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车交易中,买车人常处于弱势地位,商家利用信息上的不对等,故意隐瞒车辆事故信息,这是否涉嫌欺诈,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消费者的我们该怎么做呢?我们来关注下面李先生的遭遇。
2021年,李先生在某品牌车官网买了一辆二手车,成交价55万多元。
但是没过多久,这辆二手车频繁出现问题,李先生来到4S店进行维修检查。经过维修师的细致排查,告知李先生,该车辆B柱可能受过撞击。
李先生十分不解,自己购车不到半年,从未发生过交通事故,为什么汽车会出现这种情况?于是联系了当时出售车辆的销售经理,销售经理主动告知,该车在李先生购买前发生过严重事故。
记者注意到,李先生购买的的二手车曾在2021年3月在浙江省的某隧道内发生过严重的追尾事故,导致车辆右侧前车灯、发动机罩等严重损毁,主副驾安全气囊和侧气囊全部弹出,可见此次事故撞击之猛烈。事故发生后,保险公司将该车认定为全损车辆。
李先生非常气愤,他说自己在购车时销售人员从未告知该车出现过如此严重的事故,更让李先生无法理解的是,这辆车是怎么通过某品牌车官方110项的检测呢?李先生认为自己被骗了。
随后,李先生的妻子与销售方进行了交涉,销售经理承认他们没有尽到告知义务。
面对二手车公司提出的解决方案,李先生并不满意,他认为二手车公司的行为已构成欺诈,要求二手车公司退车退款,并且支出车款三倍的惩罚性赔偿。双方并未达成一致,于是,李先生将二手车公司告上了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
二手车公司不服一审判决,上诉至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
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二手车应该退还李先生55万多元的车款,并支付惩罚性赔款165万多元。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二手车销量达到了1,961万辆,二手车交易日渐成为了汽车交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二手车的中介服务也是日渐的普遍,其中的交易服务的法法律问题也是交织呈现。近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总结了4年来涉二手车的案件,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特别指出,中介人从事经销业务,扰乱经营秩序,增加交易风险,新能源二手车交易增多,新焦点、新问题应当关注。
交易过程中要仔细审阅合同,对于合同当中不合理的这种免责条款要及时的提出异议。其次要认真的查验相关的车辆,要求交车的时候逐渐逐一的核对验收单上的项目,认真查验车辆,要求出卖人提供历史维修的记录,保证交付的车辆和所做的承诺是一致的。在相关的随车的凭证和相关的文件齐全了以后,再在相关的验收单上签字。特别注意证据的留存,包括宣传的页面,聊天的记录,合同文本,避免就是交易过程当中的这种口头承诺,出现纠纷以后,没有这个证据予以支持,维护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