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3日清晨,乌克兰东北部城市苏梅的薄雾尚未散尽,两枚俄制“伊斯坎德尔-M”导弹划破天际,在市中心十字路口炸开。爆炸冲击波掀翻无轨电车,玻璃碎片如雨点般飞溅,街道上散落着棕枝主日的花束与书包,血迹浸染了复活节前的最后一个星期日‌。

这次袭击造成34人死亡‌,包括2名教师、21名市民和15名儿童;117人受伤‌,最小伤者为一名出生仅数月的女婴;20座建筑损毁‌,含4所教育机构、教堂、咖啡馆及五栋公寓楼‌。


俄国防部宣称袭击目标是“乌军第117旅授勋仪式”,卫星图显示现场确有军车与纪念横幅‌。但乌方公布的遇难者名单与会议中心原定的儿童演出计划,让俄方“精准打击军事目标”的声明显得苍白‌。

袭击发生当晚,泽连斯基身着防弹背心走进苏梅医院。他握着一名头部缠满绷带的6岁女孩的手,镜头记录下他颤抖的质问:“他们做错了什么?”‌这一场景通过社交媒体全球传播,成为乌方控诉俄军“无差别攻击”的标志性画面。

泽连斯基通过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向特朗普隔空喊话:“请来看看被摧毁的医院和死去的孩子”;强调“谈判从未让导弹停止”,暗示特朗普若想斡旋和平需先直面战争残酷‌;此举既是对特朗普此前“战争很糟糕”模糊表态的反击,亦试图利用美国大选年舆论压力‌。

德国候任总理默茨率先以“蓄意战争罪”谴责俄罗斯,呼吁欧盟升级制裁‌。但俄网民迅速翻出西方军援乌克栏中包含集束炸弹的记录,质问:“我们用就是正义,俄军用就是犯罪?”‌

俄乌均被证实使用该违禁武器,乌军曾用于哈尔科夫反攻,俄军此次覆盖范围达四个足球场‌;联合国《集束弹药公约》缔约国达123个,但美、俄、乌均未签署‌。

俄方咬定乌军“以平民为盾”在市中心举办军事活动;乌方揭露俄军刻意选择宗教节日制造心理威慑‌。

打击乌克兰民心士气,尤其是复活节节点的象征意义;测试西方援乌决心,德国大选在即为重点施压对象‌;回应此前乌军对别尔哥罗德的跨境袭击,展现“对等报复”能力‌。


欧盟内部对制裁升级分歧明显,匈牙利等国会否决议案;美国大选年援乌预算遭共和党搁置,特朗普“30天停火”提议被批助长俄拖延战术‌;德国面临能源转型阵痛,对俄强硬政策恐加剧经济衰退‌。

尽管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再次呼吁停火,但现实路径充满荆棘。俄方底线‌:承认克里米亚及四州归属,乌克兰永久中立化;乌方立场‌:恢复1991年边界,追责战争罪行;第三方斡旋‌:土耳其提议的黑海粮食通道重启谈判,中国“和平方案”推进遇阻‌。

值得关注的是,袭击次日俄军恢复对哈尔科夫变电站的打击,印证泽连斯基“谈判不能阻止导弹”的警告‌。


当13岁少年基里洛从破碎车窗中拖出69岁老人时,当消防员从瓦砾中挖出教堂管风琴残骸时,这些微小人道主义光芒正被更大的地缘政治阴影吞噬‌。这场发生在复活节前的袭击,恰似俄乌战争的残酷隐喻——当国际法成为选择性武器,当平民伤亡沦为谈判筹码,人类是否正在见证21世纪战争伦理的全面崩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