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年过七旬的周秀英,老伴去世后被儿子拒之门外,只得住在女儿家里。

五年来,女儿一家对她无微不至,而儿子却从未登门。

"妈,您看这补品怎么样?"一天,儿子突然出现在门口,满脸笑容。

"老家拆迁了,补偿款不少呢。"随着拆迁款到账日期临近,儿子的拜访越发频繁。

周秀英看着他殷勤的背影,心中泛起一丝涟漪:"这孩子,怎么突然孝顺起来了?"



01

院子里的梨树开花了,洁白的花瓣随着春风飘落,周秀英坐在藤椅上,眯着眼睛望着这美好的春景。七十四岁的她,皮肤虽有些褶皱,但面色红润,眼神明亮,头发整齐地盘在脑后,一副安享晚年的模样。

"妈,喝水。"周海燕端着一杯温水走过来,将杯子放在母亲手边的小桌上,顺手拿起一条薄毯搭在母亲腿上,"春天乍暖还寒,别着凉了。"

"我好着呢,你忙你的去吧。"周秀英笑着说,但还是感激地接过水杯。

这是她在女儿家的第五个年头了。自从老伴张根生去世后,她的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天,她正在厨房里准备晚饭,忽然听见卧室里传来"砰"的一声,她放下手中的活儿跑过去,就看见张根生倒在地上,脸色发青。虽然救护车很快就到了,但还是没能救回他的命。

医生说是突发心梗,太突然了,谁也没料到。那一夜,周秀英一个人守在太平间,望着老伴安详的面容,五十年的婚姻生活在脑海中一幕幕闪过,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掉下来。

"妈,别哭了,"儿子周海涛站在一旁,有些不知所措,"爸走得挺安详的,没受罪。"

周秀英点点头,抹了抹眼泪。她知道儿子说的没错,可心里的那份失落与空虚却怎么也填不满。张根生走后,家里一下子变得空荡荡的,每天晚上,她都睡在床的一侧,习惯性地留出另一边的位置,却再也等不到那个温暖的身体。

几个月后,周秀英实在受不了这种孤独,便提出想去儿子家住一段时间。

"妈,我和淑芬都上班,家里没人照顾你,再说房子也小,没有多余的房间。"周海涛为难地说。

"我不用人照顾,也不占地方,睡沙发就行。"周秀英恳求道。

"妈,你知道现在的年轻人都追求自己的空间,你在家里,我们多不方便啊。"周海涛叹了口气,"你一个人在家不也挺好的吗?想吃什么就做什么,想睡就睡,自由自在的。"

周秀英沉默了,她明白儿子的意思。她慢慢站起身,说:"行,我懂了。"

就在那时,女儿周海燕得知此事,立刻打来电话:"妈,来我家住吧,我和建国商量好了,二楼的房间收拾出来给您住。"

起初,周秀英有些犹豫,她不想给女儿家添麻烦。但女儿再三坚持,还亲自来接她。就这样,她搬进了女儿家,这一住就是五年。

这五年里,周秀英感受到了久违的家庭温暖。女儿和女婿都非常孝顺,女婿李建国更是把她当成亲妈一样对待。每天早上,李建国都会给她熬一杯枸杞红枣茶;周末,女儿会带她去公园散步;家里但凡有什么好吃的,总会先给她盛一碗。

"姥姥,看我给您带了什么!"外孙女小雨蹦蹦跳跳地跑进院子,手里举着一束鲜花。

"哎呦,我们小雨真有心。"周秀英笑着接过花,心里甜滋滋的。

小雨今年十六岁,正是花季年龄,活泼开朗。虽然不是亲外孙女,但这孩子从小就跟着周秀英亲,家里有什么好吃的点心,总会偷偷藏一份给姥姥。平日里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周秀英房间去问候,让她倍感温暖。



"姥姥,妈妈说今天她加班,让我陪您去菜市场,您想吃什么,我给您买。"小雨坐在周秀英身边,亲昵地挽着她的胳膊。

"那就去买些青菜回来,再买点排骨,给你们炖汤喝。"周秀英高兴地说。

自从住在女儿家,周秀英最大的快乐就是给全家人做饭。虽然女儿和女婿都说让她享清福,不用操劳,但周秀英却觉得这是她力所能及为这个家做的事情。每天早上,她总是第一个起床,给全家人准备早餐;中午,她会提前将晚餐的食材备好;到了下午,又开始忙活晚饭。这种有规律的生活,让她感到充实而满足。

相比之下,儿子周海涛这几年来甚少登门。开始时,每逢过年过节,他还会带着儿媳妇来看看,但后来连这点表面功夫也懒得做了。一年到头,也就是在母亲节那天,打个电话问候一声,连面都见不上。周秀英虽然心里难过,但也渐渐看开了。人老了,就得认命,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强求那些没有的情感呢?

"妈,今天街道办的张主任来电话了。"周海燕走到院子里,表情有些兴奋。

"哦?他找我什么事?"周秀英放下手中的针线活。

"是关于老家那边的事。"周海燕压低声音,"听说要拆迁了,张主任说最近会通知开会讨论补偿事宜。"

周秀英愣了一下,眼前浮现出那个住了大半辈子的老房子。那是当年她和张根生结婚时分到的单位房,八十年代的建筑,虽然简陋,但承载着太多回忆。儿子和女儿都是在那个小院里长大的,每一寸地方都记录着他们的欢笑和泪水。自从老伴走后,她就再也没回去住过,房子一直空着,偶尔请邻居帮忙打扫一下,免得落灰太多。

"拆迁啊..."周秀英喃喃道,一时间心情复杂。

"嗯,估计补偿款不少呢。"周海燕说,"那个位置现在可是黄金地段,听说每平米补偿至少两万。"

"钱不钱的无所谓,那房子里有我和你爸一辈子的回忆啊。"周秀英叹了口气。

"我知道,妈。但房子总归是要拆的,这是城市发展需要。"周海燕安慰道,"您别太伤感了。"

周秀英点点头,不再多言。年轻人不会理解老人对故土的依恋,那些看似不值钱的老物件,在她眼里却是无价之宝。不过,她也明白,时代在进步,城市在发展,旧的总要让位于新的,这是规律,怨不得谁。



几天后,老街坊王婶打来电话,声音中透着兴奋:"秀英啊,听说了吗?咱们那片真要拆了,而且补偿特别高,听说每户至少能拿到二百多万呢!"

"是吗?"周秀英有些意外,虽然之前也听说过拆迁的消息,但从未如此具体。

"可不是嘛,都传开了。你那房子得有七八十平吧?补偿款肯定不少。"王婶继续说道,"你抓紧找人把房本找出来,别到时候手忙脚乱的。"

放下电话,周秀英若有所思。二百多万,对她来说是笔巨款,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虽然现在住在女儿家很舒心,但她始终觉得自己是个外人,没法完全放开手脚。有了这笔钱,她起码可以负担自己的生活开销,不用事事依靠女儿,也能给女儿减轻些负担。

"妈,在想什么呢?"周海燕从厨房出来,看见母亲出神的样子,关切地问道。

"没什么,就是在想老房子的事。"周秀英回过神来,笑着说。

"您别担心,到时候我和建国会帮您处理好一切的。"周海燕拍拍母亲的手,"拆迁款下来后,您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我们绝不干涉。"

周秀英看着女儿真诚的眼神,心中一暖。她知道,女儿从不会打她钱的主意,这几年来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她,从未有过任何怨言。相比之下,儿子周海涛简直判若两人,五年来难得露面,连个电话都是敷衍了事。

"我知道。"周秀英握住女儿的手,感激地说。

就在这天晚上,一个意外的客人出现在了周海燕家的门口。

02

"叮咚——"门铃声突然响起,打破了宁静的夜晚。

"谁啊,这么晚了。"李建国正在看电视,不情愿地站起身去开门。

周秀英放下手中的毛线,好奇地朝门口望去。当看清来人时,她愣住了——门口站着的,竟是五年未曾登门的儿子周海涛。

"妈!"周海涛一脸笑容地快步走进来,手里还提着几个精致的礼品袋,"我这不是刚下班吗,想着好久没来看您了,就顺路过来了。"

周海燕从厨房探出头来,看到哥哥也是一愣,随即回过神来招呼道:"哥,你来了?快坐吧,我正好做了晚饭,一起吃点?"

"好啊好啊。"周海涛热情地回应,然后转向母亲,"妈,您看起来气色不错啊,这几年在小妹家住得还习惯吗?"

周秀英点点头,心里却有些疑惑。儿子这突如其来的热情让她感到陌生,与五年来的冷漠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您别见怪,这些年工作忙,照顾您少了。"周海涛在周秀英身边坐下,递上一个精美的盒子,"这是我特意给您买的补品,听说对老年人身体好。"

周秀英接过盒子,轻轻放在一旁,淡淡地说:"你工作忙,我理解。"

饭桌上,周海涛表现得异常热情,不停地给母亲夹菜,嘘寒问暖,甚至详细询问起母亲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这反常的态度让周海燕和李建国也感到诧异,饭桌上的气氛有些微妙。

"对了,妈,我听说咱们老家那边要拆迁了?"周海涛状似无意地问道,眼睛却紧盯着周秀英的反应。



周秀英慢慢放下筷子,抬头看了儿子一眼:"你也知道了?"

"嗯,街坊邻居都在传这事。"周海涛故作轻松地说,"听说补偿款不少呢。"

"是啊,王婶前两天也打电话说起这事。"周秀英平静地回答。

"那房子是您和爸的名字吧?"周海涛继续问道。

"嗯,当年单位分房,写的是我和你爸两个人的名字。"周秀英回忆道。

周海涛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妈,我觉得您一个人住在妹妹家也不是长久之计,要不...搬回来和我们一起住吧?反正我家现在也宽敞了,去年刚换了个大房子,一百多平呢,给您腾出一间主卧都没问题。"

此话一出,餐桌上顿时安静下来。周海燕握紧了筷子,眉头微皱;李建国则低头喝汤,不发一言;就连小雨也停下了吃饭的动作,疑惑地看着舅舅。

周秀英面无表情地看着儿子:"怎么,现在不嫌我碍事了?"

"妈,您这话说的,我什么时候嫌您碍事了?"周海涛有些尴尬地笑道,"我这不是工作稳定了,有能力孝敬您了嘛。"

周秀英没有答话,只是低头继续吃饭。周海燕看出母亲的不快,赶紧转移话题:"哥,听说你们公司最近效益不错?"

周海涛顺势聊起自己的工作,不再提及接母亲回家的事情。但在整个晚饭过程中,他的目光仍不时地落在周秀英身上,似乎在揣摩母亲的想法。

饭后,周海涛起身告辞,临走时又恳切地对周秀英说:"妈,您好好考虑考虑我的提议。儿子才是最应该赡养的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