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条: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芍药、甘草各十八铢、生姜一两三钱、大枣四枚,擘、麻黄十八铢,去节、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胃为十二经之主,脾治水谷为卑脏若婢。《内经》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是汤所以谓之越婢者。以发越脾气,通行津液。外台方,一名越脾汤,即此义也。
上七味,㕮咀。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方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十八铢,去皮芍药十八铢甘草十八铢,炙生姜一两三钱,切大枣四枚,擘麻黄十八铢,去节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上七味,㕮咀,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方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与上条同。上条以脉微而恶寒为阴阳俱虚,此以脉微弱为无阳,两皆不可更汗亦同。然风为阳,病属太阳,而曰无阳,诚不可晓,阙疑可也。或曰:无阳者,谓有疾在阴而无在阳也。审药识病,即越婢观之可知矣。越,逾也过也。婢,女子之卑者也。女子,阴也,卑,少也,言其人本来虚弱,有宿疾在少阴,少阴之脉本微弱而有不可发汗之义。所以但责其难发汗之过在于少阴,法则谓之无阳,方则谓之越婢。且是汤也,名虽越婢之辅桂枝,实则桂枝麻黄之合济,乃大青龙以芍药易杏仁之变制耳。去杏仁者,恶其从阳而主气也;用芍药者,以其走阴而酸收也。以此易彼而曰桂枝二,则主之以不发汗可知。而越婢一者,乃麻黄石膏之二物,则是寓微发于不发之中亦可识也。寓微发者,寒少也,主之以不发者,风多而宿疾在少阴也。又况首条末节不可服大青龙以发汗,亦由脉微弱。首条末节者,以太阳中风言也。此与上二条者,皆以风多寒少言也。合而观之,则无阳之阳义不微矣乎?说者如此,未知是否。
喻嘉言《尚论篇》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此亦风多寒少之证。”无阳”二字,仲景言之不一,后人不解,皆置为阙疑,不知乃亡津液之通称也,故以不可更汗为戒。然非汗则风寒终不解,惟取桂枝之二以治风,越婢之一以治寒,乃为合法。越婢者,石膏之辛凉也。胃得之则热化津生,以此兼解其寒,柔缓之性比女婢犹为过之,可用之无恐矣。青龙项中,汗出不解,用桂枝二麻黄一汤一法。
五问: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节内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既曰无用不可发汗,方中桂枝、麻黄、石膏、生姜能不发汗耶?
答;太阳病,风伤卫,则用桂枝汤解肌;寒伤营,则用麻黄汤发汗;风寒两伤营卫,而加烦躁,则用大青龙汤峻发其汗,此定法也。于中复有最难用法一症,如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谓风多寒少也。风多则麻黄汤为不可用,寒少则桂枝汤必不能去寒,加以脉见微弱,其人胃中复无津液,是汗之固万万不可。欲不汗,其微寒终不外散,虽有桂枝二麻黄一之法,施于此症尚不中窍,何者?桂枝二麻黄一,但可治热多寒少,而不可治脉微弱故耳。于是更改麻黄一为越婢一,示微发于不发之中。越婢者,不过麻黄、石膏二物,形容其发散之柔缓,较女婢尤为过之,正可胜微寒之任耳。所以然者,以石膏能解阳明之热,热解则津液复生,而不名无阳,适得天然妙合之法也。此仲景之精义乎!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脾一汤。
桂枝二越脾一汤
桂枝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大枣四枚生姜一两二铢石膏二十四铢,碎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煎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此言太阳阳热多、本寒少,表邪从肌腠而内陷者,治宜发越其病气也。太阳病发热恶寒者,言病太阳标本之气,当发热恶寒。今热多寒少,乃寒已化热,阳热多而本寒少。脉微弱则表阳乘虚内陷,故曰“此无阳也”,谓内陷则无在表之阳。不可发汗者,不可发太阳之表汗也。此表阳从肌入里,故宜桂枝二以解肌、越脾一以发越表阳之内陷。盖石膏质重入里,纹理疏而象肌,味辛甘而发散,直从里而外越者也;脾为阴中之至阴,植麻黄之地冬不积雪,能通泄阳气于至阴之下,藉石膏之导引直从里阴而透发于肌表也。此言太阳之气从表入肌而外合于三阳,从肌入里而内合于三阴,外内出入,环转无端,太阳之正气如此出入,无病则无发热恶寒,若受风寒之邪,则病随正气内陷,故用越脾诸方,盖发越其病气也。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脾一汤。
桂枝二越脾一汤
桂枝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大枣四枚生姜一两二铢石膏二十四铢,碎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煎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注】此言太阳之气内陷于阴中,故宜发越其内陷之太阳也。太阳病发热恶寒者,病太阳之标本也;热多寒少者,本寒少而标热多也;阳气下陷入阴中,故脉微弱也。阳陷于阴,则无在表之阳,无表阳则不可发其表汗也。此表阳入里,故宜桂枝二以解肌,越脾一以发其内陷之阳。石膏质重而沉,能直入于里阴之中;麻黄之地,冬不积雪,能启伏藏之阳,藉石膏之导引,发越阳气于至阴之下,同桂枝直透于肌表。脾为阴中之至阴,今从至阴而发越,故命曰越脾。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无阳与亡阳不同。亡阳者,阳外亡而不守也,其根在肾;无阳者,阳内竭而不用也,其源在胃。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病须得汗而解,而脉微弱,则阳无气矣。阳者,津液之根,犹水之气也,无气则水不至,无阳则津不化,而汗之源绝矣。虽发之,其可得乎?故用桂枝二分,生化阴阳;越婢一分,发散邪气。设得小汗,其邪必解。乃伤寒发汗之变法也。
柯琴《伤寒来苏集》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本论无越婢症,亦无越婢方,不知何所取义,窃谓其二字必误也。
此热多是指发热,不是内热。无阳是阳已虚而阴不虚。不烦不躁,何得妄用石膏?观麻黄桂枝合半、桂枝二麻黄一二方,皆当汗之症,此言不可发汗,何得妄用麻黄?凡读古人书,须传信阙疑,不可文饰,况为性命所关者乎?且此等脉症最多。无阳不可发汗,便是仲景法旨。柴胡桂枝汤,乃是仲景佳方。若不头项强痛,并不须合桂枝矣。读书无目,至于病人无命,愚故表而出之。
本论无越婢症,亦无越婢汤方。《金匮要略》有越婢汤方,世本取合者即是也。仲景言不可发汗,则不用麻黄可知;言无阳,则不用石膏可知。若非方有不同,必抄录者误耳。宁缺其方,勿留之以滋惑也。
吴谦《医宗金鉴》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注〕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此为荣卫兼病,风邪多而寒邪少也。若脉浮紧,或脉浮数,是表有阳邪郁蒸,则为无汗热多之实邪,以大青龙汤汗之可也。今脉阳微阴弱,乃为虚邪之诊,即有无汗热多之实邪,亦不可用大青龙汤更汗也。盖以脉微弱,是无太阳表脉也,故不可更大汗也。然既有无汗、热多、寒少之表证,麻黄、桂枝、石膏之药,终不可无,故只宜桂枝二越婢一汤之轻剂,令微微似汗,以解肌表而和荣卫也。
〔集注〕喻昌曰:此亦风多寒少之证。”无阳”二字,仲景言之不一。无阳乃无表、无津液之通称也,故以不可更汗为戒。然非汗则风寒终不能解,惟取桂枝之二以治风,越婢之一以治寒,乃为合法耳。
汪琥曰:”不可更汗”四字,当是不可更大发汗意,因其人脉微弱无阳也。此方比上小发汗之方更轻。
吴人驹曰:微乃微甚之微,非微细之微,但不过强耳。既曰热多,脉安得微?无阳者,谓表之阳邪微,故不可更大汗。热多者,谓肌之热邪甚,故佐以石膏。越婢者,发越之力如婢子之职,狭小其制,不似大青龙之张大也。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十八铢 芍药十八铢 甘草(炙)十八铢 石膏(碎,绵裹)二十四铢 麻黄(去节)十八铢 大枣(擘)四枚 生姜一两二铢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方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乃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方解〕此方即大青龙汤以芍药易杏仁也。名虽越婢辅桂枝,实则大青龙汤之变制也。去杏仁,恶其从阳而辛散;用芍药,以其走阴而酸收。以此易彼,裁而用之,则主治不同矣。以桂枝二主之,则不发汗。可知越婢一者,乃麻黄、石膏二物,不过取其辛凉之性,佐桂枝二以和表而清肌热,则是寓微汗于不发之中,亦可识也。非若大青龙汤以石膏佐麻黄,而为发汗驱肌热之重剂也。
〔按〕桂枝二麻黄一汤,治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而无热多寒少,故不用石膏之凉也。桂枝麻黄各半汤,治如疟状,热多寒少,而不用石膏,更倍麻黄者,以其面有怫郁热色,身有皮肤作痒,是知热不向里而向表,令得小汗,以顺其势,故亦不用石膏之凉里也。桂枝二越婢一汤,治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而用石膏者,以其表邪寒少,肌里热多,故用石膏之凉,佐麻、桂以和荣卫,非发荣卫也。今人一见麻、桂,不问轻重,亦不问温覆与不温覆,取汗与不取汗,总不敢用,皆因未究仲景之旨。麻黄、桂枝只是荣卫之药,若重剂温覆取汗,则为发荣卫之药;轻剂不温覆取汗,则为和荣卫之方也。
〔集解〕吴人驹曰:发散表邪,皆以石膏同用者,盖石膏其性寒,寒能胜热;其味薄,薄能走表。非若芩、连之辈,性寒味若而厚,不能升达也。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注】太阳之气,外行于阳,内行于阴。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其内行无论矣。
而且有陷入于脾,不能外达者,将何以辨之?辨之于证与脉之相反。太阳为病,其证皆发热恶寒,太阳以阳为主,若热多寒少,为主胜客负,是将愈之吉兆。
脉宜缓而不弱,今脉微弱者,脉与证相反,是证为太阳,其气内陷于至阴之中,全隐其太阳真面目,不得不为之区别曰:此证为阳,而脉则无阳也。
阳主表,无阳则不可发其表汗,从脉不从证,断断然者,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从至阴中以发越之。
此一节,言太阳之气陷于脾,而脾气不能外达者,不发其表汗,宜越其脾气也。
按:读方下所注,知仲景所用皆古方,真述而不作之圣也。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病在阳,始书太阳病,安有无阳之太阳病哉?发热恶寒,非明明病发于阳哉?彼寒多热少,在厥阴为阳气退。则热多寒少,在太阳为阳气进矣。若以证论证,谓为阳多于阴,犹有说也。奈何脉微弱,与上脉微缓仅易一字。缓脉是浮弱二脉浑为一,弱脉是阴阳二脉缺其一。故同是微也,浮阳归经之微则如彼,彼有阳也。浮阳离经之微则如此,此无阳也。脉无阳而证有阳,对言之则证无阴而脉有阴。看一面勘出两面,此证所以无阴者,必阳过于浮,曳阴弱而不起。此脉所以无阳者,必阴过于弱,系浮阳而不住,而后微浮不见浮。微弱仅见弱也,得毋并于阳则热多,热盛故掩其浮。并于阴则寒少,寒薄故不掩其弱耶?非也。苟浮阳为多热所包围,脉当洪大以弱,未有阳盛而脉微之理。上言脉微而恶寒,则发热不关脉微可知。惟汗出为阳微,阳气或隐或现故曰微。不书汗出,更掩护微阳于微汗之中,则微之又微。大抵热邪相逼之甚,浮阳方藉溱溱之汗为保障。宜其汗浮于阳,而热浮于汗,不至形如疟者。汗无暇以却邪,邪无隙以夺汗耳。是脉微显非汗出必解之脉,亦非阳脉微先汗出而解之脉,乃微与弱仅有一丝之连,皆因手足阴阳如藕断。连阴阳者汗,变见浮脉为微脉者亦汗也。假令脉浮自汗出,毫毛以外即天涯矣,孤阳还有乡思哉?曰不可发汗一发便难收。欲急追其阳而不得,岂鞭长莫及之桂枝,发汗后尚可更行乎?就如阴弱汗不出,又无主桂之例也。曰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长沙又不如前法以用桂矣。夫二者阴之称,一者阳之称也。无阳则阴独,妙以越婢伴桂枝。桂枝有后德,越婢无躐席之嫌,巾帼中非不可以效驰驱也,殆方意之巧思绮合者欤?此变通桂枝之第十法,并参伍麻之一桂之二,又一法也。方旨详注于后。
三阳为父,三阴为母。太阳父也,一之称。太阴母也,二之称。手太阳与足太阴相匹耦者此也,足太阳又一之二,手太阴又二之一,交互其一二,匹耦之骈焉者也。既以太阴脾之称称桂枝,自当以太阴肺之称称越婢。婢者妾也,婢妾而赴前敌,愈以见桂枝之偶具无猜也。手太阴取义于婢者何?《金匮》越婢汤明是肺家药,一治肺胀,一治身肿,皆脉浮者主之。且肺为娇脏,婢之云者,殆娇肺之小名词乎?婢而越者何?有僭越之义。以其分卑而位高,僭越之婢,难与夫敌,有逾越之义。以其背内而驰外,逾越之婢,不事妇随,宠之而特贬之之词,此命方之旨也。而制方之妙,争在有石膏无杏仁。杏仁开肺窍,石膏辟肌理。无杏领麻黄。则麻黄不走肺之内部。有麻领石膏,则石膏专走肺之边皮。《金匮》用以收胀收肿,得寒则缩之义耳。诚以越婢汤俨从天外飞来,正如塞外飞霜,寒暑一易,则万籁惊秋,自能灭余邪于反掌者。譬犹以小扇扑流萤,越婢未尝折一矢也。假令发汗如弹雨,致微阳从锋镝中冒险而出,是辱桂枝之命也。夫以桂枝之温柔,聿来边戌,岂屑屑与婢子较短长哉?盖有不能假手者在。浮阳未知下落,桂枝以世妇之名义作运筹,特引抱衾以同袍,将牵征衣而并辔。凡敌体之缠绵不可及,亦巾栉之事,未易旁贷也。顾桂枝称二则善矣,越婢何以称一乎?以其体阴而用阳,且假以国外之权,不善驭之则为越,若善驭之则为一。故曰合为一方,寓阳奇于阴偶之中,阴阳不能缺一也。其曰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饮一升者,见得越婢本非一,不过以弧矢见长。若以副桂枝,则略为破格也。不裁者其方,当裁者其法,其亦隐示正名之意也夫。喻黄发字作更字,删方字非。
曹颖甫《伤寒发微》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此条订正。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 芍药 麻黄 甘草各十八铢大枣四枚生姜一两二铢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后仿此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此节为风寒两感治法。中风之确证在发热,伤寒之确证在恶寒,热多寒少,则风重而寒轻,师于是用桂枝二以解肌,越婢一以解表,便当汗出而愈。设令寒多热少,麻黄重于桂枝,不可言知,越婢之有石膏,又当在禁例矣。按: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句,当在”热多寒少”下,今在节末,实为传写之误。否则既云”不可发汗”,犹用此发汗之药,有是理乎?若夫脉微弱而无阳,恶寒甚,则宜干姜附子汤,不甚,亦宜芍药甘草附子汤,此正可以意会者也。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千金翼》”者”作”则”。《玉函》”发汗”前有”复”字。
柯韵伯云:本论无越婢证,亦无越婢方,不知何所取义,窃谓其二字必误也。此热多是指发热,不是内热。无阳是阳已虚,而阴不虚。不烦不躁,何得妄用石膏?观麻黄桂枝合半、桂枝二麻黄一二方,皆当汗之证。此言不可发汗,何得妄用麻黄?凡读古人书,须传信阙疑,不可文饰,况为性命所关者乎?且此等脉证最多,无阳不可发汗,便是仲景法旨。柴胡、桂枝汤,乃是仲景佳方。若不头项强痛,并不须合桂枝矣。读书无目,至于病人无命,愚故表而出之。
舒驰远云:”热多寒少”四字,是条中关键。必其人平素热盛津衰,故方中用石膏以保其津液也。但”无阳”二字有误,如果无阳,则必寒多热少,当用附子,石膏又在所禁矣。
丹波元简云:无阳,方氏亦尝疑之,然犹释为疾在阴而无在阳之义。张志聪、张锡驹从其说为解,喻氏、周氏、张璐则曰无津液之谓,《金鉴》亦云无太阳表脉。皆强解也。程应旄云:正阳虚。钱璜云:命门真阳之虚。果然,则安有用石膏之理乎?其他魏氏、汪氏辈,皆属附会,只成氏于此一条,不下注解,盖有所见也。至于柯氏,断然阙疑,可谓卓越之识矣。
铁樵按:此条经文实不误,诸家自不懂耳。东国喜多村直宽氏解释最妙,今录其全文如下。喜云:此亦中风证。经日失汗,以致邪郁更甚者,与前桂麻各半汤及桂二麻一汤互意。而麻一汤省”寒热”字,但言如疟状。此段言”寒热”而省”如疟状”字。其人不呕,清便自可,亦此条所同。且前段言”日再发”者,则其邪稍轻。此节不言发几次,则其热为重,于是设此汤以发越郁阳,殆犹麻黄之有大青龙也。”其脉微弱者,不可发汗”两语,盖是示此方不可轻用之意。与各半汤之”脉微而恶寒”,大青龙之”脉微弱”同例,乃系倒笔法。无阳与亡阳同,只是阳虚之谓。成氏云:无阳者,亡津液也。但本文甚约,故不易察。诸注扭捏,总说不去矣。又云:婢与脾,古字通用。《外台秘要》”越婢汤”一云”起脾汤”;《玉函经》方后煎法,二”婢”字均作”脾”,可证。成氏曰:”发越脾气,通行津液”,乃此义也。此方较之桂麻各半汤及桂二麻一汤,其力尤峻。盖石膏与麻黄同用,则有走表驱热,以发越郁阳之功也。
喜氏此说可谓圆满。”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句,自当在”热多寒少”句下,与桂枝二麻黄一条同一倒装文法。又”寒热”字,皆与”阴阳”字互用,读者不可死煞句下。此处”热多寒少”四字,实与阳多阴少无异,亦与”热多阴少”无异。发热恶寒,是太阳病,热多阴少,却是阳明病。惟其发热恶寒,故当用麻黄;惟其热多阴少,故当用石膏。脉微弱者,此无阳也,无阳释作亡阳亦误。须知阴阳二字,往往交互言之,无阳即是无阴。脉微弱者禁汗,所以禁汗,惟恐阴液不能作汗,强汗之必变,故云不可发汗。既不可发汗,自不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发热恶寒,自当发汗,阳多阴少,自当兼顾救阴,发汗用麻桂,救阴用石膏,自是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故知末句宜在”寒多热少”之下。《伤寒论》为中医学根本,但就此节而论,诸家注释均误,东医当日以丹波元简为弁冕,亦复不能解此。喜多村自是不凡,惜乎薛居州
只此一人。然则东国中医渐归淘汰,我国中医黯然无色,正非无因。吾侪及今努力,不难在迈越古人,却难在兴废继绝。此吾所以欲结大团体,以学术进行为目的,而终不愿以一知半解自秘惜也。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芍药 麻黄 甘草炙,各十八铢大枣四枚,擘生姜一两二铢,切石膏二十四铢,碎,棉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入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原注: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越婢汤方:麻黄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石膏半斤,大枣十五枚。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四分之一,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十八铢,甘草十二铢,大枣三枚。越婢汤取八分之一,即得麻黄十八铢,生姜九铢,甘草六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一枚,八分之七,弃之。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芍药、甘草、麻黄各十八铢,生姜一两三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四枚合方。旧云桂枝三,今取四分之一,即当云桂枝二也。越婢汤方,见仲景《杂方》中,《外台秘要》一云”起脾汤”。
柯韵伯云:此大青龙无桂枝、杏仁,与麻杏石甘汤同为凉解表里之剂。不用杏仁之苦,而用姜枣之辛甘,可以治太阳阳明合病。热多寒少而无汗者,犹白虎汤证,背微恶寒之类,而不可以治脉弱无阳之证也。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冉雪峰曰:此条与上桂麻各半条,及桂二麻一条,事类相从,反复推勘。均注意到寒热,日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曰如疟状,曰再发,曰二三度发;均注意到汗,曰不得小汗,曰大汗出,曰汗出必解,曰不可发汗;均注意到脉,曰脉微缓,曰微而恶寒,曰脉洪大,曰脉微弱。比拟互参,精义跃如。乃注家纷纷藉藉,各是其说。无阳不得用石膏,不可发汗,不得用麻黄,无论如何诠说,总觉不适。紧要关键,此无阳也句四字,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恽喜二氏,谓桂枝二越脾一句,当在热多寒少句下,查伤寒汲古,既移易此桂枝二越脾一句,又加添宜当归四逆汤方,其文为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脾一汤。若脉微弱者,此无阳也,宜当归四逆汤。于词意较恽铁樵、喜多村二说,更较顺适,然而浅矣。读古人书,体会不够,不指为错讹,即指为脱佚,改字训经,此经生武断气习,医家安可踵谬效颦。再查康平古本,此无阳也四字,系小字旁注。后人羼入正文,疑义丛生。今将四字除去,云脉微弱者,不可发汗,与他处脉沉弱者,不可发汗,有少阴证者,不可发汗,词意亦复相同,得此则一切支离,可以扫除。上条脉洪大用桂枝,此条脉微弱用石膏,咸寓深层义蕴。所以然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本为阳证。脉微弱,则非阳脉,阳陷阴中,热不得越,现有阳证,且有随同内陷危险趋势。麻黄能增加血中氧化,促助血液循环。麻黄伍桂枝,则作用于外。麻黄伍石膏,则作用于内。其振起郁陷功能,较葛根升麻,不膏倍蓰。上桂麻各半桂二麻一条,是寒滞于外,此条是阳陷于内。上白虎加人参条,是外已无寒,此条是内渐郁热。故一用麻黄同,而有用石膏不用石膏之殊。一用石膏同,而有用麻黄不用麻黄之异。不可发汗句,玉函有复字,全书作更汗,康平本发上有大字,曰复、曰更、曰大,均各具义意,原条精神愈显,在学者各各自为领会。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这一节,一般地(历代诸家)讲的也都是错的多。太阳病,”发热恶寒”说明还在表,但是”热多寒少”。热多寒少是冲着”发热恶寒”说的,不是(指)这个病特别有壮热,不是(壮热)那个样子。发热恶寒的情况,热比较多而寒比较少,不是在发热恶寒之后另有大热而恶寒少,不是那个意思。那么这个寒少(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讲太阳病,太阳病的恶寒是一个主要的症状,这个”寒少”说明表证要罢、要解了。那么这个病虽然发热恶寒,但是由于热多寒少,那么这个病表欲解、热不退,恐怕要转成阳明里热的病,它是这么个意思。
可是转成阳明里热呢,你看前面白虎汤(26条,白虎加人参汤)”脉洪大”,(而)这个”脉微弱”。微弱在这也是有两个意思:
一方面冲上面说的,虽然发热恶寒,但是它寒少,表证欲去了,虽然热比较多,但是脉微弱,外邪已轻啊,所以也没有多大里热。
脉微弱还有一个意思,底下他注了,”此无阳也”,这个”无阳”就是津液,就指津液说的。他这个书上,尤其在(谈及)表证的时候,他常说的无阳都是指着津液,脉微者为亡阳嘛。脉弱,咱们前面讲了,阳浮而阴弱,那个弱就是血少了。总而言之就是气血俱虚,就是津液血液都少,所以他说”此无阳也”。”此无阳也”不(是)指(没有)”热”说的,上面明明说的”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还”此无阳也”,还没有热,这不是瞎扯嘛。这一句真就有(注家)这么注的,这么注就是错的。这个”此无阳也”,就是没有津液,亡失津液。
”不可发汗”,发汗最耗伤津液了。唯独津液虚,所以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那么这个表不解怎么办呢?还发热恶寒嘛。就稍稍地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清肃其表里。这也是个发汗药啊,(虽是)发汗药但它不大发汗。
越婢汤在《伤寒论》里没有,在《金匮要略》里头有,它就是麻黄、甘草、大枣、生姜、石膏,这几个药就叫越婢汤;那么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就是桂枝汤了,(合起来)它是桂枝二越婢一。
越婢汤治什么呢?在《金匮》的”水气篇”里头有,它治风水(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所谓风水,就是全身肿了,脉浮,出汗,身上没大热,同麻杏石甘汤差不多。麻杏石甘汤是喘而汗出、身无大热。它(越婢汤)这个热半陷于里了,(而且)它这个汗出与桂枝汤的汗出是不一样的,它(是)由里往外,就是蒸而汗出,但是不到阳明病蒸蒸发热汗出(的程度),所以无大热嘛。无大热就是冲着阳明里实说的,真正里实那是蒸蒸发热,身上热得很。它这是无大热,不到那个(阳明里实)程度,但是里头也有热,所以搁石膏,但是表也有,(于是)搁麻黄。越婢汤的麻黄用的量大呀,它用六钱。我们要治表有水气,你要发水气,麻黄非重用不可。
那么在(桂枝二越婢一汤)这个方子里麻黄用量相当轻,它把越婢汤用八分之一。原来这个麻黄用六两,我们现在的分量就是六钱十八克,要拿8除,不到一钱了,那很轻很轻的了。(方中所用)桂枝汤,用的是四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也是二倍(2:1的关系)嘛。所以桂枝汤用得比较多,但是也特别少。他把这两个方子(桂枝汤、越婢汤)合起来用了,合起来用就失去越婢汤的作用了。我方才讲了,想要发水气,麻黄必须重用,那么连一钱也不到,它就不能祛水气了。
那么桂枝配伍麻黄呢?我们在临床上要知道药物配伍的规律,桂枝配合麻黄出大汗,可是石膏配合麻黄反倒治汗出。你看这个(桂枝二越婢一汤)方子,既有桂枝汤加麻黄,可以出点汗;但是又配伍石膏,出汗也不大。所以这个方子它清肃表里,能够去里热,因为有石膏的关系,也能稍稍解外,因为有微量的麻黄。那么大部分还是桂枝汤证。我们结合这一段就可以看出,桂枝汤证比较多。
由于桂枝汤证主要是津液虚,脉微弱,要有表不解,还现桂枝汤证,但又不完全是桂枝汤证,它没有汗出。你看这一段里头,它说”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并没有汗出。可是没有汗出,又不能大发汗,因为脉微弱,桂枝汤证明显,但是麻黄汤证不明显,所以(桂枝二越婢一汤的)麻黄量特别小。而且他不用桂枝二麻黄一汤,那个(桂枝二麻黄一汤)麻黄汤里没有石膏,里头还有热,所以少用点石膏,石膏量也不重。
我们再看看(桂枝二越婢一汤)这个分量,搁到一起,每一个药只十八铢,古人度量衡二十四铢是一两。那么古人的一两,我们现在开方子就是一钱,古人都是一煎就煎三付药。十八铢不到一两,一两的四分之三。所以这个方药的药量非常轻。
那么吃了这个方药(桂枝二越婢一汤),要是表里都有点热,可以用,但是它在发汗药之中是最轻最轻不过的方药了,所以他搁个”不可发汗”,这个(不可发汗)专指的是麻黄汤。你说太阳病发热恶寒,真正的表证无汗,我们一般常打算用麻黄汤。所以这个病”脉微弱,此无阳也”,是万不能发汗,不能用麻黄汤。
我记得有一个人问过我这一段,说”此无阳也,不可发汗”,桂枝二越婢一汤是不是发汗药?我说可不一样,它有所指,这个书说不可发汗,都是指的麻黄汤。那么这个地方(假如)用麻黄汤就了不得了,那非坏不可。所以说”脉微弱者”,就是亡失津液,这不能用麻黄汤来大发汗,根据这种病情只能够稍稍地清肃其表里而已,所以用桂枝二越婢一汤。
咱们前面讲的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和桂枝二越婢一汤,都是小发汗法。这几个方剂也各有不同。
桂枝麻黄各半汤就是桂枝汤(证)与麻黄汤(证)这两个证候相合,大致差不了什么,但是不可大发汗,全是小发汗法,药量都特别轻。
桂枝二麻黄一汤,是桂枝汤证多,而麻黄汤证少,也是小发汗法。
这个(桂枝二越婢一汤)方子尤其小发汗,它不但有表证,里头也有热,所以热多寒少,你就看出来了,表证要罢了,热多寒少,有入里之势,但是这个病非常轻,脉微弱也就是邪轻的问题了,同时这个人津液也虚。(因此)这个不但麻黄汤用不得,用一般的桂枝汤也是不行的。所以它一方面用桂枝、麻黄稍解其表,另一方面用石膏清其里热,它是这么一个方剂。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炙大枣四枚,擘生姜一两二铢,切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分,越婢一分。
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越婢汤方,麻黄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石膏半斤,大枣十五枚。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四分之一,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十八铢,甘草十二铢,大枣三枚。越婢汤取八分之一,即得麻黄十八铢,生姜九铢,甘草六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一枚八分之七,弃之。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芍药、甘草、麻黄各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四枚,合方。旧云桂枝三,今取四分之一,即当云桂枝二也,越婢汤方,见仲景杂方中,《外台秘要》一云起脾汤。
【校勘】《千金翼方》:”者”字作”则”。《玉函经》:”发汗”上有”复”字。《仲景全书》:”发汗”作”更汗”。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玉函经》《千金翼方》:”煮麻黄”上有”先”字。成无己本:”味”字下有”?咀”两字;”以水五升”作”以五升水”。《玉函经》、成无己本:”本云”作”本方”。《玉函经》:煮服法里两个”婢”字都作”脾”。成无己本:煮服法无两个”分”字。
【音义】越婢,成无己云:”胃为十二经之主,脾治水谷,为卑藏,若婢,《内经》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是汤所以谓之越婢者,以发越脾气,通行津液。《外台》方一名越脾汤,即此义也。”
【句释】”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句,应移在”热多寒少”句下。不然,正如柯韵伯所说:”不烦不躁,何得妄用石膏……言不可发汗,何得妄用麻黄。”
【串解】舒驰远云:”热多寒少四字,是条中关键,必其人平素热盛津衰,故方中用石膏,以保其津液也。”
可见舒氏已经见到桂枝二越婢一汤是热多寒少的主方。既言脉微弱,又说无阳,当是用附子的寒多热少证,至少不会是热多寒少,如此阴证,当然不能发汗了。要之,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是阳证、表证、热证,故用桂枝二越婢一汤解表清热,脉微弱的无阳证,是阴证、里证、寒证,因而便不可发汗。
【语译】患太阳病,发热的时间多,恶寒的时间少,这是表实证,宜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发汗解热。假使脉搏微弱,而体温低落,这是阴证,便不应当再用发汗法。
【释方】柯韵伯云:”考越婢方,比大青龙无桂枝、杏仁,与麻黄杏子石膏汤同为凉解表里之剂,此不用杏仁之苦,而用姜、枣之辛甘,可以治太阳阳明合病,热多寒少而无汗者,犹白虎汤证背微恶寒之类,而不可以治脉弱无阳之证也。”
其实本方与桂枝汤比较,只多麻黄、石膏,因此,它除有桂枝汤的解肌作用而外,还能够开表解热,也就是说桂枝二越婢一汤证的发热比桂枝汤证高,”汗”没有桂枝汤证多,甚而”无汗”,脉搏也应比桂枝汤证浮大。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 芍药 甘草各十八铢 生姜一两三铢,切 大枣四枚,擘 麻黄十八铢,去节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上七味,㕮咀。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方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解析】
本条论述表郁生热轻证的治法。
太阳表证,见发热多而恶寒少,表示寒邪束表日久已有部分化热之势。若全部化热,则必见但热不寒,而反恶热的阳明里热证。今尚有恶寒,故未尽化热。脉微弱是与脉浮紧相比较而言。因寒邪已部分化热,故脉由原来的浮紧也随之变为缓弱之象,或者说不那么紧张有力了。”此无阳也”,成无己在对第161条”无阳则阴独”一句作注时说:”表证罢为无阳”。可见”无阳”在此指已无伤寒表实证而言,故不可再用麻黄汤发汗。后世不少注家,把本条作了语句上的调整,改为”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并把脉微弱当做极微的阳衰之脉,把”无阳”解作亡阳。亡阳者,阳气灭也,阳气失也。本条讨论表郁里热证治,与亡阳并无关系,故这种解释与作者原意不符,仍以成注之言为是,断为表郁而生热之轻证,治用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即桂枝汤与越婢汤的合方,也可以说是桂枝汤加麻黄、石膏,并制小其剂而成。用桂枝汤加麻黄解表开郁,用石膏清阳郁之热。因用量较轻,发汗解热之力较弱,故仍属小汗方之范畴。当表寒部分化热,证见热多寒少,麻黄汤、桂枝汤、大青龙汤都不宜用时,只能选此方辛以透表,凉以解热。因此,带有一定的辛凉解表之意。方名”越婢”,有两种解释:一是,”越”有发越之意,”婢”同卑,指地位低下,力量弱小。越婢指发越之力如婢,不如大青龙汤发汗清里作用为大。二是,《外台秘要》把越婢汤称为”起脾汤”,言本方有发越脾气,通行津液的作用。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都是发小汗的方剂,用于营卫之小邪不解者。营卫小邪不解,都有一点寒热交作如疟的情况,或一日二三度发,或一日再发,或热多寒少,或身必痒,总与一般的太阳表证之发热恶寒不同。临床遇到这些情况,要注意是否是三个小汗方的适应证。此三方既是小汗方,在用量上一定要注意小而轻,不可失张仲景的原意。
倪海厦《伤寒论》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平常感冒不会有烦躁的现象,烦躁是因为肺里面太热,肺藏魄,魄主静,所以肺阳很正常的时候人很静,过热的时候,魄就失守了,病人才会有烦躁的现象。一般肺很燥热的时候,给的处方就是石膏,石膏色白专门去肺热,肺热去掉以后,胸阳才能回头。而且这种烦躁的现象,都发生在半夜的时候,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表示病人有表证,脉微弱者,此无阳也,就是告诉你,小心点,张仲景在开处方,给病人发汗剂的时候,一定先检查病人有没有条件发汗,本来已经虚掉了,一发汗就更凶,如果病人有烦躁,脉微弱,就代表里面虚掉了,也就是津液不足了,就是因为津液不足,所以病人才会肺过热。肠胃的津液,土生金,津液就像云雾一样排到肺上面,当津液少了,摸到的脉就会变的微弱。阳的作用在于固守阴,阳气要固而密,阴才会停在里面,如果阳不足,又发汗,阳会丧失更多,会汗出过度。
人的胃气不动,正常的脉一息四至,代表胃气很足,如果脉一息二三至,脉很弱,代表胃的功能没有了。代表肠里面的津液没了,上面的肺像太阳一样很热,很燥热,这就是无阳,不可以发汗,在给病人发汗的时候,先看看舌头,很干燥的就不可以发汗,舌头的津液就是从肺上面来的,此条辨就是病人里虚的状况,津液不够,又有表证的时候,就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是桂枝二麻黄一汤的变方。杏仁换石膏,桂枝二越婢一汤是麻黄和石膏在并用,石膏能清肺热,让上焦虚热降下来,所以不会发汗。临床上看,会用到桂枝二越婢一汤的,还有一种情形,忧能伤肺,心胸很狭窄,怕死,烦躁,嘴巴干的,查又查不出病来,因为心里有病,所以一种是外表看到运动过量或津液丧失掉了而无阳,一种是心里胡思乱想的人。
桂枝二越婢一汤前面是桂枝汤,麻黄少用些,桂枝用三,麻黄就不超过二。石膏可多用些,能去肺热,这里的烦躁最主要是脾土不生金,所以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可以解肌健脾阳,因为他的脾湿不够,所以病人如果津液不足,病人有表证,就可考虑桂枝二越婢一汤。病人情绪烦躁,半夜不能睡觉,胡思乱想,就是标准的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十八铢去皮 芍药十八铢 甘草十八铢 生姜一两二铢 大枣四枚劈
麻黄十八铢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囊
右七味,㕮咀,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沬,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方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张胜兵《张胜兵品伤寒》
第27条条文: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以下解读内容为精选版,详细解读请查看:
第24讲 :张胜兵品《伤寒》之太阳病(27条条文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芍药,麻黄,炙甘草各十八铢,大枣四枚,生姜一两二铢,石膏二十四铢。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越婢汤方,麻黄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石膏半斤,大枣十五枚。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四分之一,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十八铢,甘草十二铢,大枣三枚。越婢汤取八分之一,即得麻黄十八铢,生姜九铢,甘草六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一枚八分之七,弃之。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芍药、甘草、麻黄各十八铢,生姜一两三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四枚,合方。旧云,桂枝三,今取四分之一,即当云桂枝二也。越婢汤方,见仲景杂方中,《外台秘要》一云起脾汤。
那么今天要讨论的这条条文,古往今来众多医家对其进行了注解,但争议颇大。不少留名青史的注家观点各异,甚至大相径庭。在此,我无意评判谁对谁错,而是将各方观点逐一梳理分析,最后再谈谈我的见解。
学术研究贵在探讨与交流,通过研讨,各种真知灼见相互碰撞,才能推动学术的进步。因此,在讨论有争议的条文时,大家切不可武断地认为谁对谁错,而应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学习和接纳各种观点。
在探讨不同医家对这一条文的看法之前,我先以自己的理解将其翻译如下。毕竟,由于各医家观点不同,其翻译自然也会有所差异。我先给出我的翻译,再介绍古往今来各医家的观点。
对于第27条,我个人认为“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一句为插入语,即倒装句。应将其置于“宜桂枝二越婢一汤”之后。因此,调整后的条文顺序应为: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我认同这种观点,将其视为倒装句或插入语。
这实际上是汉朝文法中的兜转法,即语句顺序有所调整,略显绕口。不过,大家不必纠结于这种语法,只需将“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这12个字视为插入语,或将其与后文“宜桂枝二越婢一汤”互换位置即可。
若不按此倒装翻译,原文将难以解释。部分医家认为此句非倒装,可直接翻译,但我认为此说不妥。因为前文提及“不可发汗”,而后文又推荐桂枝二越婢一汤,而该汤剂虽发汗作用较弱,但仍具有发汗功效。因此,若“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非插入语,则前后文存在矛盾。
当然,有医家认为此句非插入语,自有其道理,我们稍后再议。我先阐述我的观点。
因此,我将整条条文翻译如下:
太阳病,患者发热怕冷,发热时间长,怕冷时间短。此处我根据方剂推测,原文可能省略了“微烦微渴”的症状,即表郁兼有内热的轻证,故宜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
若患者脉象微弱,表明无表证,不可单独使用发汗方法治疗。此处我特别指出,我的翻译与其他注解有所不同。
具体翻译如下:太阳病若持续一段时间,患者仍发热怕冷,发热时间长、怕冷时间短,并伴有微烦微渴等表郁兼有内热的症状,宜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若患者脉象微弱,表明无表证,不可单独发汗治疗。
我之所以如此翻译,自有其依据。首先,关于“脉微弱者,此无阳也”,特别是“无阳”的解释,有人认为指亡阳,显然错误;有人认为指阳虚,有待商榷;而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时认为“无阳”指无表证,我颇为赞同。因为无表证则不可发汗,与后文“不可发汗”相呼应,逻辑严密。
若“无阳”指亡阳,则患者生命垂危,无需治疗;若指阳虚或阳弱,则无法解释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阳虚阳弱情况下仍可发汗的方剂。因此,“无阳”应解释为无表证。
此外,有人认为“脉微弱者”指太阳病脉象,但对比大青龙汤禁忌症“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可知桂枝二越婢一汤作为低配版大青龙汤,亦有类似禁忌症。因此,“脉微弱者”应指无表证且脉象微弱者,不可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
我将“不可发汗”翻译为“不可单独使用发汗方法治疗”,因为若患者有表证且脉象不弱,仍可发汗,但需兼顾其他症状。如麻黄附子甘草汤虽脉沉微,但仍可发汗,因其兼顾补阳。因此,“不可单独使用发汗方法治疗”更为合理。
桂枝二越婢一汤由桂枝汤1/4与越婢汤1/8组成,调和营卫、解表散寒,同时清里热,为表郁而有内热的方剂。与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相比,其表邪更轻微,但具备表里双解的特点。
关于越婢汤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解释:一说“越”指发越之力弱于大青龙汤,故称“越婢”;另一说认为“越婢”实为“起脾”,指发越脾气、通行津液,与《金匮要略》中越婢汤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等症状相呼应,虽在桂枝二越婢一汤中麻黄用量极少,仅保留石膏清肺胃之热的作用。
关于“越婢”的解释,有两种通行观点:一指发越之力弱如婢女,与大青龙汤对比;二指“起脾”,即发越脾气、通行津液,与《金匮玉函经》中婢字写为脾字相印证。
在桂枝二越婢一汤中,越婢汤作用微弱,仅保留石膏清肺胃之热的功能。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均用于表证经久不愈、邪气郁滞之证,以微发汗兼清里热。其中,桂枝二越婢一汤因含石膏,故具清里热之效。
探讨一下桂枝二越婢一汤在临床应用中能够治疗的疾病范围。在此,我为大家做一个简要总结:桂枝二越婢一汤适用于营卫之间存在轻微外邪未解,同时体内伴有轻微热象的情况。对于符合这一证型的各类疾病,均可考虑使用该方剂进行治疗。
具体而言,包括但不限于轻微感冒、感冒后遗留症状、未彻底治愈的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喉肿痛,以及血管减少性紫癜、哮喘、荨麻疹、麻疹、皮肤创伤、带状疱疹后遗症、神经痛、肌肉痛等多种疾病。
在针对不同病症进行治疗时,我们可根据具体病情对方剂进行加减。例如,在治疗因表有小邪、内有小热导致的扁桃体发炎和咽喉肿痛时,可在桂枝二越婢一汤的基础上加入射干、玄参、马勃等药物。对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加入侧柏叶、白茅根、栀子等。若为哮喘,则可加入杏仁、厚朴、地龙。对于荨麻疹、麻疹等皮肤病,可加入蝉蜕、牛蒡子、薄荷等。皮肤创伤可加入地龙、紫花地丁、蒲公英、大青叶等。神经痛则可加入蝎子、蜈蚣、乌梢蛇、徐长卿等。
接下来,我分享一个临床病案,以说明桂枝二越婢一汤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症方面的应用。带状疱疹后遗症主要表现为神经痛,疼痛剧烈。
我曾接诊过一位年老体弱的患者,她在感冒后抵抗力下降,患上了带状疱疹。与其他患者不同的是,她的带状疱疹并未长在腰部,而是从乳房边缘延伸至胁肋、肩部及背部。
在我接触过的带状疱疹病例中,病变部位包括腿部、臀部、腰部、乳房、面部及背部等,但以腰部最为常见。值得注意的是,西医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症的治疗效果有限,而中医则通过中药和针灸取得了显著疗效。
这位患者在感冒后患上了带状疱疹,但未采用中药治疗,而是使用了阿昔洛韦软膏外涂及内服抗病毒药物,并接受了抗病毒点滴治疗。然而,治疗并未取得理想效果,反而留下了后遗症——带状疱疹神经痛。这种疼痛持续了一年多,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和生活质量。
患者在当地最好的西医院接受了长时间的治疗,但效果不佳。西医认为带状疱疹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治疗手段主要是提高免疫力和抗病毒。然而,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症的神经痛,西医往往束手无策。
在寻求中医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尝试了多种疗法,但效果均不显著。最终,她通过网络找到了我。尽管我们未曾谋面,仅通过视频问诊和舌象观察进行诊断,但我仍成功治愈了她的疾病。
通过问诊,我了解到患者的带状疱疹是在感冒后发生的,且疱疹已消失,仅留下神经痛。考虑到患者年老体弱,且疼痛伴有烦躁情绪,我认为这符合桂枝二越婢一汤的适用证型。同时,由于患者病程较长,我加入了蝎子、蜈蚣、乌梢蛇、徐长卿等虫类药物以入络止痛。
令人惊喜的是,经过治疗,患者的带状疱疹后遗症神经痛得到了显著缓解,最终完全消失。这一成功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读经方不仅要理解其字面意义,更要领悟其背后的医理原理,并在临床中灵活运用、加减化裁。
经方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灵活调整。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中明确指出,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启发后人,而非要求后人照搬书中的内容。他强调“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即根据患者的脉象和症状进行辨证论治。
因此,我们在学习经方时,应避免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而是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医理原理,并在临床中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经方的精髓,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