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 - 2035 年)》的深入剖析
一、政策背景与战略定位
在我国积极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宏观背景下,各地区依据自身农业基础与发展潜力,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农业发展战略。湖北省作为农业大省,其农业发展状况对于国家农业整体格局具有重要影响。该省连续 12 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 500 亿斤以上,2024 年粮食总产量更是达到 557 亿斤,且拥有“鱼米之乡”的传统优势。2025 年湖北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的战略目标,这与国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 - 2035 年)》形成战略呼应。文件聚焦“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五大目标,旨在构建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协同推进的新格局。
二、核心举措与实践路径
(一)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筑牢发展底线
产能提升行动:为提升粮食产能,湖北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工程。2024 年建成高标准农田 400 万亩,2025 年计划将高标准农田覆盖全省永久基本农田,以此增强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科技赋能生产:通过推广智能育苗、无人机植保等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例如,崇阳县白芨产业借助数字化育苗基地,实现年产能 500 万株,有力支撑了万亩种植规模。
政策保障体系: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为农民提供经济支持,鼓励其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同时,探索“天气盒”气象预警系统在乡镇全覆盖,以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打造特色品牌
全产业链升级:培育小龙虾、优质稻米等 7 个国家级产业集群,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提高产业附加值。2025 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目标突破 1 万亿元,推动农业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发展。
品牌经济突破:英山县以“英山云雾茶”“英山苍术”等地理标志产品为核心,构建“生产 + 加工 + 品牌”一体化模式。该模式带动农户年均增收超 1.2 万元,凸显了品牌经济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新业态融合创新:崇阳县小自然度假村采用“文旅 + 农业”双链模式,实现年收入超 800 万元。这种模式推动了农田认养、有机农产品产销结合,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三)深化农村改革,激活要素活力
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小田并大田”试点,如荆州市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将机械化率提升至 85%,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集体经济创新:大市村通过油茶种植、小龙虾养殖等产业项目,实现村集体收入增长 35%,积极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的路径,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供了有益借鉴。
数字技术应用: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完善“三资”管理体系。2025 年计划完成全省清产核资全覆盖,以提高农村资源管理的透明度和效率。
(四)推进城乡融合,建设和美乡村
基础设施升级: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2025 年计划新改建户厕 15 万户、整治黑臭水体 123 条,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
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广“共同缔造”理念,英山县通过流域综合治理统筹污水、垃圾治理,提升了农村生活的便利性,促进了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县域经济支撑:支持县域发展特色产业,培育 40 个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以县城为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增强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
三、典型案例与创新经验
(一)崇阳县白芨全产业链开发
崇阳县通过“政策补贴 + 技术培训 + 深加工”模式,整合种植、加工、电商、农旅等资源,形成 10 余种深加工产品。该模式带动了农户增收与村集体经济发展,为其他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二)英山县“强县工程”实践
英山县聚焦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引进龙头企业,打造区域公用品牌。2024 年茶叶产值突破 15 亿元,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体现了产业发展与品牌建设相结合的重要性。
(三)大市村“生态 + 产业”振兴路径
大市村从贫困村发展成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通过基础设施改造、特色产业导入(油茶、猕猴桃),实现了集体经济从零到年收入超 50 万元的跨越,展示了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潜力。
四、挑战与未来展望
(一)挑战
目前,湖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仅为 60%,需要强化“政产学研”协同,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同时,城乡要素流动仍存在壁垒,需要深化土地、金融等制度改革,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前瞻方向
数字化转型:推广智能农机装备,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2025 年计划实现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数字化,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
绿色低碳发展: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如推广“稻虾共作”模式,减少化肥使用量 20%,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开放合作:培育农业国际贸易基地,拓展东南亚、RCEP 市场,提升湖北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五、实践指导意义
湖北省的农业强省建设实践表明,农业发展需要坚持“三个结合”。一是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结合,如国家规划中的“分阶段目标”与湖北“强县工程”试点联动,确保政策的科学性与基层实践的灵活性相统一。二是产业融合与品牌塑造结合,通过“一县一业”打造差异化竞争力,避免同质化竞争。三是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结合,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如湖北设立 5 亿元产业基金支持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的市场化发展。
六、结语
湖北省正以“科技强农、改革活农、开放富农”为主线,积极探索具有中部特色的农业现代化路径。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强化数据支撑,加强对典型案例的复制推广。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创新,湖北省有望为全国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湖北样板”,推动我国农业整体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