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都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为官者也想要步步高升,可就有这么一个人他宁愿当副司令,副政委都不当司令员和政委。

解放战争时期,上级准备安排他当司令员,可他却再三请求担任副职,不仅如此他还主动推荐了两位同事担任主官。

他不做主官可不是力不胜任,因为就连毛主席都曾夸他水平不亚于自己,他就是毛主席的高参,深受毛主席信任且被伟人誉为是当代“孙子”的郭化若将军。



1955年毛主席曾属意他为上将,但郭化若却坚辞不受,只愿做中将

为什么郭化若将军不愿力争“上游”?不做上将要当中将呢?他又是如何做到伟人高参一职呢?

黄埔军校人才

郭化若出生于1904年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个贫寒家庭,家中虽不富裕,但父母极其重视对他的教育。

他3岁时就被家人安排到私塾念书,天资聪颖的他16岁就考上了福建省立第一中学,后因学费昂贵不得不转入农林学校学习。

因交不起学费再度辍学后,他辗转来到广州,以替人抄稿、写信为生。



1925年郭化若以榜首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毕业时又以优秀代表身份在万人典礼上发言。

可以这么说,郭化若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凡有考试,他必拿第一,对于这样的人才,作为校长的蒋介石自然不会放过。

他曾经两次找到郭化若,想让他去给自己当秘书幕僚,没想到却被郭化若接连拒绝。

老蒋无奈又略带愠怒地质问他是不是加入了共产党时,郭化若虽心中一惊,却镇定自若说道:

“谢校长厚爱,但我身为军人应该战死在疆场上。”

事实上郭化若早在考上黄埔军校没多久时,就阅读了大量马列主义书籍,接触到了大量优秀党员,于是便毅然决然加入了共产党。

只不过当时组织出于安全考虑,建议他隐匿身份,直到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要求共产党人公开信息,郭化若才宣布自己的党员身份。



1927年,郭化若接受组织安排,远赴苏联进行军事学习。

在苏联学习期间,他听到毛主席和朱德带领红军在井冈山进行武装斗争的消息后,心潮澎湃,一心想要回国投身革命。

当时军校校长开出优厚的条件,劝他留校任职,可郭化若还是于1928年底回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祖国。

1929年春,他来到上海党组织处报到后,便主动要求前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工作。

在他得知毛主席和朱德的红军队伍,已经离开井冈山到赣南开辟新根据地时,又赶紧奔赴厦门,几经周折终于在当年8月到达龙岩,找到了红军大部队。

在毛主席身边

然而郭化若找到红军后,却没有见到自己最想见的毛主席,当时由于特殊原因,毛主席被迫离开红四军主要领导岗位,郭化若深感遗憾。



但好在他见到了朱德,朱德对这个黄埔高材生早就有所耳闻。

二人一见面,朱德便开门见山说道:

“你来得正好,第二纵队还没有参谋,他们求贤若渴,你先到二纵队当参谋吧。”

郭化若到了二纵队后没多久,就展现了出众的军事才能。

在一次战斗中他以炮干掉了敌人的总指挥,缴获武器装备600余件,部队行至东江时,由于二纵队队长牺牲,他被任命为纵队长。

但郭化若当上队长后,却很忧虑,因为他发现一些干部素质能力堪忧,管理不好队伍,更不会行军打仗,作风也不好。

郭化若之前就读过不少毛主席的文章,也十分赞同他的理念,更钦佩他一针见血的思维逻辑。

再加上红军大会上对于未来发展方向,大家各执己见,无法获得统一的思想,综合种种情况,郭化若十分着急。



于是他在大会上婉转提出,想要请毛主席回来主持大局的意见,会议后他便趁热打铁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派人连夜送到伟人的住处。

与此同时朱德、陈毅等人,也认为红军离不开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于是当年11月26日毛主席被任命为前委书记,重新主持工作。

毛主席回来见到朱德后,便问他:

“我听说有个叫郭化若的,是黄埔高材生,他现在在哪?我想见一见。”

朱德通知警卫员把人带来后,毛主席上前一步主动握住他的手说:

“给我写信的就是你吧,你提的建议很好,思路也很清晰,难得我们红军里又多了一位人才。”

这时朱德也笑着说:

“没错他是个人才,我正准备让他当我的参谋。”



没想到毛主席一转头看向朱德笑着说:

“哎,你是行伍出身,我是秀才当兵,还是让他跟着我吧。”

两人互不相让好半天,朱德无奈只得说道:

“那就让郭化若当红四军参谋处长,同时也做你的军事秘书,这样可以吧。”

毛主席也大笑着点头同意了。

于是郭化若便身兼两职,同时在毛主席和朱德身边工作,协助领导制订反“围剿”方案。

然而到了1931年,由于形势变化,郭化若离开了一线队伍。

第二年进入红军军事学校担任教官,同时他的“党票”也被取消了。

尽管遭受了人生重大打击,可郭化若并未怨天尤人,也不曾灰心丧气,他依旧兢兢业业地教学,并且多次被评为模范教师。

红军准备长征时,军校的训练部长钟剑伟更是力保他,才让其没有成为“留守人员”,长征结束后,他被任命为工农红军训练处处长



为了提高学员们的军事水平,他白天主力教学,讲沙盘,晚上编写训练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几个昼夜不眠不休后,他的健康状况出现严重问题。

或许是担心自己的身体耽误正常的教学工作,于是他给毛主席写了封信,毛主席收到信后,也很重视,回信嘱咐他注意调整工作节奏,同时也安排他到延安治病。

交接好手头的工作后,郭化若便来到了延安,见到毛主席后,主席先递给他一份电报稿让其修改,接着又说:

“化若同志,有人说你平时有些骄傲啊,你自认为如何呢?”

郭化若有些委屈地应道:

“主席,我连骄傲的资本都没有,到现在也没有对象,别人一听我不是党员,转头就走。”

毛主席沉思片刻后说:

“你是受了很多委屈啊,人也瘦了很多,先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之后有什么问题,随时找我谈。”



自那次谈话以后,毛主席就非常关注郭化若,组织部长陈云经过详细调查,弄清过往事实后,也为他恢复了党籍。

紧接着郭化若便被调整到重要岗位上,先后担任军委局局长,抗大分校校长等要职,他重回主席身边后,除了帮主席出谋划策外,还从事战略研究工作。

研究《孙子兵法》

1938年忻口一战失利后,毛主席反思了很久,他找到郭化若说:

“国民党将领中有一些思想顽固,保守者,他们听不进马列,更搞不清唯物辩证法。你能不能写点古代兵法案例,这样他们听得懂也好接受。”

郭化若点点头后,回去连夜就写出了《赤壁之战关于民族抗战的启示》《齐燕即墨之战的初步研究》等论文。



许多国民党将领看完这两篇文章后大为震惊,不少人甚至直接给杂志社寄信说:

“此文发人深省,让吾等醍醐灌顶。”

眼见郭化若的文章在军事领域引起了不小反响,毛主席觉得应该趁热打铁,于是便让郭化若对《孙子兵法》再进行深入研究。

话说伟人对于《孙子兵法》一直颇为重视,但他日理万机实在没有时间一一详解,于是作为高参的郭化若便接过任务。

在研究之前伟人特意对他说道:

“研究《孙子兵法》要注意与孙子所处的时代相结合,搞清楚他们的经济状况,思想意识,这样才能更深刻理解《孙子兵法》。”

而后的郭化若也不负毛主席所望,他写出了共4万字的《孙子兵法之初步研究》。

书中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对于《孙子兵法》进行全面的详解,毛主席看过之后非常满意,于是便推荐郭化若在抗日战争研究会上进行演讲《孙子兵法》。



自此之后郭化若的名字便和“孙子兵法”联系在一起,国民党内部不少将领更是人手一本这书,许多人拜读后,纷纷询问到重庆开会的周总理郭化若是谁,是不是郭沫若的兄弟。

周总理也是幽默地应道:

“他跟郭沫若没关系,更不是郭沫若的亲戚,是毛主席的高参,不过他在军事理论界的地位也相当于郭沫若在文坛的地位了。”

1939年,中共中央军委准备在延安举办参谋训练班,其中的“战略学”是训练班里的重头之重,训练班的负责人专门找到毛主席,希望伟人能给大家讲讲“战略学”。

但毛主席由于工作忙分身乏术,于是他便向训练班负责人推荐郭化若作为主讲人,在看到对方面露难色时,毛主席哈哈一笑说:

“你就放心吧,郭化若的水平不亚于我。”

由此可见毛主席对于郭化若的赞赏和信任。



大局为重

解放战争时期,郭化若主动向毛主席提出想要到一线去,毛主席答应后,他便被派往华东战场作为军区副司令员,而后又转入野战纵队担任纵队副司令员,纵队政委等职。

而郭化若发生本文开头不愿做主官,只做副职的事就发生在1946年,他刚到前线部队不久,陈毅决定让他担任鲁南军区司令员。

可郭化若考虑到未来内战爆发趋势,鲁南肯定是首当其冲的前沿阵地,但自己一直都属于后援幕僚角色,并不完全熟悉战场形势。

原先在鲁南工作的张光中、傅秋涛等同志比自己更了解情况,于是便提出自己可以当副职,为主官打下手。



不得不说郭化若这种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贪功冒进,凡事以大局为重的团结协作精神的确值得让人敬佩。

1948年8月郭化若被调到华野四纵担任政委没多久,淮海战役就拉开了序幕,直至次年1月国民党将领杜聿明被俘。

话说杜聿明被俘虏后,是一贯的傲娇看哪个四纵的干部都不顺眼,但当他听说郭化若来看他时,立即起身相迎。

两人相见后,郭化若客气对他说道:

“算起来您还是我的学长,我是黄埔四期毕业的。”

杜聿明也是满脸笑意,毕恭毕敬地应道:

“哪里哪里,您的大作我都读过,以古贯今,分析得条条入理,让人茅塞顿开。”



在跟郭化若深入交流数次后,杜聿明的情绪稳定下来,对于后续工作也配合很多。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评级时他听到自己可能会被选为“上将”的消息,便主动找到毛主席说:

“我一直都从事军事理论,在后方工作比较多,比起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将军们算不得有功绩。我还有个心愿就是想把《孙子兵法》里难懂的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打战时时间紧,现在安定下来了,请您同意我继续做这件事。”

毛主席沉思一会后便同意了,后来郭化若便被评为“中将”,而他也趁着当年在庐山养病的机会,重新拾笔,不但将《孙子兵法》13全部翻译完全后,还进行重新排版。

两年后毛主席读到他的这本新书后,也不禁感叹道

“古有孙子,今有郭子。”



作为毛主席曾经的高参,郭化若对于《孙子兵法》的研究能够得到伟人如此高的赞誉,由此可见毛主席对他是由衷地欣赏。

结语

1973年,郭化若重新复出工作后,毛主席钦点他为军事科学院副院长,接着他便开始带领一批工作人员编写战史。

郭老常挂在嘴边的话是:

“编写战史是一件老老实实的事情,容不得半点马虎和虚假,我们必须实事求是,不能为了省事,更不能抱有任何的侥幸心理。”

不得不说郭老严谨治学的态度也是相当令人敬佩,时至今日,他的《孙子兵法译著》仍然畅销,为后人学习《孙子兵法》的智慧提供优秀的参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