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国上下都在深入推进“千万工程”经验的落地转化,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寻找“复制浙江”的本地路径。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既面临交答卷的压力,也面临定航向的机会。


近日,河南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现场推进会在洛阳召开。会上,河南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名单发布,名单涵盖的16个先导区覆盖平原、丘陵、山区等不同地貌,将成为政策、技术和模式的“试验田”。潢川县、嵩县、西峡县、新安县等10个县(市、区)为创制型先导区,中牟县、宁陵县等6个县(市、区)为培育型先导区。

三农学者、老杨会客厅创始人杨建国认为,以本次会议为开端,标志着河南乡村振兴迈入“先导区”引领的新阶段。“先导区”不是概念,而是重塑河南乡村建设逻辑、打法和节奏的“超级引擎”。

“先导区”名单亮相,肩负关键使命

“先导区”肩负着“先行实验权”和“机制试验田”的关键使命。

此次会议公布了16个“河南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名单,分为10个创制型、6个培育型,横跨丘陵、平原、山区等多种地貌类型,既有农业大县,也有丘陵小县,还有城乡融合典范区,体现了全省“类型全覆盖、模式多样化”的部署意图。

杨建国认为,可以从地貌类型和探索模式,来拆解这份名单的结构密码。

第一类,平原样本:破解“碎、弱、低”,走“整片推进”之路,代表典型:潢川县。

潢川县地处豫南平原片区腹地,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也是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省“片区组团”助推老区振兴的先行探索者,潢川坚持把片区化作为破题抓手,依托先导区建设,在机制探索、路径构建和实践推进上,走出了具有地方辨识度的“潢川样本”。

第二类,丘陵样本:打通“条块壁垒”,走“片区统筹+农旅融合”之路,代表典型:新安县。

新安县地处洛阳西北丘陵地带,是典型的“山水交织、丘壑纵横”地貌结构县。面对丘陵地区乡村振兴“村小散、地形碎、服务弱”等共性难题,新安县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契机,依托樱桃、丹参等特色资源和洛阳都市圈区位优势,大胆打破行政边界,重构发展单元,明确“一环一链三片区”布局思路,探索走出了一条“分区发展、全域融合、压茬推进”的片区化振兴路径。

第三类,山区样本:突破“散、远、弱”,走“集团作战”之路,代表典型:西峡县和嵩县。

作为山区大县,地处伏牛山腹地的西峡县,以85%的山地面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地貌,曾一度受困于资源碎片、地形受限等结构性难题。而正是这一组“劣势变量”,却在“千万工程”经验激发下,成为西峡构建山区振兴新路径的“破题密码”。

作为洛阳南缘的山区大县,嵩县地处伏牛山深处,山区面积占比超过80%,地形起伏大、村庄分布散,一度受困于“资源禀赋优但转化效率低、生态本底好但产业支撑弱”的典型山区困境。而正是在“千万工程”理念的激励下,嵩县不再“就村看村”、碎片推进,而是把“片区化发展”作为系统破题的总抓手,用一盘棋思维重塑山区振兴空间格局。

杨建国认为,“先导区”不仅是一次“河南路径”的集中探索和体现,更是一次县域乡村振兴整体打法的“重大升级”。从政策逻辑、治理方式,到实施路径、资源配置,先导区背后透露的是河南对“三农”工作的系统重构。

“先导区”到“示范区”,河南下一步怎么走?

“先导区”是起点,但绝不是终点。“先导”的下一步就是“示范”,意味着河南要走出一条真正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乡村振兴路径。杨建国认为,河南下一步需要重点回答好三个问题:

第一,怎么从“先行样板”走向“规模复制”?

当前,先导区的最大意义在于“以点带面、以片带全”。但如果只是个别区域“冒尖”、若干产业“成形”,不能整体跃升、带动全域,那先导区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河南需要把“系统设计”提前做实,把“复制机制”同步搭建。

比如在地方探索基础之上,建立“片区复制模板”——明确片区划分逻辑、组织推进体系、政策资金包、基础设施标准、产业发展路径等五大“硬件”;同步建立“人才机制、金融机制、运营机制、绩效机制、治理机制”五大“软件”,实现从“项目施工图”向“区域作战图”转型。

还可以通过“先导区-重点区-拓展区”的梯度推进机制,让成熟片区经验快速推广、逐级复制,逐步实现从“局部突破”向“全域跃升”的转换。

第二,怎么从“硬件先行”走向“运营为王”?

在不少县域,乡村建设往往偏重基础设施,重“建”轻“管”、重“硬”轻“软”。但真正的乡村振兴,拼的是“内生运营能力”。先导区试点初期可由政府主导“搭台”,但后续必须推动社会力量“唱戏”,要引进市场化、专业化、长期化的运营机制。

这就要求各地从一开始就将“建与用”“建与养”“建与产”打通设计,推动“片区资产公司化”“运营团队市场化”“村庄治理平台化”。比如,引进专业乡建团队、村庄运营公司、文旅融合机构,把片区当成“企业来经营”“社群来共建”的产业共同体。

杨建国认为,未来先导区的升级方向,不在于“建了多少项目”,而在于“有没有真正跑通一套运营机制”;不在于“财政补贴了多少”,而在于“有没有真正产生现金流、自循环、能滚动”。

第三,怎么从“碎片政策”走向“集成改革”?

要想让先导区真正发挥战略牵引作用,必须在制度设计上先行一步。河南需要推动“片区”成为政策集成、改革创新的平台——“财政、土地、金融、人才、治理”等政策不再是单项出台,而是为“一个片区打包赋能”。

比如,探索片区“要素统筹权”制度,赋予片区专班在财政整合、土地流转、项目统筹、金融授信等方面的优先权与主动权;再比如,推动“片区公司制”,鼓励将村集体、企业资本、农户资源整合为股份合作平台,实现多方共赢;又比如,建立“先导区实绩档案”和“片区治理积分制”,把参与片区建设的个人、组织、企业纳入一个正向激励的共建系统。

通过这样的制度创新,才能把一个个先导区,真正锻造成河南县域治理现代化、乡村振兴制度创新的“战略支点”。

总之,杨建国认为,“片区先导”,不是又一个新口号,而是河南破解县域乡村振兴难题的制度钥匙,是在继承“千万工程”经验基础上的战略再升级。

它背后体现的是路径的变革——从“拼项目”到“拼系统”;是认知的升级——从“抓建设”到“抓运营”;是治理的转型——从“行政主导”到“多元共建”。

河南已经按下“先导区”快进键,下一步,拼的就是执行力、组织力、穿透力。谁能跑出片区组团的“河南样板”,谁就能率先迈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快车道”,为全省、乃至全国交出一份真正有价值的乡村振兴答卷。

“我相信,这场变革才刚刚开始,但只要我们走对了方向,持续下‘绣花功夫’,河南的乡村,必将从‘一地一景’走向‘一片一境’,从‘先导试点’走向‘全面蝶变’。”杨建国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