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国产汽车在悬架系统的研发与调校上始终面临“卡脖子”难题。尽管中国车企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快速崛起,但底盘技术尤其是高端悬架系统的短板,始终是制约国产车品牌溢价和驾驶体验的关键因素。消费者普遍认为,国产车在操控性、滤震细腻度上与德系、日系车型存在明显差距。
客观来讲国产车底盘确实做得比较差强人意,毕竟底盘不像发动机有具体的参数信息,一套好的底盘系统往往都是经过几十上百年的不断调校,国产车底盘技不如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但是,比亚迪的磁流变悬挂却有望让国产车底盘技术从短板实现超越的质变。那么,什么是磁流变悬挂呢?
磁流变悬挂并不是新技术
严格来讲,磁流变悬挂并不算是什么“黑科技”,就是将传统悬挂阻尼桶中的液压油换成了磁流变液,这种液体内含微小磁性颗粒,在磁场作用下可在毫秒内从液态变为半固态,其黏度可在千分之一秒内响应磁场变化。当电流通过电磁线圈时,磁性颗粒瞬间排列成链状结构,使液体从液态变为类固态,通过精确控制电流强度,系统可实现悬挂阻尼力的无级调节。
相比传统液压或空气悬挂,磁流变悬挂有着响应更快、调节范围更大、更精准等特性。具体来看,传统液压悬挂调节周期约100ms,而磁流变悬挂仅需5-20ms,相当于人类眨眼速度的1/10;另外,相比空悬系统来说,磁流变悬挂还能降低约30%的能耗,对电动车续航里程也更友好;最重要的是,磁流变悬挂还能实现全场景适配,调节精度可达到1000+级,远超传统悬架系统。
即便如此,磁流变悬挂也并不是什么新技术,凯迪拉克、法拉利等品牌也早就掌握该技术,但也正是因为磁流变悬挂技术掌握在少数豪华品牌手里,所以这些豪华品牌都将磁流变悬挂卖得贼贵,普通人根本无法享受。
如今,比亚迪也已经掌握了磁流变悬挂技术,更将融合其自研的云辇-Z将磁流变液与高压电控系统相结合,实现更高效的能量回收与热管理。且相比法拉利、凯迪拉克等豪华品牌,比亚迪还能基于车辆搭载的多传感器融合AI预瞄算法,提前识别路况并优化阻尼。
除了比亚迪外,国产品牌近些年在悬挂系统上也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在智能底盘的研发上,华为的途灵底盘、智己的灵蜥数字底盘、星途的飞鱼底盘、蔚来的天行底盘、理想的魔毯底盘等,都是利用用路面数据改变悬架效果,提高有别于传统减振器的舒适性和操控性。
但是,要实现提前分析路况,提前修改悬架软硬高低,除了AI算法外,空气悬架和CDC阻尼减振系统便成了刚需,导致成本很难得到控制,这些所谓的智能底盘也只能存在于高端车上。所以,想要让中低端市场也能用上好的底盘,不需要空悬和CDC的磁流变悬挂就成为了最优解。
规模化应用,比亚迪要将磁流变悬挂价格打下来
比亚迪掌握了磁流变悬挂技术后,带来的影响自然就是技术壁垒的瓦解与行业洗牌,比亚迪的规模化应用将推动磁流变液、电磁阀等供应链国产化,通过垂直整合供应链,将成本控制在传统豪华品牌方案的三分之一。
这就意味着,未来30万元级车型就可标配过去百万豪车专属技术,同时还能倒逼合资品牌降价,让依赖空气悬挂维持高溢价的传统豪车面临挑战。另外,比亚迪将磁流变悬挂运用到市场之后,国产友商也必定会纷纷跟上,加大对磁流变悬挂的技术研发,让国产底盘技术整体向上发展,填补国产车相比外资车的最后一块短板。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磁流变悬挂外,前段时间比亚迪还曝出了将自研双腔空气悬挂。根据官方申报的文件显示,比亚迪将在中山建设双腔空簧闭式智能悬架生产线,不仅年产能达到120万套,还有5000万与之相配套的汽车零部件,也就是30万辆汽车的产能,预计今年上半年正式投产。
由此来看,车轱辘个人估计以后比亚迪“汉唐”以上的高端车,应该会用上比亚迪自研自产的双腔空气悬挂,而“汉唐”以下的中低端车大概率将用上磁流变悬挂。这么来看的话,今年比亚迪的主旋律是依托天神之眼卷“智驾”,明年内卷的方向就是磁流变悬挂了,这对友商来讲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
比亚迪磁流变悬挂的推出,不仅是一款产品的创新,更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定义市场”的战略转折。当悬架系统这一传统短板转化为长板,国产车在全球市场的话语权将迎来质的飞跃。未来十年,这场由磁流变悬挂引发的技术革命,或将成为中国汽车走向高端化的关键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