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柏锋

来源:《全媒体探索》2025年3月号



沈柏锋,现任中国青年网青蜂侠工作室副主编。入职至今作品全网累计播放量超87亿,登上热搜榜单近200次。多次荣获全国政法优秀新闻作品、北京新闻奖等奖项,2023年稿件入选由中宣部和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报道经典案例评析》(第三辑),2024年获第十一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比赛优胜选手。

许多人说Z世代是短视频浪潮的“原住民”,生来便懂得如何用镜头对话。但作为理工科出身的新闻人,我深知:流量洪流终会退去,唯有构建可持续的传播系统,才能让价值沉淀。

2025年是青蜂侠工作室成立的第九个年头。“青蜂侠”这个凝聚粉丝超6000万、总播放量破1200亿的短视频新闻品牌,如何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发现有价值、有深度的新闻?如何制作出年轻人愿意看、常相伴的新闻产品?如何在报道形式和内容上实现更多创新?

作为一名“青蜂侠”,我认为赢得Z世代的关键不在于追逐流量浮沫,而是要在信息爆炸的“混沌”中找到与青年共振的“公式”。

用青年所想寻找新闻选题

2019年正值传播生态重构的“5G元年”,怀着忐忑与期待的心情,我加入了中国青年网,并成为“青蜂侠”的一员。作为共青团中央主办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进步”是中国青年网始终不变的工作宗旨。

我入职时,“青蜂侠”已是日均播放3000万次的短视频栏目,被视为业界标杆,但团队仍在进行各种尝试,不断探索前行。中国青年网副总编辑王海有句话:“‘苦劳不是劳’。再苦再累、再精雕细琢,若无法触达受众,不仅无功,反而有过。”这句话点醒了我——如果传播效果是一条抛物线,它的顶点坐标就由两个关键变量决定:响应速度和核实精度。

在我眼中,“青蜂侠”正是在用解数学题的逻辑拆解新闻制作,优化生产流程。对于重大突发事件,我们要求“三秒钟起反应、三分钟出策划、三十分钟出产品”。在策划环节就必须考虑采访突破,在提问环节就开始构思作品逻辑,在整理素材环节就已经在琢磨剪辑手法,省去了前后环节的对接时间,降低了沟通过程中的信息损耗。同时,这种思维也体现在日常生产中,“青蜂侠”坚持“不争分,只夺秒”的时效性原则,同时设置“宁停三分,不抢一秒”的核实机制,杜绝事实差错,避免信息过载。

而对于深度调查类选题,我们始终聚焦青年群体,关注他们的关注、焦虑和困难,用事实验证假设,让内容真正贴近年轻人的生活。例如,通过分析“青蜂侠-青年守护平台”后台超过1000条网友投诉留言,锁定“手游诱导充值”“饭圈集资乱象”“直播平台涉黄涉赌”等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现象,进行深入调查、公开曝光,揭露网络乱象、推动问题解决,最终推动多家平台进行整改、完善青少年保护机制。这本质上是一次“互联网青年痛点问题的数据建模”。

2024年10月,后台一名网友私信称父母正在遭受诈骗,我们跟进这一线索,推出稿件《投资两千分红百万?诈骗团伙伪造政府发布会骗取老年人信任》,揭露了诈骗团伙的伎俩。当月底,公安部公布50个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项目名称,中国青年网“青年满意度”系列报道曝光的“圆梦”系列就在其中。通过饱和化的生产模式,“青蜂侠”在热点事件中始终不缺位,确保信息传播的全面和及时。

用青年所看稀释选题“浓度”

高中化学实验中的滴定法,用指示剂变色那一瞬间来判断反应完成,这启发了我对稿件的要求:传播效率 = (信息量 × 情感强度)÷ 认知成本。我们用青年语态稀释严肃选题的“浓度”,杜绝过于专业化的表达,让大家看得懂、能共情,但绝不让价值底色发生“质变”。

2020年中央网信办“清朗”专项行动期间,我开始追踪调查直播平台涉赌乱象。这是一个我此前从未了解的领域,也是我记者生涯中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调查报道。报道该以何种角度切入?如何让青年网友意识到“新型互联网盲盒赌博”与“送粉丝福利”的本质不同?如何让大家意识到这种赌博的危害性?如何避免用过于晦涩专业的语言讲解赌博流程?我将自己代入青年观众的视角,逆向调查了这个直播间半年多的直播录像,逐一分析素材。

“一张办卡,一个五万”“五万带回家,孝敬你爸妈”……主播“狂呼乱叫”的魔性切片被我放在了第一期视频的开头,吸引了年轻人的眼球,也成为这一系列报道让人印象最深的记忆点。“90后参与赌局输光百万购房款”“直播间前运营人员讲述赌局暗语”……尤其是受害者说出的那句“我等于亲手把我的家给毁了”,更是成为引发青年群体共情的弹幕集中区。此后跟进的“最大赌场入选年度‘十佳’ 红毯介绍句句打脸”则转为幽默讽刺的风格,直接曝光直播平台涉赌乱象。832天的持久战,15篇报道串联起了一个荒诞又真实的“疯狂直播间”系列报道。

该系列报道入选全国政法优秀新闻作品,获得媒体的广泛转载。直播间的主播和运营人员被警方逮捕,法院判处其开设赌场罪,刑期三到六年不等,成为公安部督导办理的全国首例直播平台涉赌案件。我们的报道发布后,中央网信办相关“清朗”专项行动通知中新增了一段话:“严格规范部分直播平台开设抽奖、竞猜、返利、夺宝等活动,坚决打击变相实施博彩诱导用户参与赌博行为。”

报道过程中,有“网络水军”嘲讽“小小蜜蜂,可笑可笑”,而涉赌主播被判刑那天,“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你配得上这个侠字”“青蜂侠能处,有事他真上”成为各条稿件评论区的热语。这场持久战证明,青年报道不是单向输出,而是赛博时代的双向奔赴——当我们的镜头对准同龄人的创伤,评论区刷屏的“保护”“不愧是你”弹幕就是媒体发声最滚烫的回响。

这种“精准配比”贯穿我们的日常内容生产:在新闻传播中,共情就是最高效的“情感催化剂”。我们通过画面、文案、背景音乐的精准组合,让严肃议题产生“温和反应”。2023年第一届学青会期间,我和同事前往广西柳州采访平地屯的足球少年。当小队员含泪说出“谢谢教练照顾我这个留守儿童,您辛苦了”时,我决定放弃预设的“热血逆袭”脚本,转而捕捉训练场的笑容与拥抱——调整反应条件,让真实情感自然“析出”。真实自有千钧之力,剪辑只是放大器而非替代品。这条无炫技剪辑的视频《村里一块拼接的足球场 “拼”起孩子们的足球“梦之队”》,呈现了村里娃和教练没有血缘胜似母女的温情本质,自然产生了全网近百万的播放量,被选入由中宣部和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重点配套案例教材《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报道经典案例评析》(第三辑)。

在化学实验室,我们讲究控制变量;在新闻战场,我学会了控制“情绪变量”。短视频时代的流量固然重要,但真正能打动青年、产生社会价值的,一定是那些兼具深度与温度的作品——通过共情化表达,努力与青年心心相印,避免灌输和口号式的宣传。

当2024年全网铺天盖地追逐《黑神话:悟空》热梗时,我注意到了一则营销号视频——《灵吉菩萨为什么没有头,因为佛首在大英博物馆》。经过核实,我很快确定了灵吉菩萨是《西游记》原创角色,网传的图片自然并非灵吉菩萨的佛首,但这让我回想起了聚焦“国宝回家”严肃话题的2023年爆款网络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现实中没有断首的灵吉菩萨,却有无数国宝被迫流落海外。离家万里,漂泊海外,没有一件文物不想回家。我决定以这条“谣言”为切入点,经过两天一夜的资料收集,以游戏CG为开端,盘点海外佛首的出处和如今所在地,并结合海外网友的评论推出了双语视频《流离在外的佛首,何时才能回家?》,在海内外社交平台账号同时发布。

当游戏内容与现实中文物渴望回家的意象渐渐重合时,没有说教、没有硬灌,稿件在一个个外围节点引发新一波“文物守护者”热潮。玩家们开始自发留意游戏中台词细节的各种隐喻,讨论热度节节攀升,话题#黑神话悟空 最高级的文宣#登上多个平台热搜。在大英博物馆的X账号下,也有许多外国网友追问文物出处。文物穿越万水千山发出的呼唤,引发了对游戏的又一个讨论高峰,具有重要的社会效应与现实意义。

用青年所说解构创意表达

作为参加工作多年的青年记者,我时常担心:自己的思路会不会出现了偏差?我做的选题真的是青年人爱看的吗?我的创新会不会是一种自我感动?这也成为我绝大多数时候焦虑到睡不着的原因。根据熵增原理,封闭系统必然走向无序。我需要的是让自己的大脑始终保持负熵流输入,这样才能保证报道的“接地气”。

幸运的是,“青蜂侠”与黑龙江、四川、山西等地高校共建的青蜂侠短视频实训基地,把新闻触角延伸到了青年生活的毛细血管,让我深刻体会到“传帮带”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赋能——从校园的青春故事到外出探店的扫街Vlog,青年自己生产的内容经过专业把关后,往往能引发同龄人更强烈的共鸣。

我在四川基地轮岗时指导制作的两期创意短视频《诈骗快递寄到了青蜂侠?》正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当时正值电影《孤注一掷》上映后不久,全民反诈意识极强,诈骗团伙的线上生存空间大大缩减,于是出现了“蟹卡”类线下诈骗。巧合的是,有一封夹杂着“政府红头文件”的快递寄到了我们办公室。面对这样“送上门”的选题,我要求实习同学们亲身参与脚本撰写并且出镜录制。形式上摆脱传统短视频新闻的“画面+旁白”表达,采取当时热度正盛的“直播带货”作为创意表达,“游戏化叙事”向网友“推销”这款诈骗产品,以讽刺手法揭示了诈骗手段线上转线下的危害性,与“反诈民警小霜”的连线则让“直播PK”即视感增强,两期视频在B站、抖音平台深受青年喜爱,投票和弹幕互动也显著提升了网友的参与感和互动性。此前我还带着实习生伪装成求职者潜伏在某出国论坛,用几条“手头困难”的帖子引来多位蛇头“上钩”私信,揭露年轻人被诱骗偷渡至缅北的路径。这组报道发布后警方迅速跟进。网友评论:“这帮骗子一直想钓人去缅北,这次被媒体给钓了。”“青蜂侠‘坏’得让人喜欢。”通过共情化的表达,“青蜂侠”不仅传递了信息,更引发了青年受众的情感共鸣和社会的关注。

如果说反诈报道展现了青年对公共议题的敏锐解构,那么哈尔滨采冰节的实践则印证了青年群体对文化母体的创造性回归。实训基地的轮岗机制像一组精密的齿轮,将不同维度的青年叙事咬合成有机整体:大学生的独有视角既能用戏谑解构诈骗话术的荒诞性,也能以沉浸式体验唤醒传统文化的新生。这种视角转换的背后,正是实训基地赋予“青蜂侠”特色产出的核心能力——用青年的视听体系赋予新闻产品独特的表达。

在2024年底的哈尔滨采冰节报道实践中,我首次尝试让黑龙江大学的实习生以“大学生体验官”身份拍摄Vlog。她认为“采冰节不只有民俗传承,更是年轻人的冰雪狂欢”,决定带着青年群体的好奇,用第一视角拍摄现场的互动:背景音是熟悉又陌生的《采冰号子》,镜头里既有零下30摄氏度的冰封江面采冰场景,也有岸上热闹庆祝的人群在跳舞歌唱。这种“严肃场景+青年符号”的叙事配方,让视频上线2小时冲到了同城榜第一位,网友在弹幕中刷屏“这才是东北文艺复兴”。当画面切到一位小朋友不自觉唱起“同梦同心在这里飞雪舞千重”的第九届亚冬会会歌时,弹幕被哈尔滨网友的“冰雪同梦,亚洲同心”口号填满。这种同龄人视角的叙事让传统文化报道褪去“高冷”外壳,展现出青年群体特有的解构与再造能力。

在双向奔赴中与青春共振

与青春共振的秘诀,归根结底是“把青年的声音装进新闻生产的芯片”。真正的双向奔赴不是靠自我感动式的付出,而是要让青年成为内容生态的共建者,想青年所想,看青年所看,说青年所说。青年选题要从数据里“长”出来,“青蜂侠-青年守护平台”上年轻人用真实遭遇“投喂”给我们的线索,就是我们的选题指南针。时效性和真实性必须“双螺旋”推进,策划时构思剪辑逻辑,剪辑时突出传播爆点,把传统采编的串联工序变成并联工程。要给年轻人留出表达席位,主动拆除专业壁垒,把镜头交给00后,实训基地学生突破常规思路往往能打造出创意爆款。

2024年初我跟进一篇起底“霸凌式”教育专家体罚学生的稿件时,初稿用了大量专业术语,实习生直言“像在看求职简历”。后来,将教育专家体罚学生的片段混剪成“前方高能”,用口语化的驳斥替代信息罗列,才真正引发弹幕刷屏。

所谓“青年语态”,不是简单模仿网络热梗,而是要把自己变成服务者而非教导者。我现在对实训基地的实习生团队有个不成文规定:稿件必须经过三名同学的“共情审核”,确保每个片段都能被感知消化,每条结论都经得起Z世代的“弹幕质检”。

多年的新闻工作经历让我坚信,“青蜂侠”与青年的双向奔赴本质上是一场互相校准认知坐标的持久战。当我在朋友圈看到乡村足球教练直言自己看报道落泪时,在权益维护视频评论区看到“青蜂侠能处”刷屏时,在创新选题下看到网友“get到梗”时,这些瞬间都在提醒我:与其说我们在记录时代,不如说是时代中的青年用他们的眼睛、耳朵和心跳,带着我们找到了传播的“心跳频率”。

未来路上,或许技术手段会迭代,平台规则会变迁,但只要守住“把青年痛点转化为社会突破点”的初心,这场共振就永远不会失频。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5年3月号,作者为沈柏锋,原标题为《不逐流量浮沫,在双向奔赴中与青春共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