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我们经常会在挥手和朋友告别后,回到一个人安静的房间,这时候,“孤独感”就会涌上心头。我们害怕孤独,但同时,我们又想享受孤独。有时候,我们想去到人群中,寻找一份归属感和认同感,可有时候,我们又嫌一群人太吵,极度渴望一个人的自由。
“孤独感”到底是怎么来的?可以说,是智慧的祖先给的,它已经印刻在我们的DNA中。在原始社会,人类是群居动物,一起打猎,互相配合,才能收获更多的猎物;如果一个人流浪,可能很快成为猛兽的口粮……所以到了现代社会,一个人落单时,DNA中的“孤独感”就会上线,大脑发出警告信号,让你感到害怕、焦虑、沮丧,促使你“归群”,寻找“同伴”。
我们明明已经走进工业时代,不需要打猎很久了,为什么这种警示系统还在?
“因为我们处理情绪信息的能力有限,或者说,我们会在‘比较’中,放大自己的‘缺失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文秀表示,当我们看到一群人在狂欢,就会产生错觉,以为自己看到了全世界。于是,我们对自己的“孤独感”产生羞耻感,扪心自问:为什么别人能拥有家庭或朋友,而我却不行?殊不知,群体里的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孤独的,这也许只是虚假的热闹表象。
其实,“孤独感”非但不可耻,它还会唤起我们对自身的觉察,让我们开始学习如何与自己的内心相处,从而拥有真正丰盈、充实的精神世界。
S
点开短视频,内容更精彩
N
记者 / 张雯婧
编辑 / 陈露露
图片 / 网络
视频 / 张雯婧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