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彡P丨文
前两天有个叫 Osada 的日本油管主,发布了一条探访重庆的视频。可能有朋友看过他的作品,主打一路不安碰壁的旅行冒险,所以有个外号叫“不安仙人”。
这不是他第一次来内地了。
去年 144 小时免签政策实施后,他提前做好各种攻略,抱着必死的决心来到上海,吃了小笼包(其实是生煎)和各种面食。
整个过程东张西望,畏畏缩缩,让人具象化的认识到“偷感十足”是什么样的。行为虽然抽象,但是作为 i 人又感觉非常合理。
(爆肉汁的生煎)
视频既没有刻意的节目效果也不带节奏,平平淡淡的,只是把自己遇到的情况都说一下,所以很能让那些独自出去旅游过的人产生共鸣。
后来节目被搬到B站意外火了,网友们笑称“不安仙人”。时隔几个月,他念念不忘又去了北京吃了烤鸭和铜锅涮肉,这次又来到了重庆。
真是刚走了个甲亢哥,又来了个不安仙人——虽然Osada只是个小博主,但是看着他难绷的笑容和不安的神情,就很有日本人风格。
说起来,「不安」这个词这两年在互联网上出现频率挺高的,现在都已经快成为日本人的底层代码了。
一说到日本人就是不安,一说到樱花妹就是不安です(这两个假名念desu,表断定或强调的助动词)。
日本米价上天,不安です;金毛奶龙发疯了,不安です;中文困惑害怕,不安です……网上搜索关键词,你可以找到各种讨论。
特别是推特上的樱花妹,总给人一种好像她们不管做什么都会「不安です」的印象。
——所以今天简单聊聊这个话题吧。
之前我翻了一下TikTok和油管,想听日本博主是怎么看待「日本人为什么这么容易不安?」这个问题的。
他们觉得这和日本人的成长环境有很多关系。
说是在日本,大人经常会提醒他们某件事情的风险,或者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因此,很多人倾向于谨慎地考虑事情的风险。
比如煤炉(日本的闲鱼)上买东西。
实际上,买到的东西收不到的情况应该很少发生,但日本人往往会过度担心最坏的结果。例如,如果卖家不秒回,就开始脑补“对方是不是跑了?”之类的事情。
(BV1RAZAYDEcK《不安です!日本人到底在不安什么?》)
这种现象在国内也很常见。
话是这么说。日本年轻人的不安现象又确实非常严重,而且远超大家的想象。哪怕是天天标榜 i人 的国人,换到那边也成了实打实的社交恐怖分子。
实际上,每一条奇怪的共识形成之前,肯定发生过什么逆天的事情。至少“樱花妹不安” 的梗之所以在国内流传甚广,跟二次元同人圈有很大关系。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2019 年初的时候,有个樱花妹发现在 BOOTH 平台卖了五六本同人志,买家均来自同一个账号,这一异常情况引发了她的警觉。
经过一番顺藤摸瓜式的调查,她发现了一个叫 Masadora 的中国购物网站,自己的作品页面竟出现在上面,这令她 “深感不安”。
事情在圈子里传播开来后,很多日本创作者也开始深入挖掘。有人发现自己标价 1000 日元的同人本,竟然在这个网站上卖 1100 日元,多了100日元!于是认定网站的行为是黄牛倒卖,在推特发起声讨。
其实 Masadora 就是前两年宣告倒闭的魔法集市/玛莎。由于国内用户无法直接登录日本网站,经常会借助这类代购网站来代购同人商品。
虽说网站本质是代购平台,并非倒卖,但考虑到作品流传到海外,可能会有难以预估的法律风险,进而给创作者带来「不安」的情绪,最后 BOOTH 还是屏蔽了 Masadora 的访问。
这事当时在日推闹得挺大的。搞笑的是,当时类似的代购网站有很多,甚至BOOTH自己也有针对海外用户的寄送服务,Masadora 甚至算比较良心的一个了,扒的也是网上公开的信息,不涉及隐私。
但樱花妹怎么说呢……在我们这些海外用户的角度看来多少有些应激,或者说“不食人间烟火”,不了解海外ACG环境,非常排斥眼里的“圈外人”。
所以后来「不安」在国内变成了一个梗。
最开始大家一口一个「不安です」只道是好玩,等这两年真的跟樱花妹打交道多了,发现这种小心谨慎到病态的现象真的很棘手。
国内谷圈有一个词叫“阴花妹”,樱花妹阴人的意思。之前玩《Jack & Jeanne》的时候找代购买谷,认识过一些乙游姐,听说过一些骚操作。
据说有的日本妹子在煤炉(日本的闲鱼)卖谷子的时候,她们会翻买家主页,专门坑日语不好、用翻译器交流的国人。
一旦发现对方是代购 app 代切的(拍下之前没有讲价,也没有确认过商品情况,总而言之与卖家没有太多交流),就会故意错发/少发/换货。
等国内收到货,熊猫妹发现自己被阴了,一看对方早就把商品页删除了。
而且骗子心虚,会特地换成匿名快递(比一般快递贵),这样你只能知道大致的都道府县信息。跨国扯皮很麻烦,最后只能认栽。
这里 BB 姬叠一个甲——不是说骗子一定是女的,只不过国内女性社区跟樱花妹切磋的机会比较多,曝光也更多。所以这里的性别就当成是“赛博樱花妹”吧。
有些中国代购用的是个人号,日语够好完全无障碍交流,樱花妹发现这个中国人不好骗,起手就是一句“不安です”,怀疑对方对角色的爱,说对方是倒卖的黄牛,以“外国人让我很不安”为由取消交易。
(这个账号后来注销了)
反正就是各种不安です。
你是中国人不安;你是小号不安;你收藏了不买是嫌我价高了吗不安;你付钱太爽快了不安;你说话像人机不安;你没用敬语不安;你不秒回不安;你打字太快不安……
这里的「不安」,潜台词翻译过来其实是「你好烦啊」「识相点快滚」的意思。
说白了心里觉得对方不爽,但是又不敢直接攻击,于是以退为进,用这种方式旁敲侧击……对对对,都是我的问题,我不安了,然后一波操作立刻拉黑跑路。
日本人就很别扭。换作是国内,大家 就比较 武德充沛,不会说不安,而是有啥说啥,遇到类似的问题,别说你是学生你是出生也不行。
不过煤炉毕竟是樱花妹的地盘。
对于熊猫妹来说,本来好好的想要交易的梦中情谷,鬼知道因为什么原因人家不卖了,简直麻烦透顶——而且往往是已经下了单,在提供地址的时候人家发现是转运仓,要么直接不卖了跑路,要么碰到阴花妹被坑。
每次看到樱花妹的不安,被过度防卫的精神所攻击,熊猫妹也开始跟着不安了。
(出自@只是睡着了)
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以至于小红书的集美们怨声载道,恨不得打到日本把这群人全突突了。
就像前面说的,每一条奇怪的共识形成之前,肯定发生过什么逆天的事,或者一个契机。当然,我认为网络现象也可以折射出一些趋势。
国内90后00后可能感受更深刻一些,他们很多人是独生子女,处于长辈邻里构建的“熟人社会”逐渐崩塌,过渡到大城市流动性很高的“陌生人社会”阶段。
日本很早也有“上京”的说法,就是去东京的意思,之前BB姬借着三上悠亚老师的话题,聊到过上京的。
现在的日本,已经有点退回一种熟人社会的节奏了。但这种熟人关系并非血缘亲缘、地区社区的,而是通过一种文化兴趣、身份认同的联系。
就像之前 BB 姬聊的时候,提到过地雷女这一类天天东横广场鬼混,大久保公园一站的日本精神小妹。
在亚文化的小圈子里,用吸管喝粉魔爪、拍大头照的地雷女们可能互相都是熟人。但是父母不叫父母,叫原生家庭,亲爹只能是生物爹——类比国内的话。
扯个题外话。前段时间看有一个日本互联网的“圈子避雷榜”,挺有意思的,可以看作是一种不安话题榜。
里面有些词条可能本身没什么危险,但是讨论的相关圈子里逆天魔怔人很多。比如日本网络的“世界史”圈子,简直跟“银梦圈”同一个档次,类似我们国内的抽象圈和鉴证圈一样让人避之不及。
经常有人调侃,日本是一种另类的测试服。虽然国情不同,很多东西不能一概而论,但有些苗头确实很像。
毕竟这是一个 QQ 群友更像家人的时代,群里的老哥老姐每个人说话都这么好听。很多在外人看来疯魔的行为,处在舒适圈的本人可能不觉得有问题。
然而小圈子毕竟只是小圈子,一旦受到外来的凝视,或者不得不离开覆盖范围,于是对于未知的发展,很容易开始「不安です」。
当然,以上只是个人看法。至于为什么樱花妹,或者说日本人普遍容易不安——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绝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也难以轻易得出定论。
不过还好。目前国内的小圈子很多时候只是一个时尚单品, 虽然你骂我的 XXX,就等于是在否定我的品味,我要化身超雄小鬼,喷你全家,跟你没完。
但至少还没到“不安的樱花妹”这种精神防卫、拒绝一切交流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