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几代传承,光影交错,笑中藏情。
春暖花开,姹紫嫣红,申城处处有美景。某日,我外出散步与一位老先生相遇,虽不相识,依然微笑让路。老先生对我凝视片刻,大笑:“我认识你——‘小皮匠’!”我心头一热,老先生记性真好,时隔多年,还能认出曾在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扮演小皮匠的我,顿时幸福感满满,马上补充:“以前演好人皮匠,现在演坏人流氓。”
老先生反应极快:“噢,复排《七十二家房客》,你扮演流氓炳根?是好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滑稽戏就是这样有趣,哈哈……”
新版《七十二家房客》中王汝刚饰演“炳根”
岁月如歌,师恩难忘。1978年秋天,杨华生、笑嘻嘻两位大家屈驾寒舍,邀请我参演《七十二家房客》,并亲口许诺:“现在滑稽戏演员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我们看好你,一起负责教你演戏。”
深受感动的我兴冲冲地去剧组报到,想不到眼前的条件相当艰苦。尽管如此,但老一辈艺术家热爱艺术,渴望舞台,提携后辈的真心却深深打动了我。
1978年复排《七十二家房客》
开排第一天不是排戏,而是开会,老师们把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荣辱得失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聆听之下,真令我感叹良多,时而摇头叹息,时而捧腹大笑,时而惊叹不已,时而涕泪交流,直至日落西山,倦鸟归巢。回家后,我一丝不苟地记下学艺笔记。多年后,当我再次翻看这本早已泛黄的手册,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
笑嘻嘻老师为大家介绍了这部戏的由来,1958年,大公滑稽剧团(人民滑稽剧团的前身)开展整风,上午学习,下午讨论,晚上演出,安排紧凑,心情舒畅。某天,杨华生、笑嘻嘻、张樵侬、沈一乐四人去“孵混堂”(泡澡),不约而同谈起创作规划:能否把传统独脚戏《七十二家房客》编写成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最终,在大家的努力下,1958年3月完成剧本,不久公演,引起热议,一方面,该剧滑稽有趣,讽刺意味强烈,社会反响不错,同时对于一些噱头与剧情,也有不同看法。时任文化部领导周扬同志观看后,给予肯定,并指示出版剧本,推广全国。说到这里,笑嘻嘻老师感慨良多:“真没想到,孵混堂‘孵’出一本好戏。”
1958年《七十二家房客》说明书,封面由戴敦邦绘制
一炮打响后,全国各地不少剧团都移植演出《七十二家房客》。杨华生老师特别谈到时任珠江电影制片厂的导演王为一亲自找上门来,开诚布公:“我们准备拍摄粤语电影《七十二家房客》,希望能在东南亚及港澳地区放映,还请大力支持……”杨华生等人听罢异口同声:“一定支持,至于稿酬……不用了,体现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嘛……”粤语电影《七十二家房客》问世后,影响久远。说起这段往事,晚年的杨华生老师笑称:“王为一一口苏州话,噱头势交关(非常)好……”
1958年版《七十二家房客》中,杨华生饰演警察三六九(左)、笑嘻嘻饰演流氓炳根(右)
实践证明,这次艺术讲课效果显著,大家为了恢复排演该剧,可谓铆足了劲。1978年初冬,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在南市工人俱乐部复演成功,一票难求。传说“二张戏票换一间亭子间(廉租房)”,并非空穴来风。
2002年2月,由影视演员与滑稽演员共同主演的明星版《七十二家房客》在上海大剧院公演,这也是滑稽戏首次登上大剧院的舞台,令人振奋。杨华生、笑嘻嘻、绿杨老师不顾年迈,亲自担任表演指导,票房红火,加场加座。同年5月,上海人民滑稽剧团推出的“传承版”《七十二家房客》在天蟾逸夫舞台亮相,剧中人物全部由本团演员担任,真正完成该剧从“首演版”“复排版”向“传承版”的顺利交接,直至今日,依旧常演不衰,足见经典艺术的魅力。
2006年11月,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应邀赴日本巡回演出,在日本一流剧院上演海派文化经典,可谓创举。难得的是,台下半数观众都是日本人,却依旧被喜剧效果感染,笑声不断。剧团载誉而归获得嘉奖。杨华生、绿杨等老一辈艺术家当众宣布:“从今往后,这幢房子归你们‘房二代’收租金了。”
近期,国家文旅部下达文件,要求人民滑稽剧团完成经典剧目《七十二家房客》(1958年版)的传承演出。对此我深受鼓舞,大力支持,努力完成。在排练厅中,一半以上角色都换成了新一代年轻人,老中青三代滑稽人一起,坚持“还原本色,传承特色”,力求经典艺术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完成滑稽戏艺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时代使命。
一部滑稽戏,几代传承情。感恩时代,感恩前辈,更期待新一代喜剧人不忘初心,脱颖而出,通过对经典剧目的精心传承,给今天美好的生活带来更多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