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元之行知

前言

在商代甲骨文中,‘修’字尚未现世,但它的基因已深埋于华夏文明的土壤中。

考古学家在殷墟发现的‘攸’字,实为‘修’的母体。


攸字的甲骨文

‘攸’字以‘人’与‘攴’的组合呈现——左侧为手持棍棒击打之状,右侧为屈膝人形,梆子快要落到头顶,却安之若素。

攸字的金文

《说文》攸:行水也。

西周金文中的‘攸’字发生惊人蜕变:在‘人’与‘攴’之间衍生出三滴水珠(后简化为竖笔)。

周人将水元素注入‘攸’字,使原本充满血腥气的字形,陡然升华为‘行水之道’的哲学隐喻——正如《周易·坤卦》所言‘君子攸行’,此时的‘攸’已承载着以柔克刚、因势利导的东方智慧。

修小篆

《老子》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脩简帛

《说文》脩:脯也。

修字在战国时期,出现了文字的分化。

楚系简帛‘脩’字为‘攸’字右下增‘月’(古时月代表肉)部,形成‘干肉’本义。‘脩’最著名的莫过于孔子的‘束脩之礼’。

秦始皇统一文字时,刻意选择从‘水’的篆书‘修’,将暴力基因转化为水流意象。折射出对‘修’的新解——如玉之琢,如器之磨,修身成为超越血缘的普世价值。子思学派在竹简上写下的‘修道之谓教’,在永恒的自省与革新中,完成迭代与新生,正是对这种时代精神的呼应。


木鸡态


作者简介 PROFILE

杨斌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可持续社会价值研究院院长。开发并主讲清华大学《领导与团队》等精品课程。著有《企业猝死》《战略节奏》(合著)《在明明德》(合著),译有《变革正道》《要领》《教导》等。

有不少成语,今天的寓意,跟最早的源头,有了不少差别,甚或大相径庭。呆若木鸡,就是这么一个,形容因为恐惧、惊吓而发呆发愣,明显是个贬义词。

所以,在《卓越领导之道》项目结束的单元,当我投影出一张片子,上面是个“木鸡态:领导力持续修炼”的讨论时,课堂上总会有些窸窸窣窣的窃笑。领导力也好、持续修炼也罢,与呆若木鸡有何相干?

我就会从成语的出处《庄子·外篇·达生》中的一段故事讲起,不长,录在下面——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憍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这一个又一个的“十日”可以看作是个时间阶段,王很着急地期盼斗鸡能够养成,隔一段就要追问,他关心的是“已”(完成),听到“未也”(没呢)就不开心,虽然一步接一步的过程并不是他的关注点,但藉由纪渻子的扼要汇报,却让我们逐“步”得见,尤为可贵。

斗鸡的训练,以斗字看,战斗力的提升应该是主线,身体素质优化,作战能力增强,战术意识成熟。但从训练导师回复的关键着眼点,却与你(可能还有“王”)想的大不同。

第一阶段的回复,“方”字用得恰当,有情绪在里头,跟王说,这才哪儿到哪儿呢,格斗能耐还嫩着呢,“虚憍而恃气”,虽然实力差的还远,但还自恃挺牛气——因为并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第二阶段的回复,“犹应向景”,也可以说成是犹应“响”、“影”,就是但凡有个鸡叫鸡动,这边也就跟着叫,也激动。正是好(hao四声)玩的样子。

第三阶段的回复,“犹疾视而盛气”,跟第一阶段的恃气比,盛气是以实力的增强作为基础的,疾视也可能是战斗力提升后渴望战斗不怕强敌的一种好斗的态度;但这里的“犹”字跟第二阶段一样,是个“仍然”之意,直接点出从训练目标看,就正是要脱去斗鸡这些个“应向景”、“疾视而盛气”。处于这种状态,就只能报:斗鸡修练还“未也”。

这三个阶段的铺垫,都是四个字、六个字,却把对于“真正的斗鸡”的期待拉满了,把我们(还有“王”)的好奇心充分勾起,你倒底是要练成个什么“又大又强”的样儿,才算是“已”啊?

最终,报告“几矣”(即将完成,almost there,喜悦之心溢于言表的同时,还是克制地留有余地,应该差不多了,而不是回答说,圆满完成——世间事哪儿称得上圆满呢?),然后说到了修炼的境界追求——虽然也有听到斗鸡鸣叫,却不会产生什么异样变化,望过去就像只木鸡,它的素质已经完备,其它斗鸡看见它这样,没谁敢来应战,扭身径自走开。

训练导师四次回复,斗鸡练到如何地步?我们(肯定还有“王”)想听到的是战斗力达到几级,外形多飒,力量多强,招数多厚,杀敌多多,训练导师关注的却恰恰是“又大又强”的实力或能力之外的东西,或者说,内在的强大。不止外在练身,更要内在修心。内外兼修的成果在“木鸡”二字上凝聚,但若要真正理解木鸡态的真意,之前的“虚憍而恃气”、“应向景”、“疾视而盛气”这些过程却不可少,它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达到“木鸡态”要戒除掉克服掉的。


“The longest journey is the journeyinwards”源自前联合国秘书长达格·哈马舍尔德(DagHammarskjöld)的著作《Markings》。关于其刻在石头上的具体位置,最可能是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达格·哈马舍尔德图书馆附近

故事讲到这儿,那些紧紧张张上了五天课程的高管们,理解了自己跟木鸡此生看来是要产生些关系——分成小组交流反思各自的领导力修炼:“几矣”还是“未也”,到了什么阶段,从哪里觉得出,有哪些是“方”,还有哪些“犹”,以及从这个研修项目结业后,打算在日常的工作岗位上怎样一步步地去持续修炼。

这个在领导力课程结业时派上用场的木鸡故事,2017年我受邀去给校园里的创新创业活动加油打气时,又引用过一次,鼓励年轻的创新创业者们以“木鸡态”为镜鉴,不要在意各种新鲜口号,任尔东南西北风,追求内生价值,目的自在,享受创新本身。呆若木鸡说的是“呆”,跟“呆”好有一比的,是学痴的“痴”。人们现如今最爱说学霸学渣,羡慕崇敬成绩好业绩显著的学霸,其实老一辈学人里最让人敬佩的,后世评价更高的,多是当初被人唤“学痴”的那些,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而成学问大家。

传奇篮球教练伍登,在他的广为人知的成功金字塔模型中,把他认为的成功与内心平静(peace of mind)的状态相对应,当然这种内心平静我是在“竭尽全力,达己最佳而感到自足”基础上而得到的内心平静;伍登还强调,“冠军并不是衡量成功的标准,最大化发挥了所有个人潜力才是”,以及“成为更好的你自己,你仅需同自己竞争”。他像是个篮球界的纪渻子。

企业界里头也有类似的表达,耐克创始人菲尔·奈特曾以“鞋狗”(shoe dog)这个说法,指代那些“以此为生、精于此道、乐此不疲”的深钻某行而无法(不愿)自拔的“木鸡”。有建树的,推动人类认知拓展、境遇改善和疆域有所进阶的创新者,大多累年终日沉醉在创新的过程中、细节中、尝试中、做傻事中,以及失败中,态若“木鸡”,不为外物所动。而不是隔三差五地搞点儿新花样,就像校园里若是经常都是些“首届”、“创始”、“首发”的旗子变幻飘忽的话,很难育人,终难成事。

2017年那篇划时代的《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文章,虽然并不是讲述注意力在今天遇到怎样的挑战,注意力缺失、分心无助却是越来越普遍的人类共同挑战,同样影响人这个物种进化的未来。这两年流行个新的缩写,FOMO,Fear Of Missing Out,错失恐惧症,担心失去和错过机会而焦虑躁动,害怕没有跟上潮流而落伍,读书看个书名或是吃人反刍,看剧常规都是2倍速,平时干啥都要多任务并行处理,“犹应向景”,再形象不过,高谈阔论中满是皮毛贩子、知道分子,比火鸡、金鸡还爱显炫。标题党迎合和恶化着这种趋势。与此同时,内在体察(attention inward)却越来越稀缺,也该有一篇:Attention Inward Is All You Lack。

重新审视木鸡是怎样炼成的过程,纪渻子对斗鸡的本质的理解最为要害。以“斗”字打头的斗鸡,其高明却不在于“斗”了,不在于“斗胜”了,而是在于“不斗”,“不战而胜”,正如战略家孙子说过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算起来,这比“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的智慧还要早上不少年。记得王兴早年曾转引过一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投资人的说法——“多数人对战争的理解是错的,战争不是由拼搏和牺牲组成的,而是由忍耐和煎熬组成的。”“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修炼这十日又十日又十日,做好能操之在我使我不可被战胜的事儿。然后,忍耐,煎熬。

因而,想要好结果的“王”,是得沉得住气、更有耐心的,而不是十日又十日地去追要“已”。当然,也幸亏他这么急性子去问了又问,我们才得以窥见从普通人走向“德全”领导者的这一步步,褪去“虚憍而恃气”、“应向景”、“疾视而盛气”,去除浮躁与虚荣,损之又损,而达致木鸡态。

“木鸡态”之后呢?嗯,庄子说,是“几矣”,仍“未也”,这就提示我们,修炼无止境,尤其是修心,正如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瑞典外交家哈马舍尔德留下的那句隽永格言——“最遥之途莫过修心之路”(The longest journey is the journey inward)。(本文转载自《iWeekly周末画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