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魏静 □ 许金栋)在江苏南通石港镇睹史院村的稻田尽头,一座时尚风十足的咖啡屋格外惹眼。金属质感的门框上挂着复古车牌,推门而入,大厅里停放着锃亮的重型机车,浓郁的咖啡香与机油气息奇妙交融——这里是“90后”青年刘李彬打造的“老男孩”咖啡屋,也是他用爱好编织的乡村创业梦。



从城市到乡野:机车骑士的反向突围

2018年从常州工学院毕业后,刘李彬在上市公司度过了四年按部就班的白领生活。朝九晚五的写字楼里,他总想起童年在石港镇奔跑的时光:夏日稻田里的蛙鸣、秋收时弥漫的稻香,还有骑着重型机车穿越乡间小路的自由感。“城市里的咖啡千篇一律,乡镇却连一杯像样的咖啡都难寻。”当骑机车下乡的摩友们抱怨找不到歇脚处时,这个爱捣鼓手冲咖啡的年轻人突然意识到:或许可以在家乡开一间特别的聚会地。



2022年,带着60万积蓄和机车收藏,刘李彬回到了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石港镇睹史院村。他租下村口闲置的民房,保留了原有的青砖黛瓦,却在室内嵌入了工业风的金属管道与裸露砖墙,最引人注目的是屋中央停放的复古机车——这既是他的“心头好”,也成了咖啡屋最独特的装饰。“最初只想给摩友们一个‘落脚地’,周末聚聚、喝喝咖啡、聊聊机车。”他没想到,这个带着强烈个人印记的空间,很快成了周边县市的“网红打卡点”。

从兴趣部落到乡村客厅:咖啡屋里的新农人经济学

开业第一个周末,原本预计接待20位摩友的小店涌进了80多位客人,其中不少是被机车与乡村碰撞的独特场景吸引而来的游客。嗅到商机的刘李彬开始琢磨“咖啡+”模式:在门前草坪搭起露营天幕,推出“机车主题下午茶”;将本地农户种植的桂花、薄荷融入特调饮品,开发出“稻花拿铁”“渔湾冷萃”等限定款;周末组织机车骑行活动,带领游客穿越金黄稻田,终点落在村里的农家乐。

“现在店里单日最高能卖出400杯咖啡,节假日停车场停满了从上海、苏州赶来的车。”刘李彬的咖啡屋不仅成了乡村流量入口,更带动了整个村的经济。村民们摆起了农产品小摊,闲置民房改造成民宿,就连村里的老奶奶都学会了用微信给游客发手绘地图。他成立的“渔湾逍骑俱乐部”已有300多位会员,每月一次的“乡村机车文化节”吸引上千人参与,让这个曾经安静的村落变成了热闹的“微度假目的地”。



从个人梦想到家乡村振兴:机车驶过的共富之路

在咖啡屋的角落,一面照片墙记录着刘李彬的“破圈”之路:与镇团委合作打造的“青年学习社”里,返乡创客们围炉煮茶分享创业故事;作为通州区“亲春驿站”,这里举办过20余场青年联谊活动,促成了12对乡村振兴“CP”;2023年底,他参与设计的“水韵稻香”农创客线路入选省级名录,将周边的生态农场、手作工坊串联成线。

“单靠一家店火起来不算本事,让整个村子有活力才是真的成功。”刘李彬的手机里存着上百条村民的微信消息,有人问如何给游客讲解咖啡知识,有人请教直播带货技巧。他免费为村民开设短视频培训课,带着大家在抖音上拍“乡村咖啡制作vlog”,账号三个月涨粉5万。如今,村里的农产品通过咖啡屋的直播间卖到了全国,曾经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开始陆续回流,在这片土地上寻找新的可能。



当暮色染黄稻田,刘李彬常骑着机车穿行在村道上,车头灯照亮的不仅是回家的路,更是一条属于新乡村的振兴之路。从城市白领到“村咖主理人”,他用一杯咖啡的温度,让机车文化与乡土文明碰撞出火花,也让更多人看见:乡村不仅是记忆中的故乡,更是可以逐梦的热土。正如他挂在咖啡屋墙上的那句话:“把爱好种进土地,让梦想生根发芽。”在石港镇的田野上,这个90后青年的创业故事,正像他手中的咖啡豆一样,越焙越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