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胡玲玲 路董萌 实习生 王娅琪
仲春时节,微风轻拂过绿色的麦浪,菏泽郓城坡里何庄村的张爷爷骑着电动三轮车,又一次来到田间的小路上。与以往不同,这次,他卸下长袖工装和沉重的农药桶,笑盈盈地“轻装上阵”,亲眼见证“科技种田”带来的便捷。
不远处,菏泽第一位植保无人机“女飞手”赵鑫带着团队准时来到田间地头,开始了一场全新的尝试。通过村级集体的“牵线搭桥”,像张爷爷这样只有几亩地的“散户”,终于享受到了无人机喷洒农药的便利。(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爆料电话:0531-85193656;邮箱:405617016@qq.com)
正在田间作业的赵鑫。路董萌摄
眼下,正值小麦的“返青期”,这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节点。对于赵鑫而言,这段时间也是一年中最为忙碌的时节,她的手机总是响个不停,咨询订单、安排作业的电话接连不断。
3月29日,在田间工作的赵鑫多了几分英气,身着迷彩服,将长发利落地盘起,双手紧握遥控,细致地观察屏幕上的各项数据。随着螺旋桨的轰鸣声响起,无人机掠过作物上空,均匀地喷洒出细密的雾状农药,覆在翠绿的麦苗上。
赵鑫娴熟地操控着无人机,向围观的村民们解释道:“这台无人机的作业效率是人工的40多倍。它能精准控制喷洒轨迹,不会漏喷、重喷,细雾能让药效发挥得更好,还能节省50%以上的农药。”指尖轻舞之间,她补充说,农户不用直接接触农药,安全又省心,用更形象的话来描述,用无人机打农药也能像操作游戏一般,有种“打怪升级”的快感。
当无人机完成一个漂亮的转弯时,围观的张爷爷发出感慨:“搁以前,得背着药桶折腾一上午,现在这家伙只用一会儿就搞定了!”
提起赵鑫,当地不少农户都知道,她是菏泽市首位植保无人机“女飞手”。从2017年至今,赵鑫扎根在这个领域,已有8年之久。
那时,小麦的“耕、种、收”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唯独打药环节还是得纯靠人工操作,这位中国海洋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放弃在青岛的高薪工作,想要成为“破冰者”:用科技为农业“插上翅膀”,身体力行改变乡亲们的观念。
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农村娃”赵鑫很清楚:“农村需要新鲜血液,更需要敢为人先的勇气。”在她印象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辈们,总觉得传统农业抗风险能力弱,哪怕心里知道依靠创新可能蹚出新路,却因为害怕失败,迟迟不敢迈出脚步。
起初,无人机打药被质疑最多的就是:“到底管不管用?能带来哪些实惠?”
为了打消农户的顾虑,赵鑫走街串巷免费做试点。慢慢地,种植大户开始尝试用无人机打药。后来口碑越传越广,公司的作业订单也多了起来。团队如今有了180余名植保无人机飞手,这些懂农机、爱农业的“新农人”中,“90后”“00后”比例超过85%。
而现在,摆在赵鑫面前的是和创业初期完全不同的问题。
站在田埂上,赵鑫望着远处零星的地块,算了一笔账:农户自己打药的成本约为每亩15元,而通过无人机植保服务,成本可以降到每亩10元。这还不耽误农户外出务工的时间。
但是,无人机植保作业的组织和实施流程较为复杂,涉及设备调配、人员安排、作业规划等多个环节,主要面向种植大户展开,耕地面积较小的散户,即使主观意愿强烈,也很难享受到这一服务 。
如果能够通过村级集体的“牵线搭桥”,沟通会容易很多,这将是赵鑫接下来的破局方向,让无人机植保服务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想要改变并不容易。赵鑫为了这件事东奔西走,可得到的有效回应寥寥无几,很多人都跟她推脱说:“再等等看。”
“让科技真正惠及每一个农户,这条路还很长。”赵鑫知道,机会不是靠等出来的,在她看来,真正想把农业做好很难,很多人看到了商机,却没有看到农户面临的问题。在她构想的蓝图中,未来,每个农民都能从繁重的重复劳作中解放出来,每块农田上空都能有无人机守护,真正实现“一村一机一机手”的愿景。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