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 刘娜
首发公众号 |闲时花开
林俊杰在《江南》中唱道:
“不懂怎么表现温柔的我们,还以为殉情只是古老的传言。”
4月11日,一位叫谢家振的深圳男子,殉情了。
亡妻去世5个月后,他因相思成灾、抑郁成疾,追随亡妻而去。
殉情前,他留下了一封绝笔信。
今天,我们就从这封绝笔信开始,谈谈这场殉情背后的伤逝与救赎。
离别·哀悼
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33岁的谢家振,写下了一封遗书。
我原文不动,粘贴如下——
早在这封遗书之前,他就在社交平台上持续不断哀悼亡妻:
·为她写下忧伤感性的文字;
·重访他们一起走过的地方;
·吃饭时给她上香,准备她喜欢吃的饭菜;
·用她留下来的洗发水感受她的存在;
·不停翻看家里的监控捕捉她回来的痕迹……
结合遗书,综上种种,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真相:
谢家振认识妻子时,就知道妻子患有某种严重的疾病,但他依然选择和她结婚;
当他确认妻子的疾病不可治愈,亦无法要孩子时,他爱她如初;
结婚10个月后,妻子病重离世,他陷入严重的创伤应激障碍里;
他无法接受妻子的离世,觉得人生无望,最后自杀追随妻子而去……
这一切像极了那句话:
“你走后,把我的一部分也永远带走了。
你带走的那部分,恰恰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支点。
我的生命没有支点了,所以我轰然倒塌在思念你的夜里。”
这里面藏着一个问题——
自杀的谢家振,为什么把妻子当作生命唯一的支点?
殉情·创伤
殉情自杀,亦是自杀的一种。
没有一场自杀,是偶然发生的。
每一场自杀在成为事实悲剧之前,都有着链条般交错咬合的创伤。
在遗书中,谢家振这样写道:
“回顾我这一生,或许我正是所谓‘六亲缘浅’之人,在我步入大学工作之际,家道中落……”
寥寥数笔,勾勒了这样一个事实:
除妻子因病离世,解家振的成长中还储存着其他的创伤电池。
家庭变故后,他一直致力于建筑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安顿肉身与灵魂。
但因他选择的妻子是携带病患的女子,最后这个小家也在无常中支离破碎。
他在“我又没有家了”的创伤叠加中,陷入信念感和生命力齐齐丧失的死能量。
直至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才是解家振殉情背后的真相:
妻子的离世,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早在妻子离世之前,他内心就郁结了很多黑暗能量。
创伤与创伤的不断叠加,才是夺走他性命的元凶。
这里面有一个需要被看见的心理常识:
大海上没有不带伤的船。
遭遇创伤,几乎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中都无法逃脱的宿命。
但是在创伤哀悼中破茧而生,还是在创伤哀悼中轰然倒下,除了创伤大小的不同,最根本的区别是我们内心的信念感。
强大的信念感,相信“我可以站起来”的信念感,相信“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信念感,才是生命这盏油灯燃烧的灯芯与火苗。
从这个意义上说:
与其说谢家振是殉情而死,不如说他是绝望而逝。
这里面,藏着另一个问题:
情深不寿,是否值得?
深情·薄情
和那些“老婆去世两个月,就把新欢带回家”的薄情男子相比,谢家振无疑是深情的。
薄情者遭遇审判,是公序良俗的显现。
但深情到殉情,我们同样不提倡。
极端和极致,都是对天道人伦的破坏。
何况,深情和薄情的标签之下,也藏着另一场辩论——
深情的谢家振死了,但他的死,让包括妻家人在内的所有亲人,在5个月内遭受“一对人双双离世”的悲恸。
这种深情里,是否也有“自私”和“狠心”的因子?
那些“发妻尸骨未寒,转身就娶后妻”的男子,穿红戴花地步入新生活,做派极其自私凉薄。
但这种凉薄里,是否也有“救赎”与“重生”的部分?
我没有定论。
我只是跳出二元对立,从“凡事都有两面”的混元角度,让更多人去思辨:
真正的深情,是否包含对生命本身的尊重?
如果是,我们对梁祝化蝶的叙事,就多了一层祛魅的清冽。
如果不是,对那些孩子自杀的父母,又多少有些残忍。
所以,我还想讲讲最后一个问题——
虚无·安顿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曾追踪过“失独父母”这个群体。
唯一的孩子因种种悲剧离开后,有的父母在相思成疾后,无法走出创伤,也患病或自杀离开;
有的父母又生育或收养了可爱的小孩,在重新养育中把自己治愈。
还有的父母一边思念那个唯一小孩,一边重建自己奔赴余生。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位50多岁的大姐。
孩子因车祸去世后,她丈夫也患心脏病离开,只留下她一个人。
她也质问过上苍的不公,跌落过自杀的绝望,但最后还是觉得要好好活下去。
她坚持上班到退休,去老年大学学国画,结交了一帮老伙伴儿,大家结伴出门旅行;
她把自己的钱财分成三份,一份自己存留一部分,一份留给侄子侄女外甥,最后一份拿去捐助贫困学生;
她还成为了社区志愿者,热心调解邻里纠纷,在学校门口当交通员,帮社区里工作的单亲妈妈临时照看孩子……
她说过这样一句话:
“如果人真的有灵魂,我的孩子和老伴儿在另一个世界,一定希望我活得好好的。”
恰恰是这句话,让我去思考这么一个问题:
看起来掌控一切的我们,其实随时随地都会被无常摁倒在地上,失去一切的。
包括我们的父母、爱人、孩子,我们拼尽全力追逐的功名利禄,我们用尽心思呵护的车子房子钱财。
甚至包括我们自己的生命。
我们拥有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并非恒久的。
面对“随时可能失去一切”的诅咒,我们拿什么安顿我们的灵魂?
亲情和血脉?
爱情与伴侣?
友情与帮衬?
事业与荣耀?
财富与享受?
想想获得诺贝尔奖的海明威、“现代计算机科学之父”图灵、笑声如百灵鸟一样婉转的温美玲、亦雄亦雌的张国荣,我们又陷入迷茫。
灵魂的安放如此艰难又迫切,命运的孤独如此赫然又悠长。
外在一切的抓取,都无法填满灵魂的荒芜。
或许,灵魂的安顿,最终还是要回到内在的修炼和开悟中完成。
亦如那个失去孩子和丈夫的大姐,通过一再的破碎和缝补,用世俗的忙碌、利他和救赎,完成伤逝的哀悼,重燃活着的决心。
生命是一场无常叠加的虚无。
活着,就是点燃一个又一个具体的火把,驱走虚无和黑暗。
最后,和朋友们分享一个网友关于亲人离世的问答——
“如何看待亲人的离世?”
“亲人离世,就是你在学校,他在赶集;你在家里吃饭,他在地里干活;你去地里找他,他又恰好回到了家;他永远都在,只是今后每次都会擦肩。”
是的。
你从来不会失去我。
我们都是宇宙的孩子,从宇宙中来,到宇宙中去。
如果你弄丢了我,请相信我们只是在不同时空忙碌着。
我会热气腾腾的,你也一路且行且歌。
周三安好。
感谢你读到最后。
娜姐福利
点击领取
逢食 非遗手工刀削纯藕粉
正宗“西湖藕粉”
新鲜莲藕 ,养胃低卡健康
闲时花开(ID:xsha369):作者刘娜,情感专栏作家,文艺也理性,温柔也死磕。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和作者AI制作,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