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罗上将的言论,如一枚深水炸弹般,把这场潜伏已久的较量抛到了公众视野。他一语惊人,说到中国通过向俄罗斯提供机床和芯片等工业产品,换取了他们的核潜艇技术,并称中俄之间的交易,已经严重威胁美国的国家安全。


从理论上说,船舶尤其是潜艇技术的获取,的确能迅速增强一国的海军潜能力。然而,这样的军事技术转移并不是简单的商品买卖,毕竟核潜艇可谓一个国家的战略利剑,其设计和制造涉及众多先进科技和军事机密,哪怕俄罗斯愿意分享,也要面对相应的国际压力和技术壁垒。

以帕帕罗的言论为引子,上述芯片和机床交易的说法,经常被拿来剖析中国对俄乌冲突的立场。而事实上,中国出口的这些产品在国际贸易法框架内运作,是双边正常贸易关系的一部分。美国指责中国间接支持俄罗斯重建“战争机器”,缺乏具体证据和合理推理,因为许多其他国家的芯片同样持续流入俄罗斯。


俄罗斯巧妙利用合法贸易的空隙,从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采购工业制成品,并非为“战争机器”直接服务,而是捆绑在更复杂的经济和政治网络中。对此,中国的立场一直坚定,即坚持中立,不偏袒任何一方,同时也加强对两用物项的出口管制,以免落入战争轨道。

关于中俄技术交流的话题,除了核潜艇技术,美方担忧的还有无人机、导弹等其他高端军事科技的合作。对于中国而言,在现有基础上借助外力提升自身技术能力,无疑能更快缩小与美俄之间的差距。俄罗斯某些领域的优势,比如核潜艇的静音技术,对中国来说的确具有吸引力;与此同时,中国在大中型无人机领域的突破,同样是俄罗斯亟待补足的短板。


然而,谈到中俄直接进行技术交换,似乎又过于简单化。两国在军事领域的合作虽然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远未到达完全敞开核心机密的地步。俄罗斯的核潜艇技术虽然强悍,但不会轻易成为某种“芯片换技术”的筹码。中国自身在潜艇制造上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虽说仍需提升,但并不意味着必须依赖外部力量来实现突破。

美方炒作的“援俄”议题背后,实际上反映了当前国际局势下的复杂博弈。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的施压,从贸易战到技术封锁,多层次施加压力皆在于遏制中国快速崛起。同时,借此搅动欧洲、中东以及亚太地区的局势,企图重新塑造全球权力版图,使美国得以牵制住不断壮大的中俄联盟。


当下,美方已将更多军事资源部署在菲律宾、韩国等亚太国家,试图营造一个包围圈,通过战略核潜艇和远程导弹系统,强化自身在该地区的军事实力。这样的举动无疑给本就复杂的亚太局势增加了不确定性。中俄军事合作的深化,必然引发美国及其盟友的警觉,而这将导致更为紧张的对抗态势。

潜艇作为一种象征国家力量和战略意志的军事工具,在这场大国博弈中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面对即将到来的复杂挑战,中国需要在寻求提升军事能力的同时,继续为维护地区和国际和平努力,确保亚洲水域的稳定与繁荣。尽管帕帕罗在绘制“大国阴谋论”时发挥了很大的想象力,但从现实来看,这种夸张的叙事手法更多的是为了内部需求服务,而不代表国际社会的一致认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