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市武侯区,一所九年一贯制民办学校以“芙蓉花开”为品牌名,将党建基因深植教育沃土。这所办校仅六年的年轻学校,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文化浸润为路径,探索出一条党建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成为新时代基础教育领域党建创新的生动样本。
铸魂:以“芙蓉花开”解码新时代党建育人密码“芙蓉花开”品牌的诞生,是党建引领与地域文化的双重赋能使然。学校党支部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办学治校的治理效能,以“党辉照耀、芙蓉映照”为双核驱动,构建起“1236”党建工作体系:即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1个根本目标,夯实思想铸魂、组织强基2大工程,打造阵地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3大支柱,实施思想引领、红色传承、服务提质等6大行动。
品牌内涵深度诠释新时代教育使命:党辉如阳光般穿透教育肌理,指引办学方向;芙蓉如根系般深扎蓉城土壤,彰显文化自信。通过“双培双带”机制,学校实现党建与业务的螺旋式上升——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骨干,党员教师带头承担教改课题,党组织带领破解发展难题。近年来,学校党员教师在省级以上教学竞赛中获奖21人次,形成“党员示范课—骨干研讨课—青年教师比武课”三级教学创新链。
强基:构建“三维立体”党建育人新格局
学校创新构建“组织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三维立体党建格局。在组织体系上,建立“党支部—党小组—党员责任区”三级网格,将12个教研组、29个教学班纳入网格管理,实现党组织对教育教学的全覆盖。课程体系方面,开发“芙蓉红”系列校本课程,将党史教育融入语文、艺术等学科,打造《芙蓉花开·红色记忆》等6门精品思政课程,其中《蓉城里的红色印记》获评成都市优秀校本课程。
实践体系突出沉浸式育人特色。建立“行走的思政课”实践地图,串联建川博物馆、战旗村等12个红色教育基地,形成“课前研读+现场体验+课后思辨”教学模式。学生宣讲团走进社区开展理论宣讲58场,自编自导的红色情景剧《芙蓉花开映初心》在区级展演中引发热烈反响。这种将党建元素转化为教育场景的实践,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可触可感。
融合:打造“党建+”教育生态共同体
学校创造性实施“党建+”融合工程,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在“党建+家校共育”方面,建立全区首个党员家长小组,29名家长党员深度参与学校治理,联合开展“家校红色沙龙”14期,破解课后服务、心理健康等难题23项。“党建+社区共建”模式成效显著,与马家河社区共建“芙蓉少年志愿服务站”,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治理实践1560人次。
教育援藏成为检验党建成色的试金石。四年来,学校累计向甘孜州4所小学捐赠物资40余万元,党员教师赴藏区送教60余节,开发“云端思政课堂”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域共享。这种教育帮扶不是简单的物资输送,而是通过党建结对构建起“组织共建、师资共育、课程共享”的长效机制。
赋能:涵养风清气正的教育政治生态
学校将廉洁文化建设作为党建品牌的底色工程。创新建立“四维监督”体系:纪检委员列席校务会实施过程监督,家长监督员参与重大事项决策,学生监督岗收集日常意见建议,第三方机构开展年度廉洁风险评估。在重点领域筑牢“防火墙”,食堂实行“三方比价”采购制度,课后服务推行“课程菜单+家长点单”模式,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师德师风建设形成特色范式。建立教师廉洁档案69份,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开展“廉洁从教四个一”行动:每日阅读廉洁箴言、每周分享育人故事、每月进行廉洁自查、每学期签订承诺书。青年教师培养实行“双导师制”,既配备教学导师,又配备廉政导师,确保教师队伍既业务精湛又作风过硬。
“芙蓉花开”品牌的实践,为新时代中小学党建提供三重启示:政治引领的转化力——将党的教育方针转化为具体的育人场景,使“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落地为可见的教育行动;文化浸润的感染力——在地域文化中寻找党建载体,让红色基因传承既有政治高度又有情感温度;系统思维的组织力——通过机制创新打破党建与业务的“两张皮”,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成都盐外芙蓉学校正以“党建品牌2.0”建设为契机,启动“数字党建”工程,开发智慧党建平台,打造VR红色教育基地,让党建插上信息化翅膀。这种守正创新的探索,不仅让“芙蓉花开”品牌绽放出时代光彩,更为基础教育领域党建创新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方案。正如学校党支部书记曹晓莉所言:“我们要让党建成为看得见的生产力,让每朵‘芙蓉’都能在党的阳光下绚丽绽放。”(投稿:中共成都市武侯区盐外芙蓉学校支部委员会;作者:冯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