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赛文研究院的同学分享给我的《中国车路云一体化发展研究报告(2024)》,我记得6年前专家提出车路云一体化概念的时候,很多人都认定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强项,可以支撑我们走出有特色的智能化道路。从这份报告看,6年过去了,全国已经有20多个应用试点城市,有整车企业的城市都在积极参与试点。这么多政府项目同步启动,总会突破一些技术瓶颈,总会有一些成功经验。

至于报告里提出的问题,必然是长期存在的。比如对车路云一体化,汽车产业参与意愿不强。报告分析了很多原因,但归根结底,是交通道路行业、ICT云计算行业的基础设施投资,应该谁来买单。这个问题,标准答案已经有了:应该参考养路费和过路过桥费,由交通道路行业贷款建设,然后向使用者收费。问题是,车企为啥要增加成本,配合道路交通行业和ICT行业完善他们的商业模式呢?毕竟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增加的软硬件成本车主并不会买单啊。

目前,别说这类新基建的投资如何回收,连道路本身的建设和维修,都因为新能源车暂时不支付燃油税而捉襟见肘,海南省去年底围绕里程费征收向社会征求意见,目前还没有结果。如果按里程征收养路费路径可行,那么车路云一体化就可以超前建设,也就是报告中提出的利用超长期国债来修路。最终是车主买单,车路云一体化的智能道路就在那里,就仿佛高速公路休息区就在那里,用不用,你都得为高速公路付费,这个商业模式显然是成立的。

按照这个商业模式,整车企业是否有意愿支持车路云一体化并不重要,道路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道路交通行业的必然趋势,不能因为汽车行业不积极配合,就不发展。就仿佛很多年前就在提在途无线充电技术,不可能等到车企都安装了无线充电装置再更新道路。能够无线充电的道路得先行,这叫基础设施,没有基础设施,车企怎么可能为没有用的功能增加车辆边际成本。同样的,如果路云一体化的道路基础设施都没有,就要求车企标配多数情况下都没用的OBU,也不符合商业逻辑。‍‍‍

假设上面的分析是合理的,那么我们看看技术可行性有多大。根据这份报告里提到的车路云一体化技术供应商简介,车路云一体化系统的时间延迟是100毫秒,路侧感知相机等设备最低时间延迟是小于40毫秒,甚至室内停车场景提出感知设备等时间同步进度小于1毫秒,定位精度小于50厘米。车路云一体化技术供应商的时空精度,从参数上看都很不错。但我想问的问题是,目前道路交通雷达、公安交管摄像头和科技公司的云平台的时间同步问题有解决方案了么?目前5G的时间精度也是毫秒级,基站之间的时间同步问题正在解决过程中。即使是对时间精度现实需求很强的电网,已经可靠解决时间同步问题了吗?

这两年才有一些车企在电子电气架构中采用以太网(时间敏感网络)国产芯片,在此之前,我认为根本没有讨论时间延迟标准的必要,因为时间延迟多少不是我们说了算的。在可以讨论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把车辆视为一个局域网,在这个局域网内部,要求毫秒级时间延迟的原因不是本文要探讨的。但这个网络与外部网络的时间同步精度应该达到什么水平,车企的私有云,运营商的基站,车辆的端,三者间的时间同步精度应该达到什么水平,在不同国家,应该向哪个绝对时间对齐,这些都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如果这种情况下再把车路云网图一体化的时间精度需求融合起来,这个时空数据应用的复杂度会非常高。至于报告中提到的标准问题,要么靠未来的数字标准,要么靠类似华为这样的超级供应商。‍‍

读完这份报告,我对车路云一体化将会创造的产业需求仍然充满乐观。道路交通行业完全不用等待整车企业配合,只要向用户收取里程费的商业模式成立,消费者根本不需要购买汽车,道路交通企业按里程把无人驾驶车辆分时租赁给用户即可,谁拥有道路,谁拥有停车场,谁就掌控交通工具产业。毕竟,如果你在一线城市居住,你应该会发现,你所在的社区很快就没有停车的地方了。等没有地方停车的时候,共享汽车就是必然解决方案,车路云一体化就变成降低运营成本的技术手段。那时候的智能汽车,就变成另一种公共交通工具了,既然是停车和道路决定了运营,这样的交通工具网络就不大可能掌控在某家营利性平台手里,希望那一天早些到来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