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世界最早的女性主义作品竟起源于黑暗的中世纪?悲壮的特洛伊战争在中世纪被以怎样的方式描绘呈现?亚瑟王和圆桌骑士创造了什么奇迹,又何以分崩离析?机敏、狡黠的列那狐,在中世纪本是残忍邪恶的象征?为何西方世界的龙总在神话中频频出现,并如此残暴?
新书《大英博物馆:讲故事的中世纪神话艺术》中收录了由中世纪最优秀的作家创作、拓展,并配有数百张艺术家精美插图的40个西方中世纪经典神话与传说故事,带领我们穿越充满奇幻色彩的童话、骑士冒险、神秘事件乃至著名的创世神话,引领我们探究民间传统与宫廷礼仪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展现古老的传说究竟如何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更为神秘、奇幻。
摘自《大英博物馆:讲故事的中世纪神话艺术》
文 | [英]钱特里•韦斯特维尔
讲述特洛伊王子特罗勒斯的
双重悲伤,
他是特洛伊国王普里阿姆之子,
他的爱情冒险如何将他引向
从悲痛到幸福,然后再到绝望。
乔叟,《特罗勒斯与克丽西德》
W.W.斯基特(W.W.Skeat)编校
杰弗里·乔叟是英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最著名的作品是《坎特伯雷故事集》,尽管许多评论家认为悲剧爱情诗《特罗勒斯与克丽西德》才是他最杰出的作品。这个故事发生在特洛伊城被战火摧毁前几个月的背景下,有关一段“双重的悲伤”,使得乔叟在叙述时也不禁流泪。特罗勒斯是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的幼子,而克丽西德是祭司卡尔克斯的女儿。两人都是身材匀称、端庄高贵的典范。特罗勒斯是特洛伊军队的英勇骑士,他“非常英俊”,有着光滑的头发、方下巴和适合戴盔甲的长颈。他广受欢迎,尤其受宫廷年轻女士的喜欢,但他也“自负如孔雀”,对女性保持疏离,蔑视那些屈服于女性魅力的男人,因此他注定会一败涂地。克丽西德,她是一个天使般美丽的年轻寡妇,唯一的缺陷是明显的一字眉。但她迷人、擅长雄辩,而且备受人们追捧,尽管有暗示表明她在爱情上可能缺乏一定的忠诚度。她的父亲是一个叛徒,得知特洛伊城将来会被毁灭的预言后,背叛了特洛伊并投靠了希腊一方,只求自保。克丽西德被留在特洛伊城内,没有男性保护者,面对着卡尔克斯的背叛所带来的后果。
图7-4-2 特罗勒斯和克丽西德的爱情约会,《特洛伊覆亡史》大英图书馆馆藏手抄本15477,第35页背面
就在这时,两人在神庙的春季节庆活动中相遇。当特罗勒斯看到克丽西德端庄娴静地身穿黑色丧服时,他被“强烈的渴望和情感”所打动。这对这位年轻的战士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他成了极度相思的受害者,许多诗句都充斥着他的悲叹与痛苦,直至最后,他所能做的只有祈求死亡。幸运的是,他的朋友潘达鲁斯是克丽西德的叔叔,此人出面帮忙并承诺安排两人见面。他在他们之间传递了信件,但克丽西德并不容易被打动。当特罗勒斯似乎已经恢复了战斗的能力,在最近的一场战斗中杀死了许多希腊人并凯旋而归时,他们之间的关系才有所进展。克丽西德观看着他的胜利游行,印象深刻,但她不想放弃自由,仍然避免与他见面。最终,过去曾警告过特罗勒斯要保护侄女荣誉的潘达鲁斯,使用了诡计(包括一个陷阱门),在一个晚上把两人带到私人房间里(见图7-4-2)。特罗勒斯唱起了他的爱和忠诚,克丽西德终于被他俘获;他们度过了幸福的第一夜。
图7-4-3 特罗勒斯之死,《古代史》,一部包括特罗勒斯故事元素的特洛伊传奇历史记录(那不勒斯,1325—1350年),皇家手抄本20DI,第144页正面
两人的约会越来越多,但这段恋情却很快就结束了,因为克丽西德的父亲希望女儿能在特洛伊城遭受灾难之前离开,于是他安排了一次俘虏交换,让克丽西德从城中被释放出来。特罗勒斯陷入了绝望的状态,威胁着要自杀,但克丽西德安慰他,并承诺永远忠诚。她含泪离开特洛伊城,不久后计划逃回去和她的情人在一起。但是希腊英雄狄俄墨德斯,特罗勒斯的死敌,说服她留下来,并向她表白爱意。因为认为自己再也见不到特罗勒斯了,她听从父亲的建议,转而对狄俄墨德斯的倾心,并在他的一场与她前情人的战斗中受伤后悉心照顾他康复。与此同时,特罗勒斯徒劳地等待着她的回归,但他的妹妹告诉他,她梦到克丽西德在希腊人中找到了一位新的情人,他的心情更加沉重。失望的特罗勒斯谴责女性的反复无常,并毫不顾及自己的安全,独自杀死了大量敌人。最终,他死在阿喀琉斯手中,后者打伤了他的马,然后斩断了他的头颅(见图7-4-3)。
莎士比亚的戏剧《特罗勒斯与克丽西德》(Troilusand Cressida)或许更为现代观众所熟知,它除了从乔叟的作品中获取创意,也从各种中世纪来源中汲取灵感。事实上,特罗勒斯这个角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荷马的《伊利亚特》,他还出现在其他古希腊作家的作品中,有时被描述为一个男孩子(Andropais)。其中有一个版本中还包含预言,即特洛伊城的命运与其王子的命运紧密相连,如果特罗勒斯在20岁之前被杀,那么特洛伊城也将随之倒塌。因此,特罗勒斯死在阿喀琉斯之手就注定了与他同名的城市的命运。但是这些古典版本与中世纪的记载有很大不同,其中根本没有提到爱情故事。
图7-4-4 “特罗勒斯为了和他的女士分别而做出的那悲惨的求爱”,李德戈特《特洛伊纪事》(伦敦,约1460年),皇家手抄本18DⅡ,第87页正面
公元5或6世纪的拉丁文作品《特洛伊城衰亡史》声称是荷马《伊利亚特》中提到的特洛伊祭司戴厄斯·佛里癸俄斯所写的一份希腊文的目击者记录的翻译。尽管它的来源值得怀疑,但在中世纪,佛里癸俄斯的记述被认为是更可靠的来源。它包括对特罗勒斯和克丽西德(佛里癸俄斯称其为布里塞蒂达)的详细描绘,乔叟的描写——包括一字眉,就是基于这个版本。然而,它也没有提到爱情故事。最早记载这个故事的是圣莫尔的伯努瓦用法文所著的《特洛伊罗曼史》,他说这个版本是基于佛里癸俄斯的。在这首超过三万行的诗歌中,特罗勒斯和布里塞蒂达的故事散布在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之间的战争和密谋之中。有人认为,贝努瓦将它包含在其中是为了缓解和打破无尽战斗场面的单调。西西里历史学家吉多·德莱科隆(Guidodelle Colonne)则在拉丁文版的《特洛伊覆亡史》中提供了一种更具道德教化意义的版本,它被李德戈特改编在他的《特洛伊纪事》中。这些作品将特罗勒斯的忠诚与克丽西德的反复无常对比,将他们的故事描绘为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不明智决策的许多悲剧之一。
图7-4-5 第四卷的第一页,杰弗里·乔叟《特罗勒斯和克丽西德》(英格兰,15世纪早期),哈利手抄本2280,第57页正面
大英图书馆的一本李德戈特作品集包含了情人在特洛伊城门外分手的插图(见图7-4-4),它是一系列杰出的插图和前任所有者留下的丰富标记的一部分,而这一切使得这部手抄本变得生动有趣。它所包含的第一幅插图是威廉·赫伯特爵士(Sir William Herbert)——第一任彭伯克伯爵和他的妻子安妮在一个国王面前跪拜的画面,因此这一卷被认为是他们在1460年左右订购,以此作为送给年轻的亨利六世的礼物的。他的父亲亨利五原本委托李德戈特创作《特洛伊纪事》,这是特洛伊传说的英文版本,旨在赞美英语与兰开斯特王朝神话般的特洛伊起源。由于亨利六世在1461年被废黜,这本书没有按原计划呈献给他,而是通过赫伯特家族的女儿传给了诺森伯兰伯爵珀西家族。一个世纪后,这本书被加入了珀西家族编年史以及更多的图片。伊丽莎白时代,这本书是拉姆利勋爵(Baron Lumley)约翰的财产,他是一位资深的收藏家,拥有当时英格兰最大的图书馆之一。詹姆斯一世的儿子亨利·弗雷德里克——最高产的皇家收藏家之一,最后获得了他的手抄本藏品,尽管弗雷德里克只活到了18岁。后来这些成为皇家手抄本藏品的一部分,由乔治二世国王于1757年赠予给国家。
乔叟的版本的主要来源是意大利诗人薄伽丘的《费洛斯特拉托》(Filostrato,意为“被爱情压垮或击落的男人”),其中女主角首次被称为克丽西德。乔叟根据自己的目的改编了故事,以丰富的洞察力赋予了情节和人物以幽默感;例如,媒人叔叔潘达鲁斯被描绘成一个爱管闲事的人,为自己的媒婆技巧沾沾自喜。克丽西德不仅仅是一个反复无常的机会主义者,而且还是一个被置于艰难困境时会做出艰难选择的女性。
现存于大英图书馆中的几本乔叟的《特罗勒斯与克丽西德》手稿可以追溯到15世纪,即作者去世几十年后。它们用精美的哥特式字体书写,带有装饰性的边框和红蓝色字母,虽然没有过多的插图,但这种新奇的英语书写风格是中世纪晚期文学创新的关键例证。图7-4-5中的手稿的确切起源不为人知,但几个世纪以来,一些所有者或使用者的名字被刻在上面〔“?约翰·吉布森(?John Gibson)”,“阿德尔盖特街的毕欧蒙特先生(Mr Beomonte)”,“弗朗西斯·沃兹沃斯(Francis Wadsworth)”和“尼古拉斯·布雷特(Nicholas Bret)”〕。牛津伯爵罗伯特·哈雷于1715年从一位名为罗伯特·伯斯考(Robert Burscough)的英国国教牧师的寡妇那里购得了它,他广泛的手抄本收藏成为大英图书馆的根基之一。
《大英博物馆:讲故事的中世纪神话艺术》
作者[英]钱特里•韦斯特维尔
译者 徐栩
出版日期 2025.03
当当购书链接
博库购书链接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40个最为经典的中世纪神话故事,共分为7个部分:英雄人物,史诗战役,奇事与神迹,恶棍、罪案与谋杀,征途和旅程,动物寓言,以及爱情故事。从以亚历山大大帝、查理曼大帝和亨利八世等著名历史人物为主角的复杂而漫长的史诗,到特洛伊战争和亚瑟王之卡梅洛特的传说,本书所涉及的内容全面而精彩,并配有数百张同时期艺术家的精美画作为插图,既讲述了中世纪神话故事背后的文化,展示了中世纪绘画艺术之样貌,也深入探究了这些故事背后的文化与思想。
[英]钱特里•韦斯特维尔(Chantry Westwell)作家、学者、研究员,曾于开普敦学习现代欧洲与非洲语言,随后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取得历史语言学硕士学位,并于伦敦大学学院学习中世纪研究。其主攻研究方向为古法语与盎格鲁-诺曼语罗曼史,并发表多篇相关文章。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她一直在大英图书馆工作,馆藏的海量彩饰手稿正是本作的灵感来源。
徐栩,阅读与文化社交品牌“文穴”创始人,书评人。山东大学汉语言文学学士,伦敦大学学院比较文学硕士,曾任CMII学院学术代表。曾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并发表论文、小说数十篇,作品散见于各期刊和媒体平台。
↓ 点击名片,关注浙江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