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硕博科研-时问桫椤”,从“嗯啊,收到”少年深处喊出“为什么”。—— 一个山河四省出来的小镇做题家;一个多读了几年书的985博士;一个关注学术科研乐子普通研究生!读研读博已经够苦了,不如笑着回收学术垃圾!
您的互动是持续创作的燃料[1]
unsetunset学术圈的资源差距unsetunset
背景:努力与资源的对比
- 普通青椒的奋斗
想象你是一个刚入行的青年教师(简称“青椒”),每天忙得焦头烂额,拼尽全力发了5篇顶级期刊论文。为了拿项目,每年还得花好几个月写申请书,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连着3年都没中,累得半死。 - 背景牛人的轻松
再看看有些人,靠着院士大佬的关系,3年内就能分到一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子课题。申请书?都不用自己动手写,资源直接到手,轻松顶普通人好几个面上项目。
现实案例:资源怎么来的
- 普通人 vs 关系户
- 普通青椒只能靠自己硬拼,项目申请成功率还低得让人绝望。
- 有背景的人呢?毕业没几年就能拿一堆国家级项目,压根不用费多少力气。
- 具体例子
某位博士毕业没多久,靠导师(院士)的支持,几年内拿了这些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024.12–2027.11):负责人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022.12–2026.11):负责人
- 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24.01–2025.12):负责人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3.01–2026.12):负责人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020.01–2022.12):负责人
更别提她博士期间就以技术骨干身份参与了一堆大项目,起点就甩普通人几条街。
宣传的“努力”真相
- 宣传 VS 现实
有些人明明靠背景拿资源,却被包装成“全凭自己努力”当上教授。普通青椒看到这种宣传,心里能不堵吗? - 炒作过头
有院士后台暗中帮忙就够了,还非要大张旗鼓宣传,恨不得把“院士的学生”贴脸上。这种高调操作,反而可能惹麻烦——比如院士为了避嫌,故意不推她上“四青”人才名单。
职称和资源:规则怎么玩
- 评职称的标准
按理说,211高校评正高至少得主持3个国家级项目吧?她2018年博士毕业,2020年拿青年基金,2023年拿面上项目,中间还靠导师“送”了两个重点研发子课题。要是严格算,副高到正高破格晋升没这么快,难道武汉地大的职称评审真这么宽松? - 关系户福利
重点研发子课题、国重开放基金这些,基本是导师给的“福利”,普通青椒连想都不敢想。有了这些,她几年内经费就好几百万,普通人怎么比?
我的看法
- 资源不公平
学术圈里,背景和关系有时候比努力更管用。普通青椒再怎么奋斗,也很难追上这种资源倾斜。 - 宣传的槽点
明明是靠院士推起来的,还要硬装成“励志故事”,让人看了直摇头。 - 一点建议
宣传学术成就时,能不能别光吹个人努力,顺便提提资源怎么来的?这样大家心里还能平衡点。
网友PS:看不惯这种靠关系拿资源非要装努力的样子。质疑归质疑,重点是资源分配太明显了,跟性别啥的没关系。
参考资料
文献[1]:左下角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