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电池的安全性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新版国标《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8031—2025),计划于2026年7月1日正式实施。除了技术升级,还新增多项测试项目,新标准都有哪些具体变化?是否应该等到实行后再买车?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
新旧标准的主要差异
近年来,动力电池技术快速发展,快充、高能量密度电池逐渐普及,但由此带来的安全隐患也不容忽视。例如,电池热失控、快充循环后的性能衰减、底部撞击防护不足等。
与上一代标准相比,GB 38031—2025在测试项目、技术要求和国际协调性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具体变化可归纳为以下五点:
1. 新增测试项目,覆盖更多风险场景
底部撞击测试,模拟车辆底盘受到异物撞击的场景,比如碰到落石或者路肩,测试要求用直径30毫米的撞击头,以150焦耳能量冲击电池底部3次,撞击后电池不得泄漏、破裂、起火或爆炸,满足绝缘要求。
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针对频繁快充可能导致的电池老化问题,新标要求电池在完成300次快充循环后,仍需通过外部短路测试,确保不起火、不爆炸。测试时,快充20%电量至80%,每次不超过15分钟。
热扩散测试,进一步明确测试条件,例如电池温度范围、上下电状态、观察时间等,要求电池在热失控后至少5分钟内发出报警信号,且不得起火爆炸,烟气不得对乘员造成伤害。
2. 现有测试要求更严格
挤压测试在原有基础上增加绝缘电阻判定条件,若挤压后绝缘性能不达标,即使未发生起火爆炸,也会被判定不合格。
振动测试时的电池电量从“不低于50%”调整为“满电”,模拟车辆满电状态下的极端工况,测试条件更为严苛。
3. 与国际标准接轨
新标准采纳了UN R100联合国电动汽车安全法规、ISO 6469-1电动汽车安全标准、IEC 62660系列动力电池性能测试等国际规定的细节。例如,热扩散测试的触发方法参考了UN GTR 20的规范。这种调整不仅提升了国内电池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为车企出口扫清了技术壁垒。
4. 优化认证流程
新标准明确指出,仅适用于为电动汽车提供驱动能量的动力电池,其他非驱动类电池不在此范围内,比如如12V的车载低压电池。
简化部分变更测试,若电池包或系统发生局部改进,如材料替换,企业只需针对变更部分补充测试,通过审批后无需重新进行全部项目,既保证安全又降低企业成本。
5. 预留过渡期
对于车企,规定也保留了过渡期,对于2026年7月1日起申请批准的车型,必须符合新标准。而目前已获批的车型,2027年7月1日起执行,给予企业一年缓冲期进行技术调整。
新规给普通消费者带来了什么?
新增的底部撞击和快充循环测试,直击日常用车中的两大隐患。例如,车辆在颠簸路面行驶时,电池底部抗冲击能力增强,可降低因磕碰导致起火的风险。而快充安全性的提升,则让用户无需担心频繁快充对电池寿命和安全的影响。通过规范电池安全,将进一步减少事故发生率。
选车侦探观点:GB 38031—2025的发布,标志着动力电池安全标准迈入新阶段。从新增测试到国际接轨,从技术升级到分阶段实施,每一项调整都体现了安全为先的理念,电动车电池乱象也会得到整改,大家买电动车可以等到新规正式实施,有了新国标,安全度更上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