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4月16日,《龙猫》在日本上映。

这部温柔而纯粹的电影,并非依靠爆发式的宣传攻势,而是在口耳相传中发酵,最终吸引了约80万人次走进电影院,登上了当年日本观众票选的“十大电影”第一位。

后来,它渐渐走出日本,被全世界看到和喜爱。

宫崎骏在随笔集《出发点》中写道:“我想在作品中展现孩子们的世界。” 而《龙猫》,就是对这句话最美的注解。

《龙猫》中没有波澜壮阔的冒险故事,它更像是一种讯号——在孩子的日常中、在树林后面、在雨滴敲打伞面的声音里,藏着那些大人早已忘却的魔法。
龙猫爱听雨滴落在伞上的声音,也许正因为如此,它把伞当作乐器一样珍视。既然收到了乐器,就送出橡子当作回礼。对于宫崎骏来说,这样的礼尚往来,是童心世界的自然逻辑。

而那些现实中早已不再出现的巨大樟树,也在宫崎骏的记忆里高大得如同梦境:“每个人小时候都这样仰望过一棵大树吧。”这不仅是对自然的敬畏,更是孩子心中丈量世界的起点。

于是我们明白,《龙猫》的魅力不仅来自它所代表的奇幻世界,也来自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从散落在门口的橡子,到神社背后的巨大树洞,从灰尘精灵到夜晚的风声,那些隐藏在我们记忆角落中的温柔感受,因为这部电影被重新唤起。

在《出发点》中,宫崎骏曾这样描述动画的存在意义:动画的本质不在于创造奇迹,而是通过画面赋予情感与生命力,让人们虽然身处举步维艰的现实社会,依然能触碰到那些无法言说却真实存在的情绪与温度。

如今,当我们重温《龙猫》,或许仍会在某一帧画面前驻足,想起那个曾经仰望大树、在草丛里奔跑的自己。

“那些已经遗忘许久的东西。没有察觉到的东西。误以为已经失去的东西。我们相信它们依然存在。”

图片来源:
《龙猫的家》《啊!龙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