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66岁高龄的毛泽东回到阔别已久的韶山,看着和记忆里一般无二的水库,忍不住咏道: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而这时,突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拉着他的手,激动地喊道:
“大侄孙,你回来了。”
毛泽东听后顿时一愣,看着老妇人激动得泪流满面的样子,毛泽东心里一时猜不出眼前的人是谁。
自从回乡以来,许多人都来感激他带领共产党取得了革命胜利,他不知回答什么,只得握住老妇人的手激动地喊道:
“革命胜利了!”
那这位老妇人到底是谁呢?她为何要喊毛泽东“大侄孙”呢?
从大侄孙到同志
这声“大侄孙”让毛泽东一直很奇怪,正纳闷时,旁边的乡亲扯了扯他的衣角,低声说道:
“这是毛福轩烈士的遗孀,贺菊英,你的五阿婆啊。”
毛泽东恍然大悟,尘封的记忆也在此时揭开,这声“大侄孙”的来历还要从他小时候说起。
无论在外有多高的官职和地位,到了这里都要以辈分关系称呼,这是韶山冲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乱不得。
而这毛福轩虽然年纪比毛泽东小了四岁,但是却和毛泽东的爷爷是一个辈分,比他高了两个辈分。
所以按理说,毛福轩就该喊毛泽东为大侄孙,毛泽东该喊他为五叔公。
但两人的年龄差别在这,毛泽东从小调皮,不喜欢迂腐的规矩,所以极少主动开口叫毛福轩“五叔公”这三个字,总是大咧咧地喊着“福轩”。
毛福轩对此倒是不在意,但毛泽东的父亲听到后,就会责骂他:
“注意辈分,小心晚上睡觉时,祖先入梦揍你。”
虽然说两家有着亲戚关系,但毛福轩的家里可没毛泽东那样富裕,他家比一般的农民还要穷些。
毛福轩家没有自己的土地,所以他的父亲只能去别人家里当雇农,成日在地里干活,拿着微薄的工资来养家糊口。
因此,毛福轩从小就饿肚子,面黄肌瘦的,连个像样的衣服都没有,更别提说去读书上学了。
在他14那年,湖南闹起了饥荒,他的父亲也被地主赶了出去,一家人只能被迫去乞讨为生,在乞讨时,他的父亲被清政府抓去当炮台当兵,被炮声震得耳聋眼瞎后,就被丢了出来。
毛福轩目睹父亲的经历和清政府的无耻,以及农民们被压迫的认命和屈辱,即使他的文化不高,但他却能认知到贫富差距的重要性,生出想改变现状的冲动来。
但他没有能力,也没有办法去改变这种阶级差距,没过多久,机会就来了。
毛泽东在24岁那年回到了长沙开始自主创办湖南大学,此时的毛福轩听说后,就投奔到了毛泽东那里,想要让毛泽东给他找个活干,顺便能学习些知识。
“家里太穷了,种地工资又不高,又没钱租地自己种,只能来投奔你了。”
毛福轩看着毛泽东,不好意思地扣了扣头。
“我没啥讲究,就劲大,你让我做苦力都行,我还能边干活边学习,将来还能继续帮你。”
毛泽东了解到了他的情况后,笑着说:
“那你就在学校旁边半工半读吧,你还能去蹭课听听。”
就这样,毛福轩开始了在学校里半工半读的日子,在没接触毛泽东之前,毛福轩之前的思想只是停留在好好学习,实现阶级逆袭的表层阶段。
在了解到毛泽东所做的事情后,他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彻底地明白了现如今中国的处境。
只有彻底地打败外来侵略者,推翻这种封建制度,国内才有机会能够发展起来,穷人才会有出路。
于是他的目标开始向毛泽东看齐,决心闹革命,还结识了何叔衡,夏明翰等共产党员。
在他们的帮助下,毛福轩的学识和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俨然从一个农村穷小伙变成了一个知识渊博的文艺青年。
和毛泽东的关系一亲近起来,自然见面的机会就多了,还遇到了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
毛泽东向杨开慧介绍道:
“这是我本家的五叔公,叫毛福轩。”
杨开慧正准备开口,毛福轩却连忙摆了摆手说道:
“不要叫我五叔公,叫我福轩吧。”
毛泽东听了笑着说:
“这可不行,辈分乱不得,小时候不懂事,现在不行了。”
毛福轩听后很是为难,他不想拿辈分说事,更何况现在了解到毛泽东他们的革命目标后,就更加觉得这个辈分别扭。
想了一会,毛福轩看着毛泽东认真地说道:
“那就以同志称呼吧,就像你说的,我们都是志同道合的人,理应同志互称。”
毛泽东听到这话很是激动地握着他的手:
“你说得对,我们都是志同道合的人。”
就这样,在一声声同志里,毛福轩变得更加坚定,把革命事业当成自己的目标,挑起重任,把这一生都献给了党。
英勇就义
因为表现优异,毛福轩成了湖南省的农支部书记,但此时的革命还在继续,湖南省内部地主阶级的压迫越发严重,乡绅联合政府一起,对农民进行压榨,却没一个人敢吭声。
特别是在一次干旱后,地主们为了借机发财,把粮食的价格大幅度提高,富人无所谓,照样能吃得起饭,但可怜了穷人。
沿着路边行走,经常看见不少的农民饿死在街头无人收殓。
毛福轩作为农支部书记,直接挨家挨户地去动员农民,跟他们苦口婆心地讲道理。
他的讲解极有感染力,汇集了一大批农民发起了抗议活动,声势浩大,同当地的富商和乡绅斗争。
湖南省的省长为了平息起义,不得不把粮食降价到大旱前的价格,因此,毛福轩在民众之间的威望越来越高,他先后多次带领农民运动,领导工人阶级起义。
他给革命带来了重大的帮助,就连毛泽东也亲切地评价他为“英勇的农村革命家”。
通过这些运动,毛福轩这才真正体会到了,在其位为其民的重要性,只有把革命闹起来,穷人才能吃饱穿暖,有活路走。
他越发坚定了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奋斗终身,就连周恩来都对他称赞不已。
毛福轩还在韶山建立了农民夜校,动员男女都去参加,希望更多的农民都能够读书认字。
那时农村重男轻女,男女之间的界限也很分明,农民们对此议论纷纷,却没多少人肯去尝试,学校里老师不够,他就自己上台演讲。
他给农民们讲起义,讲革命,讲受苦原因,讲得热血沸腾,义愤填膺,他的演讲引起了很大的共鸣,许多农民都以他为榜样,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
对于这个五叔公,毛泽东很是敬佩,他亲眼看见他的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人。
毛泽东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厚望,让他带头从事党的地下秘密工作,但在地下工作不是毛福轩想要的,他更想为党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掩护了秋收起义后,毛福轩就自请潜入国民党金山县的警察局去当卧底,他化名为毛恩灏,潜伏在警察局里,从一名普通警察做起。
因为出色的业务能力,和圆滑的处事方式,他很快就被任命为分局局长,有了实权后,毛福轩心里更是谨慎。
在当卧底期间,他多次向党传递各种情报,帮助被捕党员脱身。
他还多次偷国民党的枪支器械暗地里转运到党的手里,提前告知国民党的各种行动,为革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但有人愿意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就有人愿意为了利益出卖党,毛福轩在一次营救丁瑞章时,就遇到了叛徒,叛徒向国民党揭发了他是共产党卧底的事情。
毛福轩没能及时逃走,被抓捕入狱,面对国民党的严刑拷打,他没有叫过一声疼,从始至终都是八个字:
“要杀要剐,不用多言。”
最终,毛福轩被国民党打得奄奄一息。
可在看见叛徒出现在自己面前时,毛福轩还是拼着一口气,强行拿过旁边的开水壶用尽全身的力气砸向叛徒。
国民党见此,气急败坏,不再对他进行拷打,直接下了毒手。
毛福轩的尸体被安置在南京的雨花石台,年仅36岁就和其他革命先烈一起长眠于此,家里只剩下妻子贺菊英和一双儿女。
毛泽东因为在外带着队伍四处奔波,所以未能再回乡照顾他们,虽然忙于革命,但毛泽东从未忘记过他们,每个月都会定时给他们寄钱,保证他们的生活。
红旗卷起农奴戟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革命已经胜利,新中国正在向好的道路一步步前进。
人的年纪越大,就越想回家,毛泽东也不例外,66岁高龄的毛泽东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回到了家乡,这里已经改变了许多。
之前跟随他一起闹革命的同志们,现在大都已经牺牲,留下的人,也因为岁月的流逝改变了样貌,变得陌生起来,唯一不变的还是这里的山和水,以及他小时候总爱跳下去游泳的水库。
所以在看到五阿婆时,毛泽东对她的印象还停留在待人和蔼,热情又善良的妇女时期,完全没有和眼前这个满脸皱纹,头发花白的老妇人联系在一起。
此时,毛泽东看着眼前泪流满面的五阿婆,他的心中不由感慨万分,他紧紧握住五阿婆满是皱纹的手,安慰道:
“五阿婆,你不要难过,福轩同志是为革命牺牲的,他很勇敢。”
五阿婆听了毛泽东的话后,欣慰地笑了笑,擦了擦眼泪,她当然知道毛福轩的牺牲是光荣的,但看到毛泽东不免回忆起过往的种种。
尤其是当毛福轩去世后,敌人连他们母子几个都不放过,还好有好心人掩护着他们逃了出来,她一个人带着一双儿女没地落脚,只能奔波回到了家乡。
这路途遥远,她给别人当过佣人,洗过衣服,要过饭,最难的时候甚至卖过血,但好在如今革命胜利了,毛福轩的牺牲是值得的,他在天之灵看到这盛世,肯定会心满意足吧。
见五阿婆的情绪稳定下来了,毛泽东关心地说道:
“五阿婆要多注意身体啊。”
五阿婆拍了拍毛泽东的手,感慨道:
“老了,阎王爷要点名了,身体不中用,现在看到你也就心满意足了。”
随后便向毛泽东摆了摆手,示意他不用送,独自步履蹒跚地回了家。
看着五阿婆的背影,毛泽东心中不由得悲伤起来,为了革命,他动员了全家人,可最后毛家满门英烈。
他的亲人,妻子,儿子相继都在革命中牺牲,年龄最小的侄子毛楚雄牺牲时仅19岁,他的堂妹毛泽建,是最早为革命牺牲的。
敌军在抓住她后,得知她是毛泽东的妹妹时,就对她使用了各种酷刑逼迫她说出秘密,毛泽建宁死不屈,没有透露出一点机密,硬是被敌人折磨致死。
如今他已年老,再回到老屋,里面的桌椅板凳都还在,但已经看不到记忆中那些熟悉的面孔了,回想过往种种,心里更是酸楚。
他不由得坐在桌边,提笔写下: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王鞭。”
这句话是毛家满门英烈的写照,也是毛福轩的写照,更是他的写照,家国情怀大爱无疆。
结语
在革命期间,像毛福轩这样的英雄烈士还有很多,毛主席是这样形容他们的: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正是因为有这些人为我们负重前行,我们才能生活在这样的盛世里,所以我们更不能忘了这些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