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共服务看见“情绪”、熨帖人心,需要从管理思维向服务思维转变

你是否有时想短暂逃离,到城市某个空间去透透气、减减压?

近日,武汉东湖听涛景区的“躺椅”火了,人们躺在长椅上,吹着湖风,听鸟鸣声,非常减压。有体验过的网友说“躺到不想走”,不少网友表示羡慕:“能给我也留个位置吗?”


↑人们在躺椅上休息。图据九派新闻

与之类似,去年12月,福州闽江公园的“躺平凳”也曾走红。在笔者生活的成都,天府机场候机厅里有躺椅、天府绿道有躺椅,供人们休息或露营。

我们已经逐渐从物质消费时代走向满足情绪价值的时代,湖边躺椅、公园躺平凳走红,实际上“代言”了网友的期盼,大家渴望身边有可供减压、释放情绪的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

有人提出“公园20分钟效应”,相关研究发现,当人们公园游览20分钟的时候,主观幸福感水平能得到实际意义上的提高。“公园20分钟效应”之所以出圈,正代表了大城市上班族的切身感受,代表了当前社会中情绪价值的释放。

当人们因工作感到精神内耗,同时内心渴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时,公园20分钟效应,无疑会让人走出自身茧房、短暂释放压力,获得片刻心理的放松与精神的自由。

笔者在休息时,也经常驱车到近郊一条清幽宁静的小河,或坐在河边静静看一江清水的流逝,或在岸边的森林绿道中散散步。这时,小河、森林、绿道、坐椅,一切是那么地放松。

对于当下职场中的芸芸众生,释放压力、疏解情绪已是一种刚需。这种情感需求,理应在城市公共服务上有所呼应,公共服务也需要关照到中间段的职场人。

满足人的情绪刚需,公共服务责无旁贷。让城市公共空间和设施,从承载功能价值,到满足情绪价值,是一座城市温度的体现,也是公共服务的增值。这方面,需要城市治理者从管理思维向服务思维转变,让公共设施建设以人的需求为导向,实现实用价值和情绪价值的集合。

无疑,这对城市治理提出了更高阶的要求,从理念到建设,从管理到细节,都形成了考验。

人不能攀越未知的山峰。于城市管理者,让公共服务照拂“情绪”,熨帖人心,需要提升现代意识,对于城市设施和公共空间的情绪功能,先有理念认知,才有行动指引。在此基础上,去实现公共设施“量”的增加,它可以是身边的一个口袋公园,一个逛吃的商业街区,甚至仅是一张供“躺平”的椅子。

在满足情绪功能上,不妨有所借鉴,让设施“活化”。在成都东湖公园,有一处给鸟打电话的电话亭,拨通后可聆听多种鸟叫;还可以设置一些智能击打或呐喊宣泄仪,供人用击打和呐喊等不同的宣泄方式,释放负面情绪。

公共服务考验理念认知,更考验细节。比如有些公共空间的椅凳脏兮兮的,让人想坐而不敢坐,想躺而不能躺,这就失了初衷。从细节做好公共设施的维护,发挥应有功能,也是公共服务最基本的善意。

红星新闻评论员 文阳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