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家长这颗心可谓是彻底悬了起来,一方面要适应从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的过度和种种不同,另一方面不仅要担忧孩子的安全和健康,还要操心分数和成绩,这也导致不少家长面对基础教育总是身心俱疲。
即便如此,家长们也是甘之如饴,只要孩子能健康快乐的成长,顺利完成学业,家长们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可令家长们无法理解的是,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经常强调家长要和学校一起为孩子的教育努力,却不止一次的给家长的教育工作“添麻烦”,这又是为了什么呢?
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刮风下雨,清晨七点钟的校园门口总是这样一副场景:背着书包的学生们站在校外排队等待,家长也跟在身边张望,校门口挤满了来送孩子的私家车,围的水泄不通,只因此时还没有到点,不能进校。
不到点学生不能进校,刮风下雨外面等着,家长:老师凭啥能进?
现如今,不少学校都搬出了“不到点不能进校”的规定,理由是“七点四十之前无人看管存在安全风险”,可是学生在学校里能有什么安全风险呢?无外乎是打打闹闹,最多不过是摔一跤,可眼看着室外天公不作美,学校却宁愿让孩子在外面淋雨受冻,也不愿意让孩子进校门的做法还是引起了不少家长的不满。
但倘若能一视同仁,家长也就忍忍算了,可看着自己的孩子在外面苦等,而老师们不仅自己能提前进去,还能带着自己的孩子提前进去,教职工子女和普通家长的孩子之间巨大的对比让家长心中产生了更大的落差,忍不住质疑:老师凭啥能进?
教师子女可以提前入校,普通学生却要在校门外等待,这种差别待遇引发了一场关于教育公平的热议,不过是每天都要发生的进校门,连怎么简单的一件小事都要“搞特权”的话,教育的公平又该如何得到保障呢?
如果一所学校拥有200名教职工,那么每天就大约有60名教师子女能享受提前入校待遇,他们既可以在温暖的教室写作业,也可以在宽敞的操场活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铁栅栏外的学生只能在寒风中等待,这种强烈的对比刺痛了许多家长的心。
不少学校把安全管理当成了万能的挡箭牌,学校坚持"七点四十前无人看管"的规定,却对教师子女例外,还记得去年的一场秋雨,数十名学生在雨棚下躲雨受冻,教学楼走廊却空无一人,这样的画面不仅令人心酸,更凸显了规定背后的讽刺。
每个孩子都值得被平等对待,都应该得到妥善照顾
教职工的孩子是孩子,难道普通家长的孩子就不是孩子了吗?更何况现在不少家长都是双职工家庭,为了满足学校“不到点不让进”的规定,多少家长一个月有半个月都上班迟到,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家长们不得不在工作与接送之间艰难平衡,有些孩子甚至不得不独自在校门口等待。
校园管理需要更新理念,学校不是工厂,不能用流水线思维管理,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每个孩子都值得被平等对待,都应该得到妥善照顾。
学校应该倾听家长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其实解决方案其实就在眼前,学校可以设立早到学生接待区,安排值班教师轮流照看。体育馆、图书馆等场所可以提前开放,让学生有一个安全温暖的等候空间。
改革需要多方参与:教育部门、学校、家长需要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入校机制,只有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才能让每个孩子都享有温暖的校园生活。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