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赖 睿文/图
“泰兴号”出水的青花瓷盘。
4月9日下午,由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指导、北京青年文学协会主办、泰兴号海洋文化馆承办的“新时代海洋文学主题创作研讨会”在北京鸟巢文化中心泰兴号海洋文化馆举办。
活动伊始,文化界学者、专家、网络作家参观了泰兴号海洋文化馆馆藏陈列。精美的德化青花瓷盘、泥质黄陶罐、官窑三足洗等“泰兴号”沉船出水文物令人目不暇接,一些器物上甚至还留存着海底贝类的痕迹。走进馆中特别设置的几个“船舱”,大家沉浸式感受这艘清代商船承载的历史记忆——从“泰兴号”瓷器的荣归故里,到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交融,文物背后的故事为文学创作提供了鲜活素材。
在主题分享环节,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文化国际交流专委会主任郑长来讲述了“泰兴号”从1822年沉没到2018年文物回归的过程。在他看来,“泰兴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标志,承载着中华海洋文明的重要记忆,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讲好中国故事的独特文化IP。
1822年1月,一艘满载香料、丝绸、茶叶、瓷器和2000余名乘客的中国巨型三桅帆船“泰兴号”从福建厦门港启航,驶向东南亚印尼海域,在贝尔威得浅滩触礁沉没,造成1800余名乘客和船员遇难。直到1999年,“泰兴号”沉船在南海海域被发现并打捞出水。打捞出水的瓷器数量之巨、保存之完整,世界瞩目。
一段19世纪中国海洋贸易史也随之浮出水面。“泰兴号”沉船长约62米,排水量达1350吨,载重量达1000吨,是当时少有的巨型中国帆船。有学者认为,“泰兴号”可视作绵延2000多年的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后的“帆影”。
打捞出水的器物非常丰富,其中大多数为陶瓷器。瓷器以青花瓷为主,还包括白釉、五彩、青褐釉瓷器以及宜兴紫砂等。这些瓷器大都是18世纪和19世纪初德化生产、用于出口的青花瓷,主要以青花盘、碗、杯、碟、罐、盖碗等日用瓷为主。遗憾的是,这些瓷器流散在世界各地,国内鲜有收藏。
“泰兴号”文物的回归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郑长来回忆说,在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他多次往返北京与伦敦,费尽周折,几乎倾囊而出,终于在2018年11月,从英国联邦贵金属公司整体购入“泰兴号”商船上的12万件德化青花瓷,让漂泊海外的文物重新回到国人手中。
此后几年间,“泰兴号”珍贵瓷器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航海博物馆、德化陶瓷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等机构,并通过展览、研讨会等形式,得到了广泛关注。
“泰兴号”是19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外经贸活动的重要见证,体现了中国帆船在远洋贸易中的地位,也证明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海洋大国。在郑长来看来,“泰兴号”从历史走到今天,应当被更多人看到,以唤起大众的海洋文明记忆,增强全民海洋意识。
近两年,类似“新时代海洋文学主题创作研讨会”这样的活动,经常在泰兴号海洋文化馆举办。围绕“泰兴号”文化IP,郑长来认为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立足于“‘泰兴号’海洋文化再出海”的主题,他希望能够推出涵盖历史展陈、影视创作、科教基地等板块的内容和活动,以文物连接古今,沟通中外,讲好中国海洋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