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在全球对以色列加沙军事行动的愤怒不断发酵之际,印度洋岛国马尔代夫以一纸禁令,将愤怒化为现实行动,宣布自即日起禁止所有以色列公民入境。这一史无前例的决定不仅立即在国际社会引发震动,也再次将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血腥军事行动推上全球舆论的审判台。
4月15日,马尔代夫总统穆罕默德·穆伊兹在议会通过相关法案后迅速签署法令,宣布禁止以色列人入境,以表达对巴勒斯坦人民的“坚决声援”。总统府在一份措辞强硬的声明中表示:“这项法案反映了马尔代夫政府对以色列持续对巴勒斯坦人民犯下的暴行和种族灭绝行为的坚定立场。”穆伊兹强调,马尔代夫将毫不动摇地支持巴勒斯坦事业,直到正义得以实现。这一禁令不仅展现了该国外交政策的道义底色,更是小国对大国不义行径发出的怒吼。
尽管在实际操作层面,马尔代夫与以色列并未保持外交关系,且每年接待的以色列游客数量微乎其微,但这项禁令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其现实效应。它代表着,在面对以色列对加沙长达数月的屠杀与压迫时,马尔代夫不再愿意保持沉默,也不再愿意与道义中立划上等号。
自2023年10月以来,以色列在加沙地带展开的军事行动已造成超过5万人死亡,其中包括大量妇女和儿童。随着死亡人数激增,人道主义灾难不断恶化,世界舆论的容忍度已濒临极限。然而,面对这一切,西方主流国家集体缄默,甚至继续为以色列提供武器、财政和外交支持。在这种背景下,马尔代夫的入境禁令无疑是一记响亮的巴掌,打在了那些高唱“人权”却面对巴勒斯坦灾难装聋作哑国家的脸上。
毫无疑问,马尔代夫的举动也触动了国际权力网络的敏感神经。以色列外交部早在2023年已警告公民谨慎前往马尔代夫,如今更可能发起更广泛的外交反制;美国国会内一些亲以议员也呼吁重新审视对马尔代夫的援助项目,将其是否允许以色列人入境作为“合作条件”。这显示出,美国及其盟友在中东议题上仍以双重标准进行选择性打压,凡是不愿站队以色列的国家,无论规模大小,最终都会遭遇某种程度的报复。
然而,即使面对潜在的经济与外交代价,马尔代夫依然选择站在巴勒斯坦人民一边,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道义姿态,正是当今世界所稀缺的政治勇气。富布赖特奖学金可以被削减,联合国维和预算可以被取消,但一个主权国家在最基本的人道与正义问题上的鲜明立场,是无法用资金封堵的。
马尔代夫的封锁令也可能激励更多国家重新审视其对以色列的政策。过去几年,随着以色列与海湾国家的关系正常化,中东以外的许多伊斯兰国家在外交上转趋温和。但加沙惨剧已使得不少原本保持克制的国家民众情绪爆发,政府在政治压力下或将被迫采取更加直接的反制措施。从孟加拉到马来西亚,从突尼斯到摩洛哥,反以情绪早已不是地下暗流,而是广泛弥漫在公开舆论场的浪潮。一旦马尔代夫的表率激起更多国家效仿,以色列将不得不面对真正的外交孤立。
这场禁令不仅仅针对以色列国籍本身,更是一种对于侵略政策的道德审判。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里,主权国家并不应默许种族灭绝与战争罪在新闻头条上“合法化”,也不该允许人道主义悲剧因大国博弈而被稀释。马尔代夫禁令的出台表明,在人道主义已经被政治操控不断稀释的今天,小国依然可以用政策说话,用拒绝说“不”,用行动捍卫正义。
或许从绝对地缘战略上,马尔代夫的影响力有限,但这一举措却在全球南方世界中产生了巨大的激励效应。面对日益极端化、毫无节制的以色列军事行动,马尔代夫以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展示了一种新的可能:不是沉默,不是观望,而是果断断交、禁止、制裁、封锁。这是外交世界里的“不合作运动”,也是21世纪地缘政治中越来越罕见的道义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