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成为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的第五大生产要素。4月1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先试)杭州市试点项目正式启动,20家头部企业协同参与,标志着杭州在构建国家级数据流通“高速公路”上迈出关键一步。这一试点不仅将推动数据要素的高效流通与价值释放,更对企业的数据资产管理能力提出全新要求——数据资产入表会计(DACPA)作为新兴职业,正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人才。


杭州成为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先行者并非偶然。作为“中国数谷”的核心承载地,杭州已形成完善的数据要素政策体系:2024年发布的《高标准建设“中国数谷”促进数据要素流通的实施意见》首次提出“三数一链”可信流通体系;同年3月,《杭州市数据流通交易促进条例》作为全国首部地方性数据法规正式施行。政策红利下,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突破2万亿元,人工智能领域涌现7家百亿级企业,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产业支撑。
此次试点中,杭州市数据集团牵头构建“城市可信数据空间+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数据交易所”的新范式,通过数联网、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技术,实现数据“可见、可达、可用、可控、可追溯”。杭州数据交易所副总经理胡晓东强调,其核心目标是“技术驱动与制度创新双轮并行”,这恰恰凸显了数据资产规范化管理的紧迫性——当海量数据通过“高速公路”流通时,企业如何准确计量、核算并披露数据资产价值,成为影响市场信心的关键。


随着《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的落地,数据资产入表已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刚性需求。杭州试点的推进将进一步放大这一趋势:一方面,数据交易所要求交易标的权属清晰、价值可量化;另一方面,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20家企业需建立完善的数据资产账目,以匹配监管要求。例如,杭州市数据集团在运营数场平台时,需对接入的供需方数据进行分类确权、成本归集和收益分配,这些环节均依赖专业的数据资产会计处理能力。
然而,当前市场上兼具会计专业素养和数据技术认知的复合型人才极为稀缺。传统财务人员往往缺乏对数据采集、清洗、脱敏等技术流程的理解,而IT人员又难以掌握会计准则中关于资产确认、摊销和减值的规定。这种割裂导致企业在数据资产入表过程中面临计量偏差、合规风险甚至审计失败等问题。正因如此,数据资产入表会计(DACPA)这一新兴职业迅速崛起,成为企业争相招募的对象。
为满足市场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数据资产入表会计考试应运而生。该考试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三个等级,考生可根据自身条件直接报考相应等级,无需逐级晋升。考试内容涵盖《数据资产会计管理理论》和《数据资产会计管理实务》两本核心教材,前者系统阐述数据资产的会计原理与政策框架,后者则分等级聚焦实务操作,如初级侧重基础入表流程,高级涉及跨境数据资产估值等复杂场景。


考试采用线下计算机形式,在全国35个城市设点,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等直辖市及省会城市,以及厦门、青岛等经济活跃地区。准考证于考前一周开放下载,极大便利了考生安排行程。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考试的从业者不仅能掌握数据资产确认、计量和披露的全流程技能,更将具备跨部门协作能力——例如协调法务部门完成数据权属认定,或指导技术团队建立符合会计准则的数据成本归集系统。
杭州试点的意义远超出地域范畴。据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透露,该项目旨在为全国探索可复制的“技术-制度-生态”协同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数据资产入表会计的作用至关重要:他们既是企业合规经营的守护者,也是数据要素市场公允定价的推动者。当更多企业能够规范披露数据资产时,金融机构可据此开发质押融资产品,投资者能更准确评估科技企业价值,最终形成“数据流通-价值显化-资本赋能”的良性循环。


从更宏观视角看,数据资产入表会计的职业化发展,是中国抢占全球数字经济规则制定话语权的基础工程。正如杭州通过“改革沙盒”制度为数据流通提供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一样,专业人才的培养将加速中国数据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助力中国企业参与跨境数据贸易竞争。
国家数据基础设施的“杭州样板”正在铺设,而数据资产入表会计则是确保这条“高速公路”畅通无阻的标线工与质检员。对于有志于投身数字经济的从业者而言,考取数据资产入表会计认证不仅是职业跃迁的机遇,更是参与塑造未来经济规则的入场券。当数据的车轮滚滚向前时,唯有专业方能护航价值。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