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武鸣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多元解纷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基层调解组织“第一道防线”作用,推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就地解”。今年以来,城区各镇、村调委会累计受理民间纠纷302起,调解成功300起,为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部门联调,搭建企民“和解桥”
春耕时节的武鸣区甘圩镇一派繁忙景象:村民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不远处的某矿业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也在有序运转。然而此前,双方因土地租用、泥水污染等问题爆发激烈冲突。
今年1月,该矿业公司在开采石头过程中,因土地租用补偿标准分歧、泥水流入农田导致作物减产等问题,与当地村民产生矛盾纠纷。双方争执不下,场面一度陷入僵局。
面对这一复杂的局面,甘圩镇调委会联合执法部门迅速介入调解。调解员经深入走访,梳理出双方核心诉求:村民最关心土地补偿标准和环境修复问题,企业则面临项目工期压力和发展需求。镇调委会组织多轮面对面的协商调解,调解员运用专业的法律知识和丰富的调解经验,向双方解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并提出调解建议。
针对村民担忧的生计问题,调解员建议企业可以适当提高土地流转租金,使村民能够在企业的发展中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对于环境问题,要求企业制定详细的环境修复和保护方案,并接受村民的监督。
调解中,调解员注重双方情感的沟通和信任的建立,引导企业换位思考,理解村民对耕种土地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让村民看到企业发展能带动当地经济增长。经过不懈努力和多番协商,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该纠纷的调解,甘圩镇调委会从快速介入,充分了解双方诉求,到提出合理化建议,维护双方权益,“一条龙”服务,不仅解决了企业与村民之间的纠纷,而且促成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项目得以顺利推进,村民的利益也得到了保障,实现双赢的局面。
多维解纷,巧化矛盾消隔阂
“要不是调解员耐心开导,我们兄弟可能就成仇人了。”府城镇村民覃某一感慨道。今年1月,其哥哥覃某二雇佣亲戚莫某翻耕沃柑地时,因莫某儿子操作勾机失误,误将覃某一家的约600棵沃柑青苗损坏。双方因赔偿问题协商未果,关系一度恶化。
纠纷发生后,双方当事人来到府城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寻求帮助。调解员耐心倾听双方诉求,详细核实事情经过。在了解到双方是亲戚后,调解员意识到此次调解不仅关乎经济赔偿,更关乎亲情的修复。为了让兄弟俩重归于好,调解中,调解员秉持“以和为贵”的原则,从情、理、法多维度出发,先以亲情入手,引导双方回忆过往的和睦关系,再结合法律和政策释法说理。经过多次沟通协调,2月13日,双方就青苗赔偿问题达成调解协议。
两级联动,暖心为民解薪愁
“我们终于拿到工钱了,太感谢你们了!”近日,武鸣区两江镇、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两级联动,妥善化解一起劳动争议纠纷,受到群众的赞许。
案情并不复杂:黄某带领4名工友为覃某建造房屋,竣工后覃某却以楼顶表层水泥油脱层为由拒付工钱,双方多次协商未果。
两江镇调委会受理后,立即组织镇、村两级调解员前往现场查看情况。经了解,黄某与覃某未签订书面施工合同,只是口头约定黄某以包工不包料形式建房,竣工后覃某一次性结算工钱。调解中,双方就造成楼顶水泥油脱层原因是黄某及其工友施工所致还是覃某洒水保养过快导致、脱层的楼面应由谁负责维修、维修费用谁承担等问题各执一词。
调解员采取“背靠背”调解法,引导当事人缓和情绪,换位思考,帮助他们权衡利益得失,从情、理、法多角度开展调解。在调解员的不懈努力下,双方最终达成一致意见:从黄某及其工友的工钱中扣除4000余元作为楼顶的维修费用,由覃某自行维修楼面,覃某当场一次性结清黄某及其工友剩余的工钱。至此,该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来源:广西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