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不是源于自己的努力,而是得到了更多人的帮助。因此,在探讨个人成功的关键时,这6个认知至关重要,只有聚焦“当下我能贡献什么?我的行动对谁有益?”才能突破自我的局限,发挥个人价值。

春暖花开

好文 3541字 | 10 分钟阅读


关于“人的价值”的理解,很多人下定义,我特别喜欢爱因斯坦的定义。

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爱因斯坦

某种程度上,“人的价值”必须是外部检验的。

为什么我要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我想告诉大家,我们不仅仅要有对自己的价值判断,还要有对他人、对社会,有贡献价值的部分,这才是我们对“人的价值”的理解。

也就是说,“人的价值”其实是外部评价,也就是你对社会、对他人、对组织、对家庭、对朋友贡献的价值,才是价值界定的对照组。

所以,爱因斯坦才会说,只有献身于社会,你才能找到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我特别喜欢他讲的有风险,这意味着我们会有挑战、冲击,各种的摇摆,甚至我们没有办法界定这些付出和努力,是不是会有收获。但是,只要你认定这利于社会、利于他人、利于进步、利于美好,价值其实就被确定了

所以,在讨论“人的价值”的时候,我们先框定范畴,在这个范畴内做讨论,会让我们感受到价值的意义。


“人的价值”的另一个维度是彼得·德鲁克对个体的描述方式。

个体,百无一能,又无所不能。——彼得·德鲁克

我们怎么理解这句话?如果你是一个纯粹的个体,是什么都做不了的,哪怕在今天强大的技术之下,因为个体没有办法孤立于一个社会中,但如果你能和很多人组合在一起,你又无所不能了。

我很喜欢这个表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常常引用这句话给年轻人听。在《管理的常识》中,我界定了组织和个体的关系,我们一定要清楚地知道,组织真正尊重的,是有价值贡献的人,组织不是平等地尊重每个个体。

有些年轻人说,我是“强个体”,组织就应该尊重我。可是组织真正尊重的是价值贡献,价值贡献大,尊重程度就高;价值贡献不大,组织可能就不管你了。

所以德鲁克才会说,如果你对组织没有价值贡献,也没有跟其他人的合作,确实是百无一能的,但是一旦你能够跟大家组合在一起,虽然你个人能力很弱,你又无所不能了。

因此,我们需要摆好自己的位置。随着数智技术的推进,我们几乎要说,个人时代出现,但是,我还没有用这个词,因为我还是想告诉大家,也许我们是“强个体”,但是接下来,我们还是要理解真正的价值是什么。


当我们理解价值是什么的时候,才能真正理解一个人的成就怎么去释放。

星巴克所秉承的观念“没有员工,只有合伙人”,星巴克把员工称为“合伙人”的做法不只是称呼的改变,而是把人真正当作价值主体,并拿出实际行动来表达尊重。

舒尔茨在星巴克推崇“伙伴文化”,告诉大家怎么看待每一个成员,怎么让每个成员看待自己,因此,舒尔茨强调“乌班图精神”。

“乌班图”是南非领袖曼德拉推崇的一种传统价值观,意思是“人道待人”。舒尔茨有一次和毕业生交流,铭记“人道待人”这个词,成功不取决于经济上的决定,而是你能不能与他人分享,无论是事业上的,还是人生。如果你能够“人道待人”,也就是你愿意将心比心,愿意与别人分享、利他,这也是星巴克能够成功的原因。

“毕业生如何想要取得成功,就要铭记这个词。因为成功不取决于经济上的决定,而是与他人分享,不论事业,还是人生,这才是最大的成功。”

——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


在组织行为中,我们非常关心组织强调的价值判断,也就是你怎么跟别人相处。

为什么一个很普通的员工,慢慢会成长为核心高管?其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是,你能不能集合更多人合作。这个是关键。

在企业里,我常常被一些能力很强的人问,为什么我比他能干,可他爬的比我快?也就是晋升速度比他快。我说因为你是个人能力强,而他是可以让很多能干的人合在一起做更多的事。

从组织的角度看,当你能集合更多的人去做事,组织给你的信任程度会更高。所以在组织系统中,我们很关心人与人之间怎么去合作和互动。

这是伦理学者诺曼·布尔1969年在《伦理教育》中总结了社会博弈的四个层次。

第一层:铁律

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就对你不好,这是铁律。

第二层:箔律

别人应该受到什么样的对待,我们就应该怎么样对待别人,这是箔律。

第三层:银律

你自己都不愿意受到的对待,就不要这样对待别人,也就是儒家常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银律。

第四层:金律

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这是金律。

大家可以对照一下,我们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哪怕是社会博弈的维度,我们依然可以选择“金律”,这样你就会得到非常好的合作,你的价值也因此会被确认下来。

我在没有学习这些理论的时候,我个人觉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经很高了。如果按照四种博弈关系,上面还有“金律”,我们就不能仅仅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需要“推己及人”。这是我们了解个体价值的有一个维度。

也就是说,从博弈的角度看,个体的价值依然要回到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中来确认,这是需要大家理解的部分。


我们在讨论个体价值时,也要讨论同理心。

很多人问我,今天这么焦虑、波动、变化的环境中,如果想成为一个领导者,更重要的是什么?我说是同理心。因为现在太多元了、太焦虑了,各种情绪,各种价值观,因为同理心变得更重要。如果没有很好的同理心,能够真正换位,将心比心,是很难与别人一起工作的。

可能我们会尊重个体,甚至保有个体的独立性或者特性,但你也可能因此变得没办法合作了。

有年轻人问我,如何才能走到更高的岗位上?我其实不担心年轻人的专业技能、个人能力以及对数字工具的运用,我比较担心的是,当我们强调自己是强个体的时候,我们的同理心可能不够。如果同理心不够,我们很难真正跟别人合作。

京东的创始人刘强东算得上是一位尊重劳动者的领导者典范,他的管理实践体现了对人的理解和关怀。刘强东出身农村,因此特别希望配送员兄弟们,能在老家县城买房,这个朴实的出发点,恰恰成就了京东的商业模式。京东把快递小哥作为公司的正式员工,与他们分享公司所取得的成就,是京东竞争力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你服务不好你就必须走人。苦点、累点,只要服务好了,公司一定给你很好的待遇,薪酬福利。我们几乎每一个,我相信工作五年以上的配送员兄弟,绝大部份人都能够在老家县城买套房子。

——京东创始人 刘强东


讨论“个人价值”的最后一个维度,是个人的创造力。

这是一组统计的数据。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底,国内灵活就业人员已达2亿人。而“2022中国零工经济行业研究报告”认为,中国一线城市的灵活用工占比达到25.6%,零工需求将不断释放。到2036年或能达到4亿人左右。

个人价值的创造,的的确确与个人的创造力直接相关,当我们拥有创造力的时候,又有这么多灵活就业的空间,个人价值是比较容易被释放的。


在关于“个体价值”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核心要点:

首先,对“个人价值”的界定需要聚焦个体与他人的关系,这一视角的本质外部化,即外部界定。也就是说,哪怕“强个体”,个人能力很强,局限性依然显著,只有当你跟更多人协同合作,才能与更多人组合在一起,无所不能。

第二,博弈论视角也表明,“利他”才能产生更多的价值

最后,在当今环境下,同理心与创造是构建“个人价值”不可或缺的认知基础

从这些维度去理解并践行“个人价值”,我们会更清晰地知道如何与当我们摆正之后,就会很清楚自己如何与世界相处。

现实中,我们常常陷入认知的偏差,比如我们觉得“怀才不遇”,强调自身的重要性并抱怨缺少外部机遇。如果存在这种心态,不妨问问自己:当下我能贡献什么?我的行动对谁有益?当我们能逐一落实具体行动,我们会发现机遇的涌现,并收获更多人的支持与助力。

一个人的成功关键并非源于自身的努力,而是他人的帮助和认可。因此,我们对“个人价值”的认知应该转向外部视角,而不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只有这样,“个人价值”才会真正彰显出来。(本文完)



微信 ID:chunnuanhuakai-cch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