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城市“天屎之路”考验人鸟共处的智慧
刘少华
“人在树下走,屎从天上来”——据4月14日大象新闻报道,郑州繁华闹市区有条让人又爱又恨的“天屎之路”。每年春夏时节,这条路的路面上、停放的车顶上到处都是白花花一片,路过的行人随时都有可能被鸟屎“袭击”。虽然不少市民对“鸟屎”很宽容,但也有市民认为这些鸟给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便。
城市不只是人的城市,也是鸟类的城市。从生态角度来看,鸟类是城市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不仅为城市增添了灵动之美,还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鸟类捕食害虫,减少了害虫对农作物和城市绿化植物的危害;它们的迁徙和活动,也促进了种子的传播,有助于植物的繁衍。“天屎之路”的存在,反映出该区域生态环境的优越性,说明城市中仍保留着适合鸟类生存的空间,这是城市生态建设的积极成果,值得肯定。
然而,从市民的生活体验出发,鸟屎带来的问题确实不容忽视。对于车主来说,车顶上的鸟屎不仅影响车辆外观,还可能对车漆造成腐蚀,增加了车辆的清洁和维护成本;对于行人而言,穿着整洁的衣服出行时,突然被鸟屎砸中,难免会感到尴尬和烦恼。此外,大量的鸟屎堆积在路面上,也给城市的环境卫生带来了挑战。当然,这样的烦恼并非郑州独有,诸如沈阳太原街的乌鸦群、杭州西湖边的鸽群等等,都曾让当地居民又爱又恨。
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城市治理的一道思考题。面对人鸟矛盾,我们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简单地采取“驱鸟”措施。鸟类的栖息和生存权利应当得到尊重,如果盲目驱赶鸟类,不仅会破坏生态平衡,还可能引发其他一系列问题。所以,城市管理者不妨调动各方智慧,从多个角度入手,寻求一种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减少鸟屎对市民生活影响的解决方案。
事实上,郑州已经在行动。例如,“天屎之路”所在的金水区市政部门试点安装可移动式树冠防护网;环保组织建议建立鸟类粪便资源化处理体系,将富含氮磷的排泄物转化为有机肥料;交通部门则考虑在特定时段设置临时步行区,通过动态分流缓解人鸟活动冲突;而商户也在摸索适应性策略,比如将每日开业时间调整为鸟类晨间觅食高峰之后,在商店檐下悬挂反光片形成柔性隔离带等等。这些尝试彰显着治理思维从对抗到共生的转变。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唯有以科学精神为指导,以民生需求为依归,才能破解“人鸟矛盾”,开拓一条“相融共生”的双赢之路——这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也衡量着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