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阿拉法特失去了埃及支持,走投无路的他带着4000多士兵和40万巴勒斯坦难民投奔约旦。
本着对同为阿拉伯民众的同情心与帮扶心理,约旦国王好心的收留了这群“无家可归”的人,谁知正是这一举动,差点令整个约旦陷入万劫不复当中。
自从约旦迎来这群“瘟神”后,国家内部开始出现各类令民众恐慌事件,对外阿拉法特等人继续向以色列发出挑战,不断将战火引向约旦。
约旦这个在困境中对他们伸出援手的国家,此刻逐渐沦为了巴解组织的基地。
巴解组织中不乏激进派,没少做出过激行为,例如劫持客机、绑架甚至暗杀约旦国王。
PLO组织胆大张狂到在奥运会期间,都敢公然闯进去杀掉来自以色列的运动员。
这就是著名的“黑色九月”事件。
巴解实施的该次恐怖袭击行为,彻底激怒了以色列以及约旦民众的怒火。约旦好心收留阿拉法特等人,差点将自己国家安稳赔进去。
但请神容易送神难,这时约旦再想将巴解组织“请出去”就不容易了,他们想要的可太多了。
好在在求助了美国和以色列后,约旦才算是将巴解这尊“瘟神”给成功驱逐出去。
同样的“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并未结束,阿拉法特带人离开约旦后再次落脚黎巴嫩,这次“噩运”轮到好心的黎巴嫩了。
很显然约旦的前车之鉴没有让他们长一智,PLO组织再次以巴黎嫩为据点,将战火带给了黎巴嫩这片土地。
在不断为黎巴嫩招致“外患”的同时,巴解组织在黎巴嫩内部,也没少为其制造“内忧”。
巴解组织联合黎巴嫩本土的穆斯林信徒们,对本土基督教徒展开迫害行为。
同时,以色列也没闲着,拉开架势就开启了“第五次中东战争”。与此同时,以色列还联合了黎巴嫩的基督徒“长枪党”,一同准备全歼法塔赫
一时间,黎巴嫩陷入狼烟四起、民不聊生之中。正在战事陷入白热化之际,美国以及一些西方国家跳了出来,他们对以色列施加压力,迫使其停手。
以色列虽然停手了,黎巴嫩保守迫害的基督徒组建的“长枪党”们,他们可并未收手。在以色列以及长枪党的双重重创下,PLO这次彻底元气大伤。
这场由“长枪党”组织的屠戮,就是“贝鲁特大屠杀”。
阿拉法特此刻彻底没有了底气,他接受了“温和”解决问题,并在1974年公开发表讲话,呼吁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来化解巴以冲突。
自1980年开始,阿拉法特这个号称为了建国而战斗毕生的战士,居然转变了自己“以暴制暴”的战斗策略,他开始趋向于和平解决,亦或者说温和的战斗。
1988年,巴勒斯坦正式成立,阿拉法特因为及时转变战略减少伤亡,还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有人说他不配获得该项荣誉,毕竟阿尔法特的前半生没少组织恐怖行动,制造了不少流血牺牲事件。
阿拉法特尚未成年之前,一直生活在较为平和的环境中。直至他19岁时,第一次接触到战争,也是在这场战争中,他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这令他逐渐萌生了“战斗”的想法。
1957年,在埃及开罗大学有过巴勒斯坦学生会主席经验的阿拉法特,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人脉和领导经验,他创建了“法塔赫”组织,并开始着手筹备武装斗争。
在阿拉伯语中“法塔赫”的意思是“胜利”,同时彰显出阿拉法特的野心和决心。
时隔一年后,阿拉法特加入PLO,在找到志同道合的组织后,更加激化了他的战斗欲。
凭借激进主战、手段狠辣残忍,阿拉法特很快就赢得了拥护,快速成为了PLO中的领导人员。
在阿拉法特的前半生中,他制造、主张了多次恐怖行动;后半生则开始呼吁和平。
对于一个这样富有传奇经历的人物,你觉得“诺贝尔和平奖”他到底该不该得呢?
(参考资料:朱志勇.《巴以冲突简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