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看视频)
“以前退休后只能在家带孙子,现在社区开了老年大学,我每周都来学画画、跳舞,认识了不少朋友,生活充实多了!”在安宁区银滩路街道营门滩社区三楼的书画教室里,65岁的居民李女士正专注地跟着老师学习基础画法,她笑着对记者说:“这儿器材齐全,老师也专业,我们老年人都爱来!”
老年大学让银龄生活添色彩
走进营门滩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三楼的“次第花开”老年大学授课点一片热闹景象。这里电脑、投影、乐器等教学器材一应俱全,为老年人搭建起了求知求乐的舞台。在“银龄妙学”书画课堂上,老师正在教授樱桃画法。“注意用笔要轻重有度,先点后勾。”他耐心地指导着前来上体验课的学员。“我一直喜欢画画,以前没机会系统学,现在社区开了这个课,可算圆了我的梦。”正在画画的一位学员说。
“我们社区老年大学的老师都是就地取材,从辖区挖掘出来的‘达人’‘能人’‘贤人’,他们特别热心,课程也丰富得很。”安宁区银滩路街道营门滩社区党委书记焦慧笑着介绍道,社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利用场地资源与硬件设施优势,通过完善“硬件”提升“软件”服务品质,全力营造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浓厚氛围。
除了常规课程,社区还定期开展“银龄妙学”系列活动涵盖书画、音乐、运动、礼仪、健康、舞蹈等多个篇章。“巧手扎锦绣 布里染斑斓”主题的非遗扎染活动,“纸鸢绘梦 廉影翩跹”主题手作活动等一场场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让老人们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AI课堂为童趣成长赋能
下午3点半,社区三楼的儿童活动区传来阵阵欢声笑语。“AI法宝机器人”公益课堂准时开课,20多个小朋友围着这个白色机器人互动。“法宝”机器人先和孩子们点名互动,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随后它展开了这节课的授课内容——带孩子们走进相似博物馆,给孩子们展示三张相似图片,让他们找出图片中不同的点。
记者好奇地走近观察,了解到这款“法宝”机器人采用的是全球领先的“AI 双教模式”,它依托先进的人脸识别算法,能够自主授课,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与孩子们保持着良好的互动,精准捕捉每一个孩子的表情、动作和声音,随时调整教学节奏与内容,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到了知识。
“现在这个机器人把辖区小班和中班幼儿园的孩子都录入系统里了,里面的课程也已编写好,适应幼儿园小朋友的课程,每个班都有16节课,可以让辖区的幼儿提前接触到人工智能带来的全新体验,更好地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社区工作人员介绍道。记者注意到,活动区域的地面都做了软包处理,角落的书架上摆满了绘本,处处体现着对儿童的关爱。
面对辖区双职工家庭多、困难家庭孩子看护难的问题,营门滩社区积极谋划,将目光聚焦到孩子们的课后时光。依托党群服务阵地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开办了“四点半课堂”和课后托管班。除了智能托管班,社区还联合海丝铂幼儿园每周三下午开展“AI法宝机器人”公益课堂,联合阳光小学每周四下午推出舞蹈、音乐等课后延时服务。“孩子爸妈工作忙,以前放学后没人管,现在社区的托管班解决了大问题,课程还这么有趣,孩子特别喜欢来。”家长张女士感激地说。
场馆改造让居民健身有去处
“好球!”在社区四楼乒乓球活动室里,63岁的居民向军身着专业的运动短袖,脚蹬轻便的乒乓球鞋,手中紧握球拍。只见他身形矫健,一个箭步上前,手臂猛地一挥,一记势大力沉的扣杀,引得围观的球友们阵阵喝彩。
此前,居民们还在为没有固定的乒乓球活动室发愁。社区得知这一情况后,迅速行动起来,多次召开居民议事协商会商讨解决这一问题。短短一周时间乒乓球活动室就改造完成了,从计划构想到落地实施,乒乓球场地焕然一新。宽敞明亮的空间、崭新的球桌,每天都吸引着众多居民前来切磋球艺,小区乒乓球微信交流群里更是热闹非凡,球友们每天都会在群里分享打球的心得。
“大家一听说要改造球馆,积极性特别高,主动提出众筹乒乓球桌。”焦慧回忆道。向军对记者说:“社区对我们非常关心,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场地,免费水电暖,让我们有固定的地方打球,大家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会交流一些打乒乓球的技巧和老年人生活方面的问题,不但强身健体,同时也让我们精神文明有了强化和提高。”
“球场是大家一起打造的,我们每次打完球都会自觉把垃圾带走,维护好环境。”正在打球的一位居民说。不仅如此,乒乓盛达公馆乒乓球协会的会员们还希望发挥余热,“我们想通过老年大学开设乒乓球培训班,或者给老年大学代授课,把全民健身的快乐传递给更多人。”协会负责人满怀热情地表示。
营门滩社区的“幸福密码”是什么?答案就在社区门口的红色展板上:党建引领,多元共治。“营门滩社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志愿服务活动为抓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作为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区将开设青年夜校,为平时没有时间锻炼的年轻人搭建平台让他们学习健身。”焦慧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安宁区银滩路街道营门滩社区坚持靠前服务,主动对接居民需求,积极调动党员干部、居民群众、辖区共建单位等多方力量,提供多元化精准化的志愿服务,持续优化提升“一老一小”服务水平,把暖心服务送到“家门口”。
■记者手记
营门滩社区聚焦“一老一小”,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依托社区特色活动阵地,整合多方力量,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结合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年龄结构等特点,因地制宜,创建家门口的“老年大学”、引入AI课堂、开设托管班、打造乒乓球活动室。从老人执笔学画的专注,到孩子与机器人互动的欢笑,再到乒乓球室里的邻里切磋……营门滩社区用“小切口”服务“大民生”,让“一老一小”的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未来,期待社区持续以多元共治为手段,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不断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让这份“幸福密码”发挥更大效力 。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彭美姣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