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金科玉律,可如今,2.4亿人选择了单身,将个人多元生活视为了主流,而且根据官网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40年,我国单身的人数将会飙升到4亿之多!



为了避免满大街“单身狗”的出现,国家也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尤其是从今年5月10日起,我国将会实行新版的《婚姻登记条例》,而且只需要一张身份证,和相关的材料证明就可以登记结婚了。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人不愿意结婚?这些政策的变动对我们来说是好是坏呢?



从“必选项”到“可选项”

根据民政部数据显示,在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量仅为610.6万对,而这相比较2013年的峰值直接下降了54.6%,甚至粗结婚率,也从9.9%跌至4.3%

而且在等级结婚数量下滑之外,我国30岁以上未婚人口比例也在持续攀升,例如城市30岁女性未婚率超30%,农村同龄男性未婚率达三分之一,而这更是造成了大量的“城市剩女”与“农村光棍”



尤其是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适婚男性比女性多出1752万,而大城市户籍人口中女性比例反超男性(北京多11万,上海多16万),更为严重的是,就是很多人也纷纷开始选择了“晚婚不婚”

在20岁至24岁人群中,结婚的比例就从47%骤降至13.8%,而40岁以上初婚人群占比升至17.5%,这也就导致婚姻的“时间窗口”被不断延后,甚至彻底关闭



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原因,完全是因为高房价、高彩礼、高生活成本,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而且他们要想在大城市扎根,不仅要背负巨额房贷,养娃更是遥不可及

甚至曾经简单的“四大件”也变成了房子、车子、天价彩礼,而且对于职场内卷的“996”、“007”等工作模式,也让打工人的时间精力被榨干,不仅连恋爱的时间精力都没有了,更别提结婚生子了。



这也就导致很多人开始对于婚姻和家庭的看法进行了改变,尤其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旧观念,对他们来说已经不重要了,他们现在看重的就是个人价值,这也就导致婚姻被放在了人生的考量清单里,而非唯一的选项。

而且根据数据调查,中国现在有2.4亿单身人士,这个数字非常庞大,相当于接近英国、法国和德国的总人口,更是预计到2040年,单身人口数量可能达到4亿,街上随处可见单身人士



好消息来临

尽管人大代表多次建议,希望扭转高价彩礼的风气,但现实中,房子、车子、高额彩礼仍然是结婚的普遍要求,让许多年轻人感到经济压力巨大,所以面对这种令人无奈的现状,很多年轻人都选择“躺平”,对婚姻和生育说“不”

不过为了避免这种事情的延续,这些年来我们国家也在想法设法的促进年轻人们结婚,从2025年5月10日开始,新的《婚姻登记条例》正式实施,办理结婚登记不再需要户口本等复杂材料,只要身份证和相关证明就行,大大降低了结婚的难度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婚姻因父母而“破裂”,毕竟以前户口本通常都是由父母保管,他们的意见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子女的婚姻,不过现在政策调整后,结婚的决定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也体现了国家对个人选择权的尊重。

而且还能通过个人信用体系来代替原有的行政审查,可以减少父母的干预,让年轻人婚姻更加自主,同时,这也有助于解决“人户分离”带来的难题,方便异地恋情侣办理结婚登记,减轻他们的经济和时间负担。



毕竟,目前中国“人户分离”的人口已接近5亿,新政策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项便民举措。

尝试性政策

而且除了这些之外,对于房子、车子、天价彩礼之外,我国国家也是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毕竟对于一线城市来说,房价收入比例就可能达到26:1的局面,而且深圳一套百平住宅需600万全款,远超普通家庭承受力。



不过从2025年起,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量也提升至年度住房总量的30%,重点覆盖新市民与青年群体,而且多地城市还开始试点“育儿积分制”,通过积分的方式,可兑换教育补贴或购房优惠。

还有就是一些育龄女性面临隐形歧视,毕竟在23%的企业在招聘中明示“未婚未育者优先”,即便是选择生育,但0至3岁托育机构缺口达500万个,这也迫使家庭陷入“带娃还是失业”的困境



不过对于这样的情况,我国也是决定公立托育机构三年内,覆盖率目标达80%,企业雇佣育龄女性可获税收减免,甚至就连官方媒体也发起“多元婚恋观”倡导,淡化“剩女”“光棍”等标签化叙事。

再加上“天价彩礼”成为了很多家庭的经济负担,不过在现在,我国就已经对江西、河南等城市试点“彩礼指导价”(不超过居民年收入三倍),来以此试图遏制动辄30万起步的“天价彩礼”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