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平哥伦比亚大学之后,哈佛大学成为了美国政府的新目标。

4 月 14 日晚间,美国教育部下属的“打击反犹主义联合工作组”发布声明称,将冻结向哈佛大学提供的 22 亿美元联邦资助和价值 6000 万美元的多年期合同。


图 | 哈佛大学的 22 亿美元资助遭冻结(来源:美国教育部)

声明给出的理由是:“哈佛大学的声明强化了美国最负盛名的大学和学院普遍存在的令人不安的权利心态,即联邦资助并不附带维护民权法的责任……精英大学若想继续获得纳税人的支持,就必须认真对待这个问题,并做出有意义的改变。”

向前追溯,哈佛大学遭遇联邦资助冻结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拒绝遵从特朗普政府的改革要求。

数天前,哈佛大学收到了一封来信,由美国教育部、卫生与公众服务部以及总务管理局的负责人联合署名发出,代表特朗普政府对哈佛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改革要求,包括对其管理结构、招聘流程、招生政策、多元项目等 9 大方向的大幅调整。


图 | 哈佛大学收到美国政府来信(来源:哈佛大学)

信中警告称,如果哈佛大学想要“维持与联邦政府的财务关系”,就必须遵守这些要求,而且大部分限期在 8 月之前完成整改。

作为回应,哈佛大学选择了硬刚,直接委托律师发信回怼,强硬拒绝所有政策改革要求并将信件公之于众,称其不会将这些条款视为原则性协议,因为它们违宪、违法。


图 | 哈佛大学回应美国政府(来源:哈佛大学)

哈佛校长艾伦·M·加伯(Alan M. Garber)则发表公开信称:“我们已通过法律顾问告知他们,我们不会接受他们提出的协议……任何政府——无论哪个政党执政——都不应规定私立大学可以教授什么课程、可以招收和聘用哪些学生,以及可以开展哪些研究和探究领域。”


(来源:哈佛大学)

面对哈佛的坚决回击,美国总统特朗普通过其社交平台 Truth Social 愤怒发声,指责哈佛推行“政治、意识形态及恐怖主义激进”理论,称其违背了公众利益。

“哈佛如果不断推动这种‘病态’的政治、意识形态,或许就该失去其免税资格,而被视为政治实体征税。”他写道。


(来源:Truth Social)

与此同时,哈佛正计划发行 7.5 亿美元的应税债券,用于“一般企业用途”。新发债券后,校方债务预估将达 82 亿美元左右。

很显然,这场哈佛与特朗普政府的较量刚刚拉开序幕,双方都没有退步的迹象。

鉴于双方的角色和地位,这场对峙的结果有可能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更关乎到未来学术自由与政府权力界限的划分。



整改要求多达九个

一切的导火索就是 4 月 11 日的那封信——但从时间上来看,美国教育部早在 3 月 31 日就启动了针对哈佛大学的联邦合同和拨款审查,总值约 90 亿美元,其中不仅包括直接科研支持,还涵盖未来与哈佛及其附属医院的合同。

信的署名有三个人,均是“打击反犹主义联合工作组”成员:

-乔什·格鲁恩鲍姆(Josh Gruenbaum),他是联邦反犹太主义委员会委员,还是美国联邦总务管理局下属的联邦收购服务中心负责人。

-托马斯·惠勒(Thomas E. Wheeler),他是美国教育部的代理首席法务顾问。

-肖恩·凯文尼(Sean R. Keveney),他是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的代理首席法务顾问。


(来源:美国政府网站)

三人直言:美国对哈佛的投资并非理所当然,而是基于对其学术研究和卓越教育所带来的国家利益的认可。投资的持续性要求哈佛必须切实遵守联邦民权法,营造出能激发知识创新和学术严谨的环境。

“获得政府资助不是一种权利,这种权利是有条件的,哈佛需要保持纯粹的学术追求,并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意识形态俘获。”信中写道。

基于此,他们代表美国政府列举了哈佛的“九宗罪”,给出了长达五页的整改要求,包括:

1.治理和领导层改革:在 8 月前完成重大治理改革,明确权责关系,强化有终身教职的教授和高级领导层的权威,同时减少学生、非终身教职人员的影响力。

2.基于能力的招聘改革:在 8 月前取消所有基于种族、肤色、宗教、性别或国籍等因素的偏好。所有招聘数据向政府完全公开,接受长达至 2028 年的系统审核。

3.基于能力的招生改革:在招生中摒弃任何种族或国籍上的优势政策,全面实行以能力为基础的标准。在 2025 年 8 月前完成,必须向政府提交详细的招生数据。

4.国际学生招生改革:改革对国际学生的招募和审查程序,防止录取那些被认为“不符合美国价值观”的学生。必须与联邦安全机构合作,并保证所有数据透明、公开、持续接受审核。

5.多元观点审核与改革:聘请外部机构,对其学生、教职员工和领导层的“观点多样性”进行全面审核。如果审核结果显示某个系存在观点单一的现象,必须通过人员调整来补充这一不足,并且这种审核应当每年进行直至 2028 年底。

6.对存在严重偏见项目的整顿:针对“滋生反犹或意识形态俘获”的项目或系部,如神学院、教育研究生院、公共卫生学院等,委托外部机构进行审核,并采取整顿措施。审核结果需在 2025 年底前提交,并每年重复直至 2028 年底。

7.取消所有多元、公平与包容(DEI,Diversity Equity Inclusion)项目:在校园内完全禁止佩戴口罩,立即关闭所有以 DEI 为名义的计划、办公室、委员会及相应的政策,并在 8 月前提交报告。

8.学生纪律和群体管理的改革:对现有学生纪律政策进行改革,确保所有纪律措施能够迅速、透明、一视同仁地执行,杜绝因身份或意识形态原因所导致的差异对待。

9.举报与透明机制:建立一套举报非合规行为的机制,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6 月 30 日后,每季度提交一份进展报告,详细说明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情况。同时,学校还需公开所有外资来源及其使用情况,并与联邦政府合作进行财政审计。

为了“师出有名”,三人打着“保护联邦投资的旗号”,种种要求都基于所谓的“知识环境”与“民权标准”。

但在哈佛看来,这不仅是简单的民权问责,而是政府超越法律界限、直接干预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的严重行为。

不难看出,信中提出的治理和领导层改革要求,是在试图通过明确权责、强化高层领导的控制来“清理”哈佛的内部生态。

由此反映出特朗普政府对其传统自治体制的不满,认为现有模式中存在过多“分权”或激进行动主义者,立场与他不符。然而,这样的要求无疑削弱了大学作为一个多元、开放平台的重要功能。


(来源:Harvard Gazette)

此外,信中对国际学生的招生改革,要求防止“录取对美国价值观持否定态度”的国际学生,这其实是一种模糊且具有主观色彩的规定,很容易成为新歧视性政策的温床。

众所周知,许多美国名校在招生实践中确有偏袒有色人种、打压白人和亚裔等歧视问题,但用另一种歧视去解决当下的歧视,不仅不是什么高明之举,更突显其目的不纯。

基于此,无论这封信的立意再怎么包装,其内核仍然是“私货满满”(例如关闭 DEI 项目却扯上禁戴口罩),暴露出特朗普政府试图以行政手段审查并重塑高校运作模式的野心,无非是想推动另一套更符合自己立场的意识形态罢了。



高校资助冻结,哈佛不是第一所,也不是最后一所

对于这些冠冕堂皇的整改要求,哈佛校长艾伦·加伯以强硬措辞回应。他在公开信中写道:“大学不会交出它的独立性,也不会放弃它的宪法权利。”

他进一步表示,不论哪一政党执政,也无权干预私立大学的教学内容、录取标准、招聘政策以及研究方向。

加伯认为,政府要求哈佛“审核”全校师生的观点、调整治理结构、取消多元化举措等,实质上是对哈佛思想环境的政治操弄,根本没有法律依据,甚至是违宪的。

加伯指出,哈佛并非对校园中的反犹主义问题掉以轻心。过去 15 个月中,该校已采取多种措施遏制反犹主义,包括加强师资培训、改进纪律程序以及倡导理性对话。

“我们的座右铭——Veritas,即真理——指引着我们前行,迎接挑战。”他强调,这些内部改革正是基于哈佛自身对真理追求的承诺,而非被政府所操控。

此外,加伯还呼吁社会各界关注这场围绕学术自由的博弈,并警告称,一旦政府真正脱离了法律权限,整个美国的科研和创新体系都将受到沉重打击。


图 | 美国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来源:见图)

在这波“断供”风暴中,哈佛并非唯一受到威胁并被冻结资助的高校。

上个月,美国教育部联合其他联邦机构向包括哥伦比亚大学、诺斯韦斯特大学、密歇根大学和塔夫茨大学在内的 60 余所院校发出类似信函,并对部分学校的研究资金采取冻结措施。

哥伦比亚大学是第一个挨刀的,随后是特朗普的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1.75 亿美元)、康奈尔大学(10 亿美元)、西北大学(7.9 亿美元)和普林斯顿大学(2.14 亿美元),现在轮到了哈佛。

3 月初,因为被指控容忍校内“反犹主义”蔓延,哥伦比亚大学被美国政府威胁:如果不接受一揽子整改要求,就拿不到 4 亿美元的联邦资金。

与此同时,宾夕法尼亚大学因“对待跨性别运动员的方式不当”,而被中断了约 1.75 亿美元的联邦资助。

哥伦比亚大学起初称“不会动摇原则和学术自由的价值观”,但后来迫于压力不得不配合美国政府,对曾参与支持巴勒斯坦抗议活动的学生实施停学或开除处分,并且实施了口罩禁令,还聘请了新的安保团队和院系管理层。


图 | 哥伦比亚大学被冻结 4 亿美元资助(来源:美国教育部)

尽管如此,特朗普政府目前仍未宣布是否恢复这 4 亿美元,更是在两周后命令国立卫生研究院(NIH,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暂停向哥伦比亚大学提供所有资助,包括新的资金和所有现有 NIH 项目研究人员的薪酬。

当真是“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如此大范围的“整治”,让不少学者担忧,如果美国政府切断与高校之间长期以来建立起来的科研合作,不仅高等教育界将陷入困境,更可能使美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丧失领先地位。

专家指出,二战以来,美国高校与联邦科研机构、产业界之间构建起了一套富有成效的合作模式。正是这种模式,促成了计算机、人工智能、疫苗研发等一系列改变世界的成果。

据统计,NIH 所资助的每一美元科研经费,均能为国家创造出约 2.56 美元的经济效益。而如果科研资金被大规模冻结,整个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活力将面临巨大威胁。

除联邦资金风险外,哈佛还面临来自捐赠界的压力。

据报道,2024 财年哈佛的校友基金高达 532 亿美元,但由于部分捐赠者对校园反犹主义和学校应对措施表示不满,其捐赠额减少了近 15%。

尽管面临资金冻结、捐赠减少以及政府不断升级的整改要求,哈佛仍坚定表示不会向政治胁迫低头。

美国大学教授协会也已在波士顿提起诉讼,指责特朗普政府“滥用联邦资金和民权执法权”,试图通过行政命令压制学术自由和言论自由,严重侵犯了校园自治和师生基本权利。

如今,围绕哈佛的这场风波,已经不仅仅是一场关于资金冻结、整改要求的争论,而更是一场关于大学应否让渡独立性、学术自由是否能在外部政治压力下坚守的博弈。

哈佛校长加伯在信中写道:“思想和探究自由,加上政府长期以来对其的尊重和保护,使得大学能够以至关重要的方式为自由社会以及世界各地人民更健康、更繁荣的生活做出贡献。捍卫这一自由与我们所有人息息相关。”

这既是对特朗普政府咄咄逼人的指责,也是对其立场的一种承诺。

在这场高校与政府、理念与政策的角力中,哈佛的选择无疑具有示范效应。至少现在,哈佛的坚定表态和捍卫学术自由的努力,值得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学习和效仿。

参考资料:

美国政府整改信:https://www.harvard.edu/research-funding/wp- content/uploads/sites/16/2025/04/Letter-Sent-to-Harvard-2025-04-11.pdf

哈佛回美国政府信:https://www.harvard.edu/research-funding/wp-content/uploads/sites/16/2025/04/Harvard-Response-2025-04-14.pdf

哈佛校长公开信:https://www.harvard.edu/president/news/2025/the-promise-of-american-higher-education/

https://news.harvard.edu/gazette/story/2025/04/harvard-wont-comply-with-demands-from-trump-administration/

https://www.ed.gov/about/news/press-release/joint-task-force-combat-anti-semitism-statement-regarding-harvard-university

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25/apr/14/trump-harvard-funding-freeze

排版:刘雅坤、溪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