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凯伦车队在本赛季开局阶段的强势表现,难免让其他车队不断试图找出它为何如此领先的原因。

自从MCL39一登场便成为2025赛季的标杆赛车以来,围绕它的讨论就没停过:从可变形的弹性尾翼、迷你DRS到轮胎管理的优势,各种猜测层出不穷。

不过在前三站比赛过后,一种明确的优势模式尚未浮现。比如迈凯伦在澳大利亚展现出的明显轮胎优势,在中国站就没那么明显了,而在日本又被维斯塔潘击败。引用卡洛斯·塞恩斯年初的一句话:“我们有的更多是理论,而非确凿的证据。”

然而,在迈凯伦于巴林拿下赛季第三胜之后,各家竞争对手的注意力似乎已经集中到一个特定方面:迈凯伦在后轮管理方面的表现。

不是空气动力学,是轮胎温控

真正帮助皮亚斯特里和诺里斯的,是他们能够更好地控制后轮轮胎温度

当被问到迈凯伦的优势在哪时,梅赛德斯技术总监詹姆斯·艾伦表示:

“我认为没人能确切知道答案。如果知道,那我们早就轻松复制了,不是吗?但可以合理推测,他们的后轮表面温度可能低于其他车队。因为他们的优势通常出现在后轮成为性能限制、温度左右比赛节奏的赛道上。” “不过,这绝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他们在多个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


简单的解释:更高下压力 + 平衡设定?

迈凯伦目前展现出的领先幅度,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些质疑:他们是否使用了某些“手段”或“小技巧”?

但现实可能没那么“刺激”——迈凯伦的优势或许仅仅来自更强的下压力,以及一辆经过高度调校、整体平衡出色的赛车。

巴林站揭示了这一趋势。在周六的第三节自由练习赛(FP3)中,赛道温度比晚上的排位赛高出约20°C,这一温差进一步放大了迈凯伦的优势。

当时,皮亚斯特里在FP3中领先勒克莱尔(法拉利)0.8秒,领先拉塞尔(梅赛德斯)1.1秒。而到了夜间的排位赛,由于气温下降,差距也缩小到了仅0.2秒。


迈凯伦领队安德烈亚·斯特拉认为,这正说明了他们赛车在下压力方面的强项:

“有趣的是,赛道越滑,我们似乎就越有优势。这通常是一辆优秀赛车的标志。这意味着赛车本身具有较高的基础下压力——当赛道抓地力不足时,下压力的作用就更重要。”
“而当赛道环境变凉,赛道和空气密度提供更多自然抓地力时,各车队之间的差距就会缩小。这可能就是我们在巴林看到的趋势。我把这当作我们赛车的优点。”

但斯特拉也指出,他们的后轮管理优势不只是下压力的结果:

“这不仅仅与下压力有关。我们在赛车设计与轮胎相互作用方面做出了技术投入。我要向我们负责这部分研发的技术团队致敬,他们确实做得很出色。”

温控细节:传感器孔+起步前管理
迈凯伦显然在研究后轮的热力行为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他们沿用了去年曾引发小争议的后刹车鼓传感器孔(为了安装温度传感器而设计的小孔),在练习赛中可通过这个孔读取温度数据,并在正赛时用胶带封住。

此外在巴林站正赛前,迈凯伦是唯一一支在赛车驶入发车格后未立即装上后轮的车队。这是否纯属巧合、还是在控制刹车/轮毂温度方面的策略,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

尽管巴林是一场非常考验轮胎温控的比赛,迈凯伦正好将这一优势发挥出来,但他们内部依然不认为这个优势大到不可撼动。比如日本站就揭示了,一旦天气变凉,或轮胎温度管理不再是关键,其他车队就有机会赶上。

尽管外界议论纷纷,斯特拉仍保持谨慎态度:

“听到竞争对手的说法,好像我们处于完全不同的级别,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用同样轮胎的时候,拉塞尔仍在给奥斯卡施压,而且奥斯卡当时并不是在‘控节奏’,他在尝试拉开差距。
“你回看去年的比赛,维斯塔潘基本上是每圈快一秒,直接拉开了20秒的差距,那还是在他没那么具统治力、与轮胎配合也没那么好的情况下做到的。”
“我们现在的优势,还远不到让我们可以安稳高枕无忧的程度。”

—《THE RACE》


更多赛车内容

新浪微博@RonnieFei_赛车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