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航母“威尔士亲王”号来了,带着F-35B战机和英国媒体的豪言壮语。
然而,高昂的维修费用、频发的技术故障以及中国日益强大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都让这艘航母的亚太之行显得底气不足。
国内经济的持续低迷,脱欧后的迷茫,以及美国“印太战略”的压力,都迫使英国急于寻找新的战略支点。
19世纪,英国的炮舰政策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开启了屈辱的近代史。
今天,英国再次派遣航母来到亚太,是否还做着“炮舰外交”的春秋大梦?
世界格局早已今非昔比,多极化和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曾经的殖民帝国早已日薄西山。
英国试图用武力炫耀来维持其摇摇欲坠的大国形象,这种做法在21世纪显得格格不入,更像是一场帝国黄昏的悲歌。
1840年的炮舰,面对的是闭关锁国的农业中国。
而2025年的F-35B战机,面对的却是拥有反舰弹道导弹和隐身战机的现代化强国。
“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排水量7万吨,搭载24架F-35B隐身战机,从纸面上看,确实具备一定的作战能力。
英国媒体更是大肆吹嘘,声称一艘“威尔士亲王”号就能单挑中国的辽宁舰和山东舰。
F-35B的隐身性能和先进的信息化作战能力,或许在远海单舰对抗中能够占据一定的优势。
然而,这种说法完全忽略了中国近海防御体系的强大实力,以及英国航母自身存在的严重技术缺陷。
英国媒体的豪言壮语,就像一个虚张声势的赌徒,手里拿着几张看似不错的牌,却忘记了对手早已洞悉一切。
信息来源:
凤凰网军事2025年04月16日,英媒放话:辽宁、山东舰合起来不敌英国航母,月底来中国近海切磋
中国在南海岛礁部署的歼-20战机、远程雷达和东风系列导弹,构成了一个绵密的火力网,任何试图进入中国近海的敌对目标都将面临灭顶之灾。
正如英国媒体自己也不得不承认的那样,如果英国航母进入中国导弹射程内,“结局将是被摧毁”。
更令人担忧的是,英国航母近年来的技术故障频发。
“威尔士亲王”号在2022年就因螺旋桨故障中断部署,维修费用高达2500万英镑,而其配套的45型驱逐舰也因动力系统问题被称为“码头王”,长期滞留在港口。
这些问题都暴露了英国海军装备的可靠性存在严重缺陷,一旦在高强度对抗中出现故障,后果不堪设想。
信息来源:
俄罗斯通讯社2022年12月26日,英国媒体: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空母舰维修的次数比待在海上的次数多
与英国航母的窘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海军近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中国不仅拥有两艘现役航母——辽宁舰和山东舰,而且更先进的福建舰也即将服役,其电磁弹射技术将显著提升舰载机的出动效率和作战能力。
此外,中国055型驱逐舰的综合作战能力也远超英国同类舰艇,为航母编队提供了强大的护航力量。
中国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但并不意味着会对任何挑衅行为坐视不理。
对于域外国家的军事炫耀,中国国防部早已明确表示反对,并警告称此类行动无助于地区稳定。
中国海军也通过实际行动,例如全程“押送”2021年途经南海的英国航母编队,展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和能力。
“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这句中国谚语,正是中国国防政策的生动写照。
英国此次派遣航母背后是对美国“印太战略”的积极响应。
美国近年来不断拉拢盟友,试图对中国进行战略围堵,英国此举意在向美国示好,巩固英美特殊关系,并换取在其他领域的政治支持。
其次,英国希望通过加强与亚太国家的军事合作,为其脱欧后低迷的经济寻找新的增长点。
2024年英国与印太地区的贸易额高达2860亿英镑,占其总贸易额的17%,英国希望通过航母部署期间在新加坡、日本等地开展经贸活动,来刺激本国经济。
此外,英国部分政客仍然沉迷于昔日的“日不落”荣光,试图通过武力炫耀来转移国内对经济困境和社会矛盾的注意力。
国防大臣沙普斯的言论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心态。
然而,英国在高调派舰的同时,又提前派国防参谋长访华“解释意图”,试图避免直接冲突,这种既挑衅又示好的矛盾做法,暴露了其对华政策的投机性和摇摆不定。
他们试图在中美之间走钢丝,捞取最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但却忽视了这种投机行为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
2021年,“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访问亚太时,英国媒体大肆炒作其在南海“逼退中国潜艇”的事件,但后来被证明是子虚乌有。
BBC纪录片中关于“中国潜艇以6节速度尾随英航母”的情节,更是因违背常理而遭到网友的嘲讽。
此次“威尔士亲王”号的行动,与之前的事件如出一辙,都是用虚张声势来掩盖实力不足的尴尬现实。
一个连红海胡塞武装的无人机威胁都感到担忧的国家,却在中国近海耀武扬威,这种巨大的反差,更加凸显了英国“打肿脸充胖子”的本质。
英国的航母编队,就像一个穿着华丽礼服的没落贵族,试图用昔日的荣光来掩盖今日的衰败。
然而,时代早已改变,国际格局早已不同往日。英国如果继续沉迷于“殖民怀旧”的幻觉,只会加速暴露其外强中干的本质。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区留下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