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马车与现代汽车在结构设计上的显著差异,除了材料本身的区别外,连接方式的不同也常被忽视。中国古代马车多采用柔性连接,而现代汽车以刚性连接为主。这两种连接方式各有优劣:刚性连接强度高、承载能力强,而柔性连接更具弹性,能够提供更好的减震效果。这种差异本质上是由两种不同材料的特性所决定的。

与中国古代木建筑不用铆钉的原理相似,古代马车的木构件连接方式与现代汽车金属构件的焊接方式截然不同。古代马车主要通过榫卯结构结合革带绑缚的方式实现连接。例如,山西临猗县程村墓地出土的春秋时期车辆遗迹和山西太原赵卿墓车马坑中的陪葬车辆,其木质构件间的革带绑缚痕迹清晰可见,秦始皇帝陵青铜马车上的革带绑缚痕迹也高度逼真。这种连接方式在减少车辆颠簸和震动方面有着显著效果。


在中国古代马车的设计中,车轴与车舆之间、车舆与车辕之间、车轼与轸木之间、车衡与车辕之间的连接均采用革带绑缚的方式。这种设计的优势在于,木构件与革带之间能够形成一定的活动空间和张力。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尤其是遇到不平整的路面时,这种空间和张力能够有效减弱并抵消部分震动,起到缓冲作用。尤其是车轴与车舆的连接处,通过伏兔与革带绑缚的方式,当车辆震动从车轮传递至车轴和车舆时,伏兔与革带之间的缝隙能够缓冲并抵消部分震动,同时又保证了构件间的牢固性。

车辆行驶中的颠簸与震动是古今车辆共同面临的挑战。如何提升乘车者的舒适度,一直是制车工匠亟待解决的重要技术难题。从舆底与乘坐者之间铺设的“茵”,到革带编织的舆底结构设计;从车轮轮辋外包裹的蒲草,到选用青檀木制作木构件,再到木构件之间通过革带绑缚的连接方式……这些看似简单却又极具智慧的措施,处处彰显着古人的匠心独运。

尽管古代马车的减震系统相较于现代汽车的悬挂减震系统显得较为简陋,但当我们置身于历史语境中,便会由衷感叹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在当时有限的技术条件下,这些措施无疑达到了技术应用的极致。它们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马车乘坐者的舒适度,有效减少了车辆的颠簸与震动。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古人对生活品质不懈追求的体现。

(文内配图均已获得图虫创意授权)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2025.4B

点击上图,“百科知识知道”大擂台,有问必答,有答必奖!

将好“分享”给更多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