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早期信号

胰头癌并非不可战胜

78岁老人的抗癌启示

在医院里,每一位患者的症状都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近日,徐矿总医院肝胆外科接诊了一位78岁的患者,他的经历为胰头癌防治提供了重要启示。

从"小便发黄"到揪出隐匿杀手

患者因"小便发黄"找到王建医生,发现其巩膜黄染后,立即安排进一步检查。血液检测显示CA19-9显著升高(CA19-9>1000U/mL)高度提示胰头癌,增强CT提示胰头占位,最终确诊为胰头癌。

这一发现凸显了两个关键点:

1. 黄疸(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皮肤瘙痒)是胰头癌的典型表现,因肿瘤压迫胆总管导致胆汁淤积

2. 但黄疸≠胰腺癌,需与胆结石、肝炎等疾病鉴别

当患者出现黄疸时,医生会通过"阶梯式检查"明确病因:

第一步:肝功能+血常规+尿胆原(区分溶血性/肝性/梗阻性)

第二步:腹部超声(筛查胆结石/胆管扩张)

第三步:增强CT/MRI+MRCP(评估胰腺/胆管结构)

第四步:ERCP/EUS引导穿刺(获取病理诊断)



胰头癌,这个名字听起来就让人胆寒。胰头癌因其隐秘性,常常在悄无声息中发展,等到患者出现明显症状时,病情往往已经进展到较为严重的阶段。像这位老人,一开始只是小便发黄,很容易被忽视。但王建医生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严谨的态度,及时揪出了这隐藏在身体深处的“敌人”。

攻坚"癌王":多学科协作创造生机

对于胰头癌,手术是目前最根本的治疗方法,但胰头癌手术难度较大。肿瘤位置特殊,周围血管丰富,手术操作空间狭窄,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可王建医生和他的团队没有丝毫退缩,凭借多年积累的手术经验和成熟的技术,为老人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手术)是治疗关键,但手术复杂程度极高:

- 需重建消化道通道,吻合胰腺、胆管和肠道

- 术中面临血管损伤、术后可能出现胰瘘(发生率约15%)、胆瘘等风险





手术那天,整个手术室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医生们全神贯注,每一个操作都精准无误。幸运的是,手术过程十分顺利,没有出现血管粘连、出血等状况。术后没有出现胆漏、胰漏等让人担心的情况,老人恢复得也很好,很快就出院了。

不过,与胰头癌的战斗还没有完全结束。为了进一步减少肿瘤复发的风险,老人后续还需要进行辅助放化疗。这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患者、家属和医生共同努力。

抗癌持久战:综合治疗延续希望

患者术后需接受辅助治疗,现代医学提供多种选择:

✓ 传统化疗(如FOLFIRINOX方案)

✓ 精准放疗(如立体定向放疗)

✓ 基因检测指导下的靶向治疗(如针对BRCA突变使用PARP抑制剂)

✓ 临床试验中的免疫疗法

早诊早治:照亮生存之路

该案例带给公众三大启示:

1. 警惕报警信号:60%胰头癌患者首发症状为无痛性黄疸,伴体重骤降(半年内下降10%)、餐后腹胀需警惕

2. 优选筛查手段:增强CT检出率超90%,高危人群建议结合超声内镜(EUS)

3. 生存率提升关键:可手术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20-30%,较晚期患者提升10倍

科学防癌:理性看待医学进步

尽管胰头癌仍属难治性肿瘤,但近年诊疗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 液体活检技术可实现超早期筛查

- 新辅助治疗使部分"不可切"肿瘤转化为可手术

- 术后综合治疗显著降低复发率



回顾这个病例,我们能深刻认识到胰头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性。如果老人没有及时因为小便发黄就诊,如果王建医生没有察觉到异常,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大家一旦身体出现不适,比如腹部不适、体重下降,或者像这位老人一样有黄疸症状(皮肤发黄、脸发黄、尿黄、浑身瘙痒),一定要积极到医院诊治。

目前,增强CT是诊断胰头癌敏感性比较高的检查方法。定期体检,通过科学的检查手段,能够帮助我们在早期发现肿瘤,为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就像这个病例中的老人,因为发现得相对较早,经过规范的手术治疗,已经顺利出院,未来还有很长的生存期值得期待。

胰头癌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战胜。只要我们重视身体发出的信号,积极预防、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就有可能像这位老人一样,在与胰头癌的较量中赢得胜利。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重视健康,关注身体的每一个小变化,与家人一起远离癌症的威胁。

建议45岁以上人群定期体检,长期吸烟、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头癌家族史等高危群体,建议每年进行肿瘤标志物联合影像学筛查。

王建

普外科 主任医师



徐矿总医院普外科主任,徐州医科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慕尼黑工业大学附属医院访问学者。从事普外科临床工作35年,擅长胆囊结石息肉,胆管结石腹腔镜微创治疗及肝胆胰等消化道肿瘤手术及综合治疗。

监制:荣良群

总编:王云清

编审:李长鑫

编辑:张钰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