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走多远,取决于你的见识
“命”和“运”决定人的一生。对大部分人来讲,其实很难一辈子都交好运,当然也不会一辈子总是走霉运,运气是一时的,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但命却影响人的一生,起着决定作用。
一个人要想得到命运之神的呵护并不容易。要想命好,首先要认识命的重要性,即信命和认命。信命是知道自己有所不能,认命则是不超越命运给自己画的线,对于得不到的坦然接受。
其实,命也是一个人看问题和做事情的方法。
幸福是目的,成功是手段
当一个人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正向影响力后,他不仅可以获得物质(比如金钱)和精神(比如名誉)的财富,而且会有一种由衷的幸福感。
我们必须承认,任何社会都是分层次的。我们不妨假定社会分为100层,站在金字塔尖的是第1层,最底下的是第100层,逆袭者的目标无非是在金字塔上往高处走几层。
很多逆袭者的误区在于,只看到自己的努力,而没有看到别人的努力。假定你处于第70层,由于第69层的人占有某种优势,因此对方付出80%的努力,产生的结果可能比第70层的你100%的努力还要好。所以逆袭不成功是常态,成功的反而是少数。
庆幸的是,绝大部分人在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处在松懈状态,而达不到80%的努力程度,这才给了逆袭者机会。不过,处在第10层的人可能只需要付出10%的努力,产生的结果都比那些第70层的人付出100%的努力结果要更好。因此,逆袭也要讲究实际。
虽然我们通常会抱怨社会阶层固化,但是往下的通道永远是非常宽的,只要稍微不努力或者多抱怨几句,就能往下走几层;相反,往上的通道即使再宽,往上走也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能够维持现有的阶层已经是烧高香了。
人如果不想在“有”的世界对“无”的世界产生恐惧,就要采取一些有意义的行动。向死而生,这种态度,不仅没有让我的生命缩短,还让我工作和生活得比较有效率。
当我们想到生命的意义,站在一生的高度过每一天时,就能活出精彩。
人生需要做减法
人的天性是喜欢增加而不喜欢减少,喜欢获得而不喜欢舍弃,但是,很多时候减少和舍弃会让我们过得更好。
很多时候,我们把太多的精力花在了选择上,而不是经营上,导致难以精进。或许少些选择会更加聚焦,也会让我们更幸福、更成功。
印度人在美国,乃至全世界跨国公司中担任高管的人数量较多,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选择。印度精英通过读书或者工作移民到了一个新的国家之后,几乎没有可能再回到本国,只好死心塌地在新的国家里经营好自己的工作,在并不宽的上升通道里挖空心思、削尖脑袋往上爬。
非常有趣的是,如果你给印度人非常多的选择,他们也会和美国人或者中国人一样犯选择困难症,甚至在职业上的表现远达不到他们应有的水平。
不仅个人如此,一个单位和公司也是如此。
为了吸引客户,公司推出琳琅满目的产品,但是流量和赢利能力非常有限,贡献的都是一些小芝麻,把它们最后加起来,还不如一个产品带来的收入高。
苹果公司的产品线一个巴掌就能数得过来,却是全世界挣钱最多的公司之一,因为它在捡西瓜。乔布斯在回到苹果时,发现公司内一大堆的项目和产品都是小芝麻,他在那些项目和产品上一个个画叉,直至剩下个位数的产品,再把它们每一个变成西瓜,这才救活了苹果。
除了眼光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捡西瓜更是要有能力,它不能靠运气,而是需要长期培养才能获得。
如果一个人不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好,他首先想到的就应该是少做事情,而不是让自己更忙碌。人生成功的秘诀在于做减法,而做减法的关键在于能够跳出一般人的思维定式,找出那些其实无关紧要的事情,然后下决心把那些事情放弃。
谈谈见识
很多时候,成败取决于见识的高低,而不是自己简单的努力。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聪明是成就一番大事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在科学上。但是在谷歌内部,成就最大的人并非那些智力最高的人。
一个解释是,智商在解决难题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并不完全是线性正相关的。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有聪明人主动退场,最后的赢家,不是一开始跑得快的人,而是为数不多坚持跑下来的人。
培养对运气的认同,人就会少一些怨气,就能更平和地做事,也就更接近成功。
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好的方法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或许好运气会降临到我们头上。但是,如果我们努力了,好运气依然没有来,怎么办?我总是用约翰·肯尼迪的话安慰自己:“问心无愧是我们唯一稳得的报酬。”因为我能做的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而已。
当我们只看到眼前、看到周围的时候,做了一件好事,受到一些夸奖,就不免沾沾自喜,喜欢拿来显摆,但是如果把它放在一个大时代中,我们做的这一点点事情就算不上什么了。 很多人做的看似重要的事情,如果跳出自己认识的局限,其实是可有可无的。此外,并不是什么东西都是越大越好,过分追求大、追求长远,很可能一事无成。如何把握度,让它们相辅相成,那就是艺术了。
大家智慧
莎士比亚
凡事三思而行,不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对人要和气,但不要过分狎昵。
相知有素的朋友,应该用钢圈箍在你的灵魂上,可是不要对每一个泛泛的新知滥施你的交情。
谷歌联合创始人之一拉里·佩奇经营管理的三个智慧
第一个智慧:把产品做成牙刷。一个好的产品要有牙刷的功能,让用户每天都必须用上几分钟,如同刷牙一样,久而久之用户就养成了经常性使用该品牌的习惯。
第二个智慧:从本质中寻找商业模式。谷歌所有的产品都围绕着“将有用的信息送达每一个用户”这一核心,才使谷歌成为后来最大的互联网公司。
第三个智慧:薪尽火传。在公司方兴未艾的时候,就开始考虑公司将来衰老死亡的问题,不是要办一个大而全的百年老店,而是要开创一个专而精的有活力的公司。
巴菲特
“第一,不要做自己不懂的事情;第二,永远不要做空股票;第三,永远不要用杠杆投资。”
销售大师的智慧
销售的本质:把钱收回来。销售策略不仅是把东西卖出去,而是把钱收回来,收款的便捷性要超过卖出东西的数量。
持续的生意:让顾客把买的东西用光。一个可持续的生意关键是要让顾客把买的东西用光,否则就很难让他们第二次、第三次购买。
商品和服务要让消费者有面子。如果我们能够顾及别人的面子,生意就能做好,事情就能做好;如果我们为别人提供价值,而不是一味地推销我们的产品,甚至我们自己,就会受到欢迎。
拒绝伪工作者
效率高低不取决于开始了多少工作,而在于完成了多少。无论是在职场上还是在生活中,提高效率都需要从拒绝伪工作开始。
一个人的效率是很难提高的,自己唯一能够控制的就是少做一点事情,有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就不要做了,而不是挤压时间把所有的事情凑合做完。
怎样才能防止员工成为伪工作者?首先,管理者要让员工站在“做什么事情能让公司最大获益”的高度去工作。其次,管理者要让员工明白,他们积极工作(而不是消极完成任务),最大的受益方是自己。
努力10000小时真能帮你成功吗?容易出现4个问题。
问题一:简单重复。10000小时都是在从事低层次的重复。
问题二:习惯性失败。迷信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说法,不注重学习,懒得总结教训,脸皮薄不好意思请教,走不出重复性的失败的怪圈。
问题三:林黛玉式的困境。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越精进,才华越高,对外界就越排斥,对外界的所知就越少,自己的适应性也就越差。
问题四:狗熊掰棒子。10000小时的努力,需要建立可复制、可共享的知识架构,要有积累的效应,第二次的努力要最大限度地复用第一次努力的结果,而不是每一次都从头开始。
三板斧破四误区
第一板斧:确立“愿景—目标—道路”。第二板斧:即使听到不中听的话,也要试着找出其中的合理之处。第三板斧:凡事做记录,这样可以避免狗熊掰棒子。
职场的误区与破局方法
人的第一份工作很重要,它的性质和成败决定了你此后职业发展的方向和事业起点。
对于第一份工作,年轻人常常陷入一些误区,尤其是过于看重薪酬而影响了对工作的价值判断。
误区一:工作和职业分不清。工作是谋生的手段,职业是一辈子要从事的事业。如果我们考虑的是一辈子的职业发展,凡是对将来职业有利的事情,不论是否有报酬,也不管报酬是高还是低,都要做。反之,只是能够带来收入的提高,和职业发展没有必然联系甚至相矛盾的事情,则尽可能不做或少做。
误区二:把自己仅仅当作事业的过客,而不是主人。人一旦觉得自己是过客,常常就对很多该完成的工作视而不见,也懒得建立和维护与同事的关系。
误区三:被语言暴力激怒后就乱了章法。语言暴力最大的危害是,打击你的自信心,引诱你偏离工作重心。判断是善意的批评建议还是语言暴力并不难,前者你采纳后明显对你工作有利,后者则是无理取闹。因此,一旦判断清楚对方是语言暴力,我们要不为所动,继续我们的工作。
误区四:疏于沟通。很多人因为急于做成某件事,生怕一些相关人士有不同意见,事先不打招呼,自己就匆匆做了主。在工作中,我们需要有沟通主动性,保持对别人的尊重,聚焦事情本身来解决问题。
怎样避免陷入这些误区?根据我的工作经验可以有这样四个办法来破局。
第一,任何时候为人都要谦卑,只有谦卑,才能更有效地沟通;也只有这样,当别人表达意见时,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事情上,从各种角度去理解。
第二,要用正确的方法对待语言暴力和其他故意伤害。
第三,永远要明确,工作不是为了公司或者他人,而是为了自己的职业发展这个既定的大方向。
第四,注重长期效益,把一件事放到两三年的时间周期来看待,这时我们对它的态度就会有所不同。
如何看待职场天花板?凡事做到 50 分靠常识,从 50 分做到 90 分靠技术,从 90 分做到 100 分靠艺术。每一个阶段都是不能跳跃的,做到 90 分我们通过努力都能达到,至于是否能做得更好,就得因人而定,可遇不可求了,所以不必有负担。
商业与投资
事业成功,挣到了钱,却不会花、不会理财,可能最后白忙活一场;没有挣到钱,空有一腔理想抱负,可能也不过是幻想。
经营和管理的秘诀:不给选择或少给选择。苹果产品其实就不给用户提供什么选项,而它却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很多“果粉”追捧。不仅在对外经营上不给顾客太多选择可以增加他们的满意度,在对内管理上,不给太多选择通常也有利于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员工的幸福感。
一个好的产品设计者会想办法引导顾客,而不会去做迎合每一个顾客的事情。适度的选择给我们自由,但是过多的选择会适得其反。
投资大师巴菲特一直在强调长期成功的投资,关键不在于是否把握了多少次机会,而在于是否能少犯错误。
误区一:贵重金属是好的投资。实际上,买黄金(或者其他贵重金属)不是好的投资,买债券可以获得利息,因为使用资本创造财富的人为了扩大自己的生意,愿意付钱给提供资金的人,但是贵重金属没有这个特点。
误区二:专业人士理财一定比我自己做得好。实际上,理财顾问远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聪明、那么有判断力,事实上,任何在媒体上讲市场趋势的人,有一半时间是错的。普通人能够恪守一些简单的投资准则,完全可能比那些专业团队做得更好。
误区三:在股市上花时间研究得越多,回报就越高。很多人投资回报不够高,他们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其实,很多人的方法根本就有问题,越是努力,越是经常交易,回报越差。
误区四:只要有人买股票就会不断涨。实际上,购买和持有高价股票如同击鼓传花的游戏,鼓声常常会在花传到你手上时停止。
误区五:哪怕我买的股票亏了钱,只要我不卖,就没有损失。这种是“鸵鸟行为”,拥有股票的人,相应的财富取决于它当下的交易价格,而不是当初购买的价格。
误区六:一毛钱的股票很便宜。很多人喜欢买特别便宜的股票,因为花不了多少钱就能买一大堆,一毛钱的股票也许就是丢在地上的烟头,无法吸上一口。
好好说话
通过讲话交流想法的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能否成功。
不会演讲的人通常会犯几个毛病:讲话缺乏针对性、试图在有限的时间里讲完更多的内容、哗众取宠,危言耸听。
讲话做事都要达到目的。很多人讲一件事情的时候,觉得把它讲完了、告诉别人了,就算完事了,却忽略了对方可能根本没有收到信息或者收到信息后忽视了的情况。任何人讲话,都有责任保证信息按时、准确地送达对方,而对方确实明白了他的意思。
谈谈说服的方法。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时刻:推行一个新的方法时,它可能在一些方面比原来的好,但是在很多其他方面,却比不上原来的。由于人们行为已经固化,大家对它接纳度不高。遇到这种情况,不去争吵,也不依靠巧舌如簧,而是拿出不可辩驳的事实和数据,以一种别人能够接受的方式去说服人。毕竟,任何人都难以无视事实。
《见识》
内容简介:
《见识》是硅谷投资人、文津图书奖得主吴军博士首部认知升级类著作。吴军认为,与其他外部资源或者个人因素相比,个人的成就首先取决于见识。因此在书中,他将自己的经历和身边那些时代先行者的经验,以鲜明睿智的方式阐述出来,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值得深度思考的看待世界与看待问题的视角。
《见识》首版销量已逾百万册。本次再版升级新增内容篇幅超12%,涵盖产品、创业、企业管理、技术创新、领导力等方面,为职场进阶和创新创业提供了与时俱进的补充。
吴军博士人生进阶作品系列包含《见识》《态度》《格局》《富足》。
#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互动#
你对“见识”如何看?
欢迎关注公众号“互联网思想”并在本文评论区留言,随机精彩原创的2位读者将有机会获得本书一本。活动限一周!
为伟大思想而生!
AI+时代,互联网思想(wanging0123),
第一必读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