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思维
破解城乡融合用地难题
以专业担当
将历史遗留问题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
在昌平区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用地要素保障如同一盘错综复杂的棋局,既要破解历史遗留的难题,又要为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开辟新路。这其中,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员会昌平分局土地利用团队(以下简称“土地利用团队”)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笔,在权益平衡与政策利用间探索出了一条条具有昌平特色的实践路径,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土地支撑。
创新破题
建立土地管理“昌平范本”
南环里甲25号楼是一栋建成于1954年的老楼,亟待拆除重建,但在具体实施时却遇到了三重难题:小区未办理不动产转移登记、用地边界模糊、项目无法按常规办理划拨手续。为推动危旧楼房改造尽快实施,土地利用团队通过反复梳理土地权属,创新提出“共用宗”解决方案。这一模式既维护了各方权益,又绕开了传统分宗的繁琐程序。最终,项目主体及时取得了划拨批复文件,工程如期开工。这一案例也成为同类城市更新项目的参考范本。
在沙河站东部地区城市更新项目中,一片低效利用的区属国企用地急需转型,却被土地登记手续未完善的历史问题这一“拦路虎”阻拦了更新脚步。更棘手的是,在城市更新条例中缺乏土地划转的具体操作细则与案例。面对重重困难,土地利用团队积极探索打通涉地手续办理路径,创新采用了“国有资产无偿调拨、补缴土地出让价款”的供地模式,既符合土地二级市场政策框架,又破解了土地划转困局。该项目后来被选为区级优化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为存量土地盘活提供了可复制的昌平经验。
市区联动
打赢企业上市“攻坚战”
驻昌企业北京首钢吉泰安新材料有限公司是国内生产高压输电倍容电缆芯线材料、芯片硅片热处理材料等高端电热合金材料的龙头企业。然而,就在公司筹备上市的关键时期,历史遗留的房地分离问题却将上市进程卡在了“最后一公里”——企业经历改制,土地与房屋权属不符,资产归属难以明确,无法办理不动产登记。
为解决企业困局,土地利用团队主动介入,与市级部门建立联动实施机制,摸清资产处置的历史和规则,协同推进项目落实。当发现保留划拨更名路径行不通时,他们迅速调整方案,经过深入调研后确定了“企业自证—国资监管函证—规自纳入绿通办理”的解决途径。随后,团队现场勘察项目情况,将土地上的有证建筑和历史遗留建筑逐一分类处置。在今年年初,基本消除了该公司的障碍,解决了企业上市的关键难题。
这一项项成绩的背后,是一支敢啃硬骨头的队伍。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科科长张金禄是这一团队的领头人,他有着多年土地管理的工作经验和扎实的专业能力。他带领团队一次次跑现场、研政策,梳理每个案例的堵点,打造出了一支敢于吃苦、勇于担当的优秀团队。从推动危旧楼改造到协助企业上市,土地利用团队以创新破题、以实干作答,书写了做好用地保障的生动注脚。他们的故事虽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诠释了“把问题解决在土地上”的朴素担当。
更多视频,尽在北京昌平视频号,欢迎关注~
记者:邵仝
微信公众号:beijingshichang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