队系统”,美国的情报网络仿佛一张覆盖全球的监听大网,无论敌友地伸向各国。

而2013年美国前防务承包商雇员斯诺登曝光的“棱镜门”事件更是震惊世界。据悉,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监听对象不仅覆盖美国公民,也包括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政要和民众。

业界曾曝出美国更多监听丑闻。其监听对象包括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巴西总统卢拉,以及希拉克、萨科齐和奥朗德三任法国总统,最长监听时间达十余年。另外,连日本内阁等核心机构也沦为“目标东京”计划的对象。

欧洲智库布鲁塞尔地缘政治研究所所长卢克·范米德拉尔表示,美国共和党或民主党政府都使用过“同类招数”,欧盟委员会已“接受现实”。

尽管欧盟多次抗议,美国却以“反恐”为名不断扩大安全机关权限。美国《涉外情报监视法》“702条款”甚至允许美情报机构在无法庭令的情况下监控外国目标,而该条款在2024年再度被国会延长。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原标题:《防美国窃密!欧盟给赴美官员发一次性手机》

栏目主编:杨立群 文字编辑:杨立群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徐晓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