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75载雪域长歌,75度山河焕彩。在喜迎甘孜藏族自治州建州75周年之际,巍巍贡嘎见证高原巨变,滔滔大渡奔涌奋进豪情。值此历史时刻,甘孜州传媒中心特别策划“辉煌75载·奋进新甘孜”专栏,与全州110万各族儿女共溯团结史诗,同绘时代新卷。
本栏目将聚焦历史回眸、发展成就、人物风采、未来展望,共同开启这场穿越75年的时空对话,见证甘孜大地以更坚定的步伐,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以改革为动力更好推进甘孜现代化建设,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孜新篇章。
今天,推出《从"面子"到"里子"三垭镇移风易俗注解新时代乡村新文明》。
三垭镇位于甘孜州九龙县东南部,辖区面积230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40个村民小组,从高价彩礼的枷锁中挣脱,从席地而食的陋习里转身,三垭镇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移风易俗的样本,更折射出中国乡村振兴进程中文明重构的深层逻辑。
甩开天价彩礼包袱彝乡迎婚嫁新风气
最近,九龙县三垭镇出了件新鲜事,村民阿石克古家率先打破自古沿袭的婚俗传统,成为村里首个“零彩礼”娶亲的人。紧接着,大铺子村村民尼苦拉铁之子尼苦尔古也实现“零彩礼”婚娶。这标志着这个彝族聚居镇在镇党委、政府带领下正经历着一场静默而深刻的文明觉醒,他们用五年时间完成了一场从"面子工程"到"里子革命"的蜕变。
“毫不夸张地说,有时一场婚礼就要掏空半个家底。”九龙县三垭镇党委书记杨瑞回忆道。过去,当地青年结婚要准备少则几万元、多则数十万元的彩礼,“零彩礼”几乎不可想象。
自2021年被列为移风易俗试点后,三垭镇将婚俗整治写入党建考核,通过村规民约绑定“礼金红线”:婚礼总支出不超9.9万元,舅舅礼金封顶3000元,宴席每桌花费控制在300元以内。全镇编织起“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积分制管理”的三维网络,75名老党员化身乡风监督员,同步亮相的“移风易俗红黑榜”让陈规陋习无处遁形。“以前娶个媳妇背上半辈子的债,现在规矩立在明处,家家都松了绑。”阿石克古的朴实话语,折射出政策落地后230平方公里彝乡的温度。
彻底破除乡村陋习卫生革命刷新生活
阿扎比古是俄儿村的会计,2023年前全家陋习积重。没厨房,蹲院角烧饭;没厕所,夜半提桶摸黑。移风易俗风潮席卷山村时,他家首批改建青砖房,政府补贴砌起白瓷砖灶台,抽水马桶取代粪桶。如今每到饭点,方桌摆着可口的饭菜,这位三个孩子的父亲,在镇里开展的“环境焕新”工程中带头改造住房,成为百户家庭卫生革命的范本。
现在,九龙县乡村居民的家中都以瓷砖铺就的厨房、独立卫浴设施、实木餐桌取代了昔日的火塘围坐。统计显示,全镇已建成分户污水净化系统620套,猪圈改造工程惠及260余户。
三餐习惯的改变更具深层意味。镇政府投资15万元在全镇打造7个红白事食堂,配置统一厨具和消毒设施。曾经的“火塘煮肉围盆食”被荤素搭配的桌餐替代,镇里联合人社局开办的厨艺培训让传统彝族菜谱多了水煮肉片、回锅肉等新选项。“现在坐席要摆12个菜,比城里还讲究!”网格员曲比木呷笑言,卫生习惯迭代让年节期间的肠胃炎发病率降了三成。
德法创新双重驱动新旧融合再造文明
三垭镇的蜕变揭示出乡村文明进阶的逻辑,就是从运动式整治转向“自治、德治、法治”融合的持续治理。在镇党委书记杨瑞的记事本上,记着基层治理的独特方程式。传统民俗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共生。“火把节时间统一为农历六月廿四日,这些调整既保留文化根脉,又适应现代生活节奏。”在他的推动下,马颈子村的农耕博物馆收集了300余件传统农具,手绣服饰制作入选县级非遗项目,年轻人扫二维码就能聆听山歌故事。
革故鼎新的过程充满智慧。针对农闲聚赌陋习,三垭镇里在雪域清风专项行动中建立“技能培训+劳务输出”机制,1650名青壮年通过电工、焊工技能认证外出务工,返乡带回的不仅是“钱袋子”,更有新生活理念。今年,全镇务工人员突破1300人,人均年增收1.8万元。眼下,三垭镇评选的50户“星级文明家庭”挂牌上墙,道德评议会累计劝导违规操办喜事31起。当漫步乡间,墙体彩绘中的“婚嫁新风尚九不准”与古老毕摩经文相映成趣,恰似这座彝乡变革的隐喻。正如副镇长董文杰所说:“移风易俗不是割裂传统,而是让优秀文化在新时代更体面地生长。”
全媒体记者/ 2025融媒新闻行动第一组编辑/ 黄星洁校对/ 马俪伲责编/ 毛莉泓审核/ 白马监制/ 谭荣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