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华贸中心正用新系统重写一个古城商业的新范式。
撰文丨锐裘、miaomiao
在苏州古城的复兴进程中,一个更具系统性和未来感的商业地标正在成型。
近日,华贸集团正式宣布与华润万象生活达成合作,苏州华贸中心商业部分将由华润万象生活接管运营,至此,苏南地区首个万象天地,正式落地姑苏,苏州的古城商业格局即将迎来一轮彻底重构,14万m²的商业体量为未来商业留出了足够的想象空间和舞台。
华贸中心的看点不止于此,除了14万m²的苏州万象天地之外,在79万m²的超大规模里,苏州华贸中心还聚合了12.3万m²的超甲级写字楼、设有190间客房的丽思卡尔顿酒店、9栋国际公寓及H+美术馆等。
商业生态、总部办公、高端住所、文化艺术.....这是一次商业落地,也是一场关于城市更新如何被系统组织的探索实践。华贸正以整合者的姿态,推进这场古城商业的全面升级。
为什么需要系统性的古城更新?
姑苏城千百年来从不缺好故事。
2500年未变的城址,织就水网小巷的古城结构;山塘街、平江路、观前街,串起了历史和市井;园林、非遗、街巷品牌,不乏标志性特色。甚至当下新兴起的十全街里所发生的网红感和生活味,也颇为一种新的亮点。
苏州古城
但与此同时,回到城市层面,古城在现代城市复兴上依然还存在不少亟待解答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对古城的印象依然还只是“适合走走看看”?旅游场景丰富了,本地生活方式是否还有机会获得真正焕新?
从目前来看,古城仍然更像是“短暂停留”的目的地,而不是“长时间生活”的选择。
这其中的问题,是结构性的:早期规划的商业点位分散,使得古城更新的速度相对缓慢,长期以来给人留下了交通不便、商业老旧等印象; 尽管近些年城中出现了不少新商业空间,但又因古城空间利用受限、建设尺度有限(建筑限高24m)等各方面限制性因素,让古城难以形成系统性的生活场景和商业聚合。
在园林、老街之外,苏州古城亟需一个能够一站式能“打通日常”的新空间,既能导入新商务机会与高净值人群,又能联结本地年轻人社交消费的需求。
而苏州华贸中心的落点,恰好卡在这样一个结构性缺口上。它在古城核心,却不在限高区,是苏州目前唯一能够容纳“整合型地标综合体”的理想之地。在选址的基础上,将项目的文化、商业、艺术、居住、酒店与国际资源等多方面要素相统筹,与古城复兴所需要的高能级定位相匹配的能力也显得至关重要。
苏州华贸中心
在城市更新中,有些项目是“补空白”的,有些项目是“升层级”的,而苏州华贸,或许属于那种“重构关系”的类型——通过新的势能,新的整合,完成人与姑苏古城的关系重构。
从北京到苏州,
整合力,是华贸的底色
城市综合体的打造向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充满长期平衡与精准把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样,商业开发者能承载城市综合体整合及运营能力,一样得遵循这点。
很多人提起华贸,必然会想到北京东四环门户上那片蓝玻璃幕墙下的高端生活图景:办公在华贸写字楼、消费在SKP、居住在华贸公寓、应酬在丽思,商圈与生活交错,自成生态。
但对行业更有参考意义的,是这个商圈并不是一步到位,而是从千禧年之际的荒地起步,历经多年逐步形成。体量高达100万m²的北京华贸,从邀请美国KPF设计事务所进行规划设计做起,到引入丽思卡尔顿、JW万豪酒店,再到国际金融机构和高端百货,形成完整的高端城市生态,不断整合资源、更新业态、组织品牌、引导场景,最终重塑了“城市综合体”该有的模样。
这背后,是一种“综合体思维”在驱动:项目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一套长期运营机制,要有内容、有弹性、有协同。而这套经验,也成为苏州华贸的根基之一。
北京华贸中心
当然,商业本需因地制宜。在苏州,华贸沿袭整合经验的同时,并未完全复制北京的路径,而是从古城语境出发重构项目内容。
苏州是离不开文化的,比如,在文化肌理方面,不再只是置入美术馆作为艺术IP,而是将H+美术馆、梨园公所、紫芝园、潮州会馆等文化场域联动起来,构建“文化体验带”;
苏式生活是有松弛感的。商业规划打破盒子式的体块结构,引入开放式街区,未来可打造更多社交属性空间、全天候业态组合,以及强调社群感的公共节点,鼓励“慢消费”与“轻社交”的发生,来回应古城细水长流的生活节奏。
而如此开放式的空间规划,也为引入万象天地产品进行了铺垫。北京华贸与城市进行退线,留出足够的公共空间,苏州华贸中心也退线了,退一步既是对城市的尊重,也是商业规律的要求,才有了刘家花园的留存。
让综合体获得一次文化共生的尝试机会,也是在用新的系统重写一个古城商业的新范式。
如何用综合体
打开全新的姑苏生活方式?
苏州华贸中心仍在建设中,但其整体轮廓与功能分区已经基本清晰。项目总建筑面积约79万m²,涵盖了五大板块:
• 商业部分:14万m²的苏南地区首个万象天地,涵盖购物中心、商业街区、地下商业;
• 办公部分:150米高的超甲级写字楼,连接多层商场空间;
• 酒店部分:江苏第二家丽思卡尔顿酒店,包含190间客房;
• 居所部分:亚太首家万豪旅享家公寓,万豪行政公寓,雅诗阁服务公寓,包含9栋高端国际服务公寓,涵盖多类人群需求;
• 文化艺术:由安藤忠雄设计的H+美术馆、重修复原的紫芝园、活化的梨园公所等。
五大功能板块之间,不是分区平铺,而是交错嵌套——比如办公区与商业层可直接通达,美术馆可外摆连接广场空间,街区内未来所引入的生活向业态,既服务游客,也链接住户,如此空间流转之间,形成了一个更接近“真实生活”的城市缩影。
当暮色侵染上塘河畔的黛瓦,华贸中心的玻璃幕墙将折射出千年姑苏的崭新轮廓。
这里将不再是游客快门里的惊鸿一瞥,而是生长着鲜活的城市叙事——商务精英在美术馆露台构思创意,年轻主理人在园林街区酿造咖啡哲学,驻地的艺术家在紫芝园中畅怀古今,城市的当代脉动沿着地铁轨道注入古城核心。
特别的,苏州万象天地作为这一系统中的商业主力,被赋予了高度的“城市公共性”:开放式的商业形态串联了多个广场、街巷等室外空间节点,消费者游逛体验感应运而生,弥补了姑苏区甚少公共空间的空缺,未来华润必然会用丰富的内容展演,使这里成为“城市社交的发生地”。
另一方面,苏州华贸中心尤为看重在地文化的嵌入。苏州万象天地未来将和华贸中心的文化资源共同营造一个共生的艺术人文生态,其关键则在于深入城市内心,既包含景观、建筑的营造,也囊括生活方式的体现与在地文化的传承。
目前苏州万象天地已在积极筹备中,而苏州华贸中心的其他几个重要业态即将率先问世,让公众能够先行体验。
H+美术馆将于5月25日开启试运营,我们期待的是这里如何用国际艺术融入苏州本土的生活提案:空间透亮的多功能大厅、休闲惬意的屋顶花园,移步易景,且每一个细节都符合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审美趣味,由此打造项目自身的文化符号。
苏州丽思卡尔顿酒店则已于3月中旬开幕。随着酒店的开幕与H+美术馆的落地,未来酒店、美术馆与商业之间也将不断产生新的跨界互动,如品牌联合活动、艺术展览与酒店住宿套餐、商业空间与艺术空间的融合体验等,都在规划之中。
这样一座“可逛、可玩、可社交”的多功能立体生活聚场显然已经整装待发。尽管是开拓新兴市场,苏州华贸中心好似已在运筹帷幄之中。复合化的多元服务,足以让苏州华贸中心重塑本地生活微缩图景,而这个图景,也将成为游客体验在地风情,年轻人回归姑苏的新窗口。
苏州古城的魅力,一半来自历史,一半来自今天的人还愿意在这里生活。
要实现真正的古城复兴,关键不在“增加项目”,而在“优化结构”。华贸来到苏州,不仅要建造一个商业综合体,更是在古城内部构建一套完整的生活方式体系,以更高能级的资源整合,帮助苏州古城实现真正的“城市更新”。
它帮助我们重新理解城市综合体的意义:不只是物理上的“功能叠加”,而是文化、社交、消费、艺术之间的“关系建构”; 它也提出了城市更新的另一种路径:不是拆旧建新,也不是修旧如旧,而是系统整合。
如果说北京华贸用20年运营打造了一个高端商圈的城市样本,那苏州华贸,更像是在古城内部打造一套面向未来的“城市生活系统”。它既是新一代城市更新实践的落点,也是古城再年轻化的起点。
这座79万m²的城市芯片,正在为苏州编译着古老肌理和未来生活的兼容系统——让每个生活在此的人,都成为古城复兴的实时注解。或许未来人们记住这座城市,并不是因为某一栋楼,而是某一种生活方式在这里发生过——那样的生活,刚好被苏州华贸中心所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