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凌晨,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突然叫停平价电动车项目Model 2,引发全球市场震动。这一决定不仅终结了外界对特斯拉“平民车型”的期待,更标志着特斯拉战略重心从传统汽车制造向AI科技公司的激进转型。然而,这一转变背后,特斯拉正面临汽车业务萎缩与AI投入成效存疑的“双重困局”。
Model 2之死:马斯克的“兴趣转移”与高管分歧
Model 2曾被寄予厚望。2024年,特斯拉为应对销量下滑和竞争对手挤压,计划推出售价约2.5万美元的平价车型,以争夺大众市场。但据内部人士透露,马斯克始终对制造“大众高尔夫式”车型缺乏热情,认为“造车已不够酷”。2025年4月15日,马斯克在未与董事会充分沟通的情况下,单方面终止了Model 2项目。多位高管曾试图劝阻,但马斯克坚持认为“特斯拉的未来在AI和机器人,而非更多汽车”。
这一决策的直接后果是供应链震荡。多家已为Model 2备货的供应商陷入被动,特斯拉或需支付数亿美元违约金。二级市场反应剧烈,特斯拉股价当日下跌5%,市值蒸发逾300亿美元。
汽车业务衰退:销量滑坡与竞争失速
叫停Model 2的同时,特斯拉传统业务正经历严峻挑战:
全球销量雪崩:2025年第一季度,特斯拉欧洲销量同比暴跌45.2%,中国市场占有率降至5.4%,Model 3/Y因配置老旧被本土品牌挤压。
产品力短板凸显:对比国产车型的激光雷达、高清交互系统,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FSD)在中国落地迟缓,硬件迭代滞后。
产能过剩危机:上海超级工厂利用率已不足60%,柏林工厂因供应链政治化风险陷入僵局。
分析师指出,特斯拉的“长板”如电耗控制、品牌溢价正在消退,而智能化优势尚未转化为市场护城河。
AI豪赌:资源倾斜与技术瓶颈
马斯克将战略筹码押注于AI领域,但这一转型面临多重质疑:
资源分流争议:2024年起,特斯拉采购的英伟达H100芯片被优先调拨至马斯克旗下的X(原Twitter)和xAI公司,导致特斯拉自动驾驶研发延迟。内部邮件显示,特斯拉德州工厂的AI项目因芯片短缺和裁员已停滞数月。
技术兑现困境:尽管Optimus人形机器人在2024年上海首秀引发关注,但其量产成本与实用性仍存疑;Robotaxi项目虽被马斯克称为“颠覆性创新”,但法规障碍和技术可靠性使其商业化遥遥无期。
财务承压:2024年特斯拉AI投入超100亿美元,但第二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45%,投资者担忧“烧钱换未来”的模式难以为继。
摩根士丹利警告:“特斯拉的估值已透支未来5年AI业务预期,若无法在12个月内展示技术变现能力,股价或将腰斩。”
双重困局:马斯克的多线作战与信任危机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马斯克的精力分散加剧了公司治理风险:
战略摇摆:从2024年的“全自动驾驶优先”到2025年的“All in AI”,频繁转向令团队执行混乱。供应链高管坦言:“我们刚为Model 2重组完生产线,现在又要为Dojo超算腾出资源。”
投资者离心:曾力挺马斯克的Gerber Kawasaki等机构大幅减持股票,批评其“沉迷AI叙事,忽视汽车主业”。股东诉讼文件显示,2024年马斯克将5亿美元AI芯片转给X公司的行为涉嫌误导投资者。
地缘政治风险:特斯拉上海数据中心建设因数据安全审查放缓,FSD中国版落地受阻,错失与华为、小鹏的智驾竞争窗口期。
未来之路:特斯拉需要“止血”还是“换心”?
面对困局,业内分歧显著:
悲观派认为,特斯拉已陷入“创新者窘境”:传统业务失守,新兴业务青黄不接,需回归汽车制造本质,重启Model 2并加速产品迭代。
乐观派则主张“破釜沉舟”,认为AI转型是唯一出路。ARK Invest报告称:“若特斯拉2027年前实现L5自动驾驶,市值将突破5万亿美元。”
但现实是,特斯拉必须在两条战线同时作战:短期内需通过Model Y改款、FSD本土化稳住销量,长期则需证明AI投入能转化为Robotaxi、Optimus等新增长极。马斯克的时间窗口正在收缩——市场留给特斯拉的试错余地,或许比他的火箭回收试验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