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天,只要你不戴绿帽子、不贴绿对联,就让你店铺门前长满绿草,生意绿绿祸祸,这不是有损营商环境,也不是三河的错。



基层治理之痛,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是影响多地发展的顽疾。如今,基层的发展有了新的信仰:营商环境。

近些年,总体风向是提升营商环境,各地也在有条不紊的落实。根据多地反映的情况来看,总体较好,但是有不少地方对于营商环境的建设流于形式,甚至违背营商环境建设的初衷。

就拿宛深平的亲身经历来说吧,宛深平曾在某地从事了一段时间高端连锁生鲜门店的行当,属于重操旧业,等于经验丰富的注册了集团公司,但是不影响去年已经注销了,为什么?

2023年,宛深平在当地的总店发生了两件有意思的事情:第一件事是当地的道路名称进行了变更,将“路”修改成了“大道”,这个事情在被整改之前,宛深平团队是一无所知的。因此,门店的招牌使用了***(**路时尚店),并且营业执照注册的地址也是**路店。

随后,在经营了一段时间之后,被要求更换为“**大道时尚店”,由于门店工作人员没有权限参与此事,因此联系宛深平去处理。经过交涉,询问对方的身份,对方不告知;询问对方整改的依据,对方告知“市里面已经改了道路名称,你们必须改,没有什么依据不依据的”;随后,宛深平团队告知对方“我们是总部位于深圳的企业,凡事讲究法律、法规,没有法律法规一律不接受”;之后,某一天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路”字被盖上白色的不干胶,变成了***(**口时尚店),无论怎么读写都别扭,但对方死活不让你使用“路”字,此事就此搁置。

在同一个月的时间,总店再次接到自称是街道办工作人员的到门店要求缴纳“所谓的城市la中转费”,门店工作人员告知对方,门店已经缴纳了物业费(交给物业公司,含卫生费)和环卫费(交给环卫部门的卫生费),不再接受缴纳任何所谓的关于la圾、卫生的费用,同时门店是连锁门店,门店没有财务权。对方不依不饶,甚至到收银台的抽屉查看现金(试图强拿),扬言“就100块钱,没有多少钱,赶紧缴纳”。门店工作人员再次声明:我们是高端连锁品牌,门店没有财务权,即便缴纳,也是总部对公转账,请提供对公账户和发票。随后,对方就走了,至于是否缴纳,已经交给门店处理。

上述两件事情在一个月之内发生,已经让一个从深圳回乡创业的创业者无比头疼了,随后发生的事情就更加离谱了。

由于品牌需要在当地进行品牌建设,因此参与了当地在体育中心举办的音乐烧烤节活动,为此还按照要求设计、定制了东南亚风情的主题馆。随后在正式营业的当天,隔壁的某(异地国有)知名品牌开始撤场。随后才得知,是因为另外一个(异地国有)知名品牌需要使用场馆,上级领导让其他无关的都撤场,至于后续怎么处理,就没有后续。这件事情导致多个品牌损失严重,毕竟涉及的物料定制与营销宣传全部打水漂了,还不说具体的产品。

在短短的一两个月之内,经历了上述多个水土不服的事情之后,宛深平和大家一样,玩不起还躲不起嘛,就撤离了心心念的家乡,将重心再次放到了深圳。相信这样的事情,和三河的“春意盎然”的事情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并不是个例,而是基层治理比较常见的事情。

这些事情最终的背锅侠免不了又是营商环境,营商环境到底惹谁了,整的群众都养起了羊驼(草泥马,一种动物)。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营商环境的定义:营商环境是指企业等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所涉及的体制机制性因素和条件。关于这个定义,我想参与营商环境流程的无人不晓,但是实际呢?

我们看到各地为了营商环境,口号都喊到下水道了,但是却干出了:大肆修建地下通道、大桥、反复修路、绿化、下雨天洒水、早话会、统一牌匾样式/颜色等饱受群众诟病的行为。

实际上呢,这些建设营商环境的人士,很少参与过市场经济一线的工作,对于企业/商业的诉求只能隔靴挠痒,最终酿成不可思议的笑话。

建设营商环境,用宛深平的话来讲,那就是:降低群众不满度。在实践中,需要解决企业/商业遇到的问题,而不是给企业/商业制造问题。企业进来了,没有路线发货或发货成本较高,你不去解决这些问题,而是去修路搞绿化,咋滴,把企业坑进来,然后花光甚至超额消费企业的税收等费用,让企业自身自灭,就能再换一波口号继续忽悠?企业的主体是人,人都有言论的通道,忽悠得了初一,忽悠不了十五。

营商环境的建设就是把企业吸引(不是忽悠)进来,把企业养育起来,让企业壮大起来,然后共同造福社会,而不是成为社会的祸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