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蝶,祖籍在广东鹤山,但因父亲工作的关系,一家人跟随父亲到了上海。胡蝶就在上海提篮桥出生,那时她的父亲在京奉铁路担任总稽查。
父亲非常宠爱这个女儿,从小胡蝶随父亲东奔西走,接触到各色人物,这为她之后的演戏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9岁那年,胡蝶回到广东,并进入广州培道学校读书。16岁,她随父亲从广州来到了上海。在上海,胡蝶因为看了电影《孤儿救祖记》后,对电影事业产生了兴趣,于是她决定报考由顾肯夫创办的我国首家电影学校——上海中华电影学校。
那个时候,演员的地位并不是很高,按胡蝶的家庭条件,完全没有必要走上这条道路。
当胡蝶决定要走演员这条道路时,她的父母并没有表示反对,反而很支持她的决定,可见她的父母思想是多么开明。
就这样,胡蝶成为了上海中华电影学校第一届训练班的成员。
她每天的学业任务就是学习戏剧、电影理论和表演方面的课程。
在洪琛、汪煦昌、陈寿荫等一批电影名家的指导下,她的演艺才华很快显露出来。
17岁那年,胡蝶就出演了《秋扇怨》这部影片,并在演艺界崭露锋芒。
她凭《姊妹花》这部影片,创造了三十年代国产影片票房最高纪录,并且在东南亚、日本、西欧各国演出,并获得好评。
1933年元旦,在上海《明星日报》举办的“电影皇后”评选活动中,明星公司的胡蝶以21334票被选为“电影皇后”称号。其余就是天一公司的陈玉梅获得了10020票,联华公司的阮玲玉获得了7290票。
同年,胡蝶又获得了英商中国肥皂公司的“力士香皂电影明星竞选”,和“1934年中国电影皇后竞选”,获得冠军,两年之内获得“三连冠”。
1935年,苏联在莫斯科举行国际影展,胡蝶是中国参展的影片《姊妹花》和《渔光曲》的女主演,胡蝶作为演员代表参加。
1937年11月,上海失守后,明星公司也倒闭,胡蝶便与家人避居香港,与丈夫潘有声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
1941年12月25日,港英政府与驻港英军向日本投降,日方重金邀请胡蝶参演《胡蝶游东京》,被胡蝶以息影和怀孕为由拒绝。
1942年11月24日,胡蝶来到重庆,被特务头子戴笠控制长达三年之久。
直到1946年戴笠因空难丧生,胡蝶才获得了自由,她再次迁居香港。她重新走上了演绎之路,拍摄了《某夫人》等片。
1949年丈夫潘有声逝世后,她长达10年停止拍片。直到1959年,她应邵氏公司的邀请拍摄了《街童》、《两个女性》、《后门》等片。
其中《后门》还在第七届亚洲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影片金禾奖,胡蝶也获得了最佳女主角奖。
52岁的胡蝶再次登上“亚洲影后”的宝座。
1966年,她参加了《明月几时圆》和《塔里的女人》两部影片后,正式息影,之后移居加拿大温哥华。
1989年4月23日,胡蝶因中风并发心脏病在温哥华病逝。
临终前她喃喃着:胡蝶要飞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