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述内容均来自权威信息来源,具体出处见文章末尾。
≺ 前 言 ≻
火的诞生,毫无疑问地将人类文明推进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甚至有人认为,相比蒸汽机,火的重要性更为深远。
火的出现不仅让人们能够享用熟食,还为黑暗中的生活带来了光明。
那么,在古代,人们真的只能依赖钻木取火吗?还有没有其他获取火源的方式呢?
≺ 钻木取火的起源 ≻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早期的人类只是用未经加工的食物果腹。直到火种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某一天,雷电击中树木引发了火灾。当人们扑灭火焰后,意外发现被烧过的食物格外美味。然而,由于缺乏固定的火源,想要随时吃上熟食仍然十分困难。
生食对健康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肉类食品,如果没有经过高温处理或进一步加工,长期食用会对胃部造成严重损害。
于是,钻木取火应运而生。根据历史记载,燧人氏是最早使用这种方法的人。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有一种名叫毕方的鸟,它的喙又尖又长,喜欢啄木。每当它啄木时,木头竟然会起火。
附近的燧人氏受到启发,模仿毕方的动作,用一根尖长的树枝摩擦木头,最终成功点燃了火焰。这就是钻木取火的由来。
尽管这种方法可以创造火种,但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成功率也较低。即便如此,这种原始的方法还是得以传承下来。
如今,许多野外生存专家在没有任何工具的情况下,依然会选择这种方式。不过,钻木取火的效率实在太低,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后来,人们发明了一种类似放大镜聚焦原理的取火方法。他们制作出一个光滑的凹面桶,将凹面对准太阳,并在其中放置一些干草或树枝,同样可以引发火焰。
虽然这两种方式都能产生火源,但效率显然无法满足需求。那么,古人是否找到了更便捷的取火方法呢?
≺ 火柴的问世 ≻
随着奴隶社会的结束和封建社会的到来,火柴和火寸条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
我国关于火柴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据说这一发明与一位宫女有关。
当时,这位宫女在木棒上涂抹了一些硫磺。当需要火时,只需将木棒靠近火石并轻轻敲击几下,就能看到火花冒出。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尽管与现代火柴相比存在诸多不足,但在当时已是一次质的飞跃。
后来,火柴的制作技术传入欧洲。在此基础上,欧洲人进行了改进,用三硫化锑和氯酸钾替代硫磺。这样一来,只需在砂纸上轻轻一擦,就能轻松点燃火焰。
严格来说,这种火柴与现代火柴相差无几,唯一的缺点是容易自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在火柴盒上加入少量红磷。改良后的火柴更加安全可靠。
火柴的出现也催生了火寸条的诞生。在许多古装剧中,我们常能看到古人手持一根燃烧的木棍,这其实就是火寸条,主要用于夜间照明。
火寸条的制作过程与火柴相似,只需将整块杉木浸泡在硫磺中数日,取出晾干即可使用。
火寸条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古人夜间的出行。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工具逐渐被灯笼所取代。
不得不说,时代在不断进步,但最便捷的取火工具仍然是火折子。
≺ 火折子 ≻
火折子堪称古代的黑科技。只需对着它吹一口气,就能立刻点燃火焰,这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据传,火折子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有人将棉花、硫磺、磷等材料包裹在纸中,再卷成竹筒大小,最后塞入竹筒内。
完成之后,用火点燃纸张,随即吹灭,留下一些微弱的火星。接着,将盖子扣紧,一个简易的火折子就完成了。
当需要使用时,只需打开盖子,轻轻吹气即可。
火折子的出现实现了火源的便携性,就像今天的打火机一样,随用随取。
那么,火折子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其实,火焰的燃烧离不开氧气。尽管火折子的密封性并不完美,但盖上盖子后,内部的氧气会逐渐耗尽。
当我们打开盖子时,新鲜的空气流入,只要轻轻吹气,促进空气流通,火折子就会重新燃烧起来。
≺ 结 语 ≻
这些取火工具虽看似落后,但它们的意义非凡。正是这些发明,帮助古人度过了无数个漫长的黑夜,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光明。
信息源:
光明网 《钻木取火的灵感竟来自一只鸟?》2023-07-03
上游新闻 《文史丨佩服老祖宗的智慧!古代的火折子为何一吹就会着火?》2024-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